作者:江苏 陆敏刚
作者简介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中学教科室副主任,无锡市教学新秀。勤于笔耕,能使平时的教学处于一种研究状态,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参加编写和独著了多本教学参考书。
总体上说,今年的理科综合试卷落实了“减负”精神,体现了“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整张试卷知识面较宽,内容较新颖,尝试了学科间的交叉综合和渗透,强调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1.以学科内为主,兼以跨学科综合
学科间综合程度较低,仍以拼盘为主。生物、化学、物理依次“归类”排列,没有混排。在强调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对跨学科的综合也作了有益的尝试,如第28题题目的背景是生物方面的,但涉及的问题既有化学的,又有生物的。第29题以“大气压强”这一知识为载体设计了物理和化学两道实验设计题。但这类交叉与渗透是属于浅层次的“拼盘题”,学科界限比较明显,只要学生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好了,解答起来并不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们对综合题的心理畏惧。
2.以主干知识为主,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整张试卷在没有刻意追求知识覆盖率的同时也没有照顾到传统的热点知识,如以往综合考试中生物学科知识中的重要章节新陈代谢在今年的试题中就涉及相对减少。但试卷照顾到了主干知识,重点考察了最基本的和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的知识。
3.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目的
试题立足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考查,如生物学科涉及的细胞分裂、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等。同时加强了对基本技能的考察,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问题呈现出没有太大的复杂性,其中有不少“考点”是直接源于教材的。据统计,基础知识占整份试卷的80%。易、中、难的比分改为3:6:1,充分考虑了作为“3+X”命题改革的起始阶段考生的承受力。
题目的设计与选材力图与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相联系,注意考生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以及对发展变化过程的分析理解,真正体现“能力测试”的目的。涉及到生命科学前沿新成果和热点问题的有,生物防止害虫、克隆技术、转基因棉等,这就要求考生加强对科学新成果的关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随着命题技术的成熟,会更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导向,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未来。
4.题型稳中有变,开放性增强
加大了对思维过程与表达能力的考查,试题的开放性较强。如第28题“写出如何将性引诱剂用于害虫的防治”,要求说明生物防治害虫的优点,学生可写的东西较多,有较大的思考空间,而其答案也不是唯一的。
5.重视实验教学,引导创新精神培养
今年测试卷继承了去年的特点,明显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尤其是对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例如,生物、化学、物理各有一道实验设计题,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补充实验步骤,设计简单的试验方案,并能够对多种实验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等。
生物试卷分析——稳中有变变中出新
作者:广东 夏献平 黄俊芳 山东 秦莉
作者简介:夏献平,高级教师,深圳市首批名师,省骨干教师,K12化学生物论坛版主,长期担任高中生物高考和竞赛的备考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绩。任《中学生物教学》等杂志通讯员,并协助开办新教材讲座等专栏。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教研文章150多篇,主编和参编教学辅导用书十几本。
我认为,今年试题的主要特点有:
一、进一步突出对能力的考查是试题的一大亮点
与以往试题相比,今年试题最突出的特色是:增加了对能力考查的角度,改善了能力考查的方式。即要求考生对实验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和评价等。这在能力要求上有新的提高,也成了本试卷的一大亮点。进一步加强思维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代表着高考试题变化的基本趋向。对考生来说,由于对前两年高考实验设计类题相对较熟悉,因此对这一变化不会感到不知所措。具体见第21题的解析。
二、“稳中有变、变中出新”是试题的基本特色
从生物类题目看,没有偏题、怪题,能遵循《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紧扣教材和社会实际,题型基本稳定,题量相对适中,预计实际难度值不会有大的起落。许多试题给考生的印象是似曾相识,但有所不同的。具体见解析部分的第1题。
三、联系实际、关注热点是试题的主旋律
应该说,绝大多试题都是围绕着实际、实验和热点问题展开设问的。除了上面列举的二个例子,其它的还有,第3题要求考生对实验进行分析,并对实验结果的相关曲线图进行比较和判断;第4题要求对有关克隆的几种用途的判断;第6题关于对绿色食品和生物固氮作用的理解。第22题关于生物技术和环保问题等。值得指出的是,虽说许多问题是热点,但其并没有超出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由此看来,今年高考试题给考生的启示依然至少有有以下几点:打牢基础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前提;养成积极从多角度思考实际问题的习惯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加强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形成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保证。
第1题解析这道题重点考查了考生对代谢过程中同化和异化作用的关系的理解情况。题目涉及的知识要求不高,但与具体实例联系起来,就显得灵活了。由于氮在生物体内主要存在于蛋白质中,其摄入量和排出量之大小实际上反映了其同化和异化的的相对水平。对健康儿童、重创伤恢复期病人和禁食期病人来说,同化速度与异化速度不一,氮的摄入量和排出量也不等,例如,前者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同化大于异化),后者则相反。
第2题解析此题属于辨析题,表面上看考查了细胞周期,实质上包含对细胞周期与细胞分化的关系的考查,而恰恰难点也在此。选项A,成熟的生殖细胞如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产生后并不立即进入下一个周期,相反,它们大都脱离细胞周期,体现其高度分化。选项B,机体内的体细胞中只有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大部分细胞由于细胞分化脱离细胞周期。选项C,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的细胞看似平静,实质上在为细胞分裂期作物质上的准备,包括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这类题的解答要求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排除法推翻错误命题。当对某一命题有似是似非的猜疑时,可以找到其“弱点”,给它以重锤一击。这种方法往往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在能力的考查上,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本中的概念,千万不能以偏概全。
第3题解析此题重在考查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总量的变化。种子萌发早期,能充分吸水,但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自身贮藏的营养物质进行生命活动;但当幼苗见光后,情况就不同了,它开始接受光刺激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题中的番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第6天子叶展开,幼苗见光开始进行光合作用,而此前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干重——即有机物的总量,下降到达最低点,第6天后幼苗由于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逐渐积累,其干重也逐渐增加。因此答案应该选A。
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二:一是能正确“干重”的含义(即有机物的总量);二是明确有机物的积累的条件(包括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等)。
第4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动物克隆技术的了解。题中第三只羊产下的小羊羔,其体内的遗传物质并非来源于第三只羊,而与提供细胞核的“另一只羊”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克隆技术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并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和遗传物质的交换,而是一种无性繁殖的方式。从理论上讲,无性繁殖的突出特点在于能够保持亲本的性状,包括性别、优良性状以及物种本身的特性等,但它并不能改变克隆动物的遗传基础即基因型。因此此题选D。
此题属于热点问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这样做,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第5题解析〕此题将生物种内关系与物种进化相互结合起来考查,体现了学科内知识整合的特点。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和种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相互之间的生存斗争,不但不会阻碍生物的进化,反而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动力。题中B、C所举的实例反映了这一理论,而D的观点违背了这一理论,是片面的。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复杂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特别是捕食关系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保证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也有利于物种的稳定发展。因此,捕食关系的存在对物种的进化是必需的,它并不会危及物种的存在。题中A的叙述是正确的,对于某一地区的捕食者而言,在一定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增加,被捕食的几率会降低。
第21题解析这道题的立意是明显的,要求考生运用对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矿质代谢的相关知识来评价实验方案和解决实际问题。貌似容易,其实不然。其巧妙之处就在于设问上。例如,第1小题,突破了对照实验限定单因子变量的本身,因为单看二者间的差异,是符合一般对照实验要求的。为什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呢?因为缺乏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前提!对这样新情境下的问题,只有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考生才能有效地突破平时形成的思维定势、才可能答对。从整体上看设问上也较灵活和有创意。不少考生会以为三个方案中一定是“既有对的,也有错的”,当将第1小题题答“不能”后,自然就想到第2或第3小题是“能”的。对第4小题来说,还考查了考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考生如果能答对前三小题,并能运用相关叙述进行语言组织就不难做答)。这些能力正是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而加强试题的探究性,本身就是能力立意的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实验设计题是高考的一大热点。这类题不仅要求学生把握生物学原理,还要求他们了解生物学研究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表面上高出课本,其实是来源于课本,因为它们都是从课本的叙述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解答此类题时,一般应遵循如下思路:①在了解实验材料属性和原理的情况下分析实验条件,如光照、温度、pH值、符合要求的实验用具等;②考虑是否设置对照以及如何设置对照,并重点述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差别;③描述实验步骤,这一项体现了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最好的方法是参照题干中的表述来组织语言,表达时应更多地运用生物学术语,体现科学性;④对进行实验结果预测。
实验设计题的的解题关键在于把握实验原理。此题的实验原理是:要确定植物体内某种元素是否为必需元素,最好的方法就是溶液培养法,即在人工配成的完全营养液中除去或加入某些元素,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状况的变化。当除去完全培养液中某种元素时,如植物发育正常,就表示这种元素不是植物必需的;如植物发育不正常,但当补充该元素后恢复正常,即可断定该元素是植物必需的。但采用土壤培养法来研究这个问题时比较困难,因为土壤特性复杂,可能含有各种矿质元素,矿质营养无法控制。下面应用这一原理对本题做一解析:
(1)实验一,由于不管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培养液中都缺乏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矿质营养,因此两组植物都不能正常生长。虽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条件有差异,但最终实验结果相同,无法辨析两种溶液的优劣,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2)实验二,也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为不管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虽然浇以不同的溶液,但由于植物栽培在土壤中,土壤内可能已经含有各种矿质元素,包括有镁存在,因此短期内两组植物都不缺镁,都可以正常生长,实验条件和效果是相同的,实验没有意义。
(3)实验三与实验二类似,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一样的。
(4)通过对上述三问的总结分析和实验原理的了解,再加上前面对答题思路的讲解,参照第一问和第三问的表述,描述实验步骤,得出答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对题目本身的分析和参悟,是高考的又一考点,也是学生的又一答题技巧。
第22题解析从这道题的材料看,涉及到基因工程和环境保护这两个重大热点问题。但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却非常基础。对第1小题来说,由于抗虫棉自身具有的抗虫能力,自然也就不需要施放农药(或只需要少量的农药)来防治虫。第2、3小题是只涉及到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问题。对基础稍好的学生来说,做这样的推理会感到相对较轻松。
此题考查点有二:一是生物技术新品种的生态学意义;二是基因分离规律的应用。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重大课题,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环境保护的课题中有一项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就是如何解决因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而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此题中谈到的抗虫棉,就是运用生物技术来改善这种状况的一个例子。抗虫棉能产生毒素,杀死害虫,这是它的性状表现。这种优良性状的生态学意义是变农药防治为生物防治,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化学农药引起的生态问题,更好地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环境保护。
根据题意可知表现型为不抗毒素害虫的基因型中必然有“B”基因,则其基因型可为BB或Bb而抗毒素害虫表现为隐性性状,乃隐性纯合体,故其基因型为bb。不抗毒素害虫BB或Bb与抗毒素害虫bb杂交,根据分离规律可图解如下:
故其子代的基因型为Bb或bb。
物理试卷分析——立足基础注重应用
作者:安徽 张北春
作者简介:怀宁县高河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从事中学物理教学20多年,长期担任高中毕业班教学作,教学效果显著。曾在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物理教学》、《物理通报》、《物理教师》、《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500多篇,现为安徽省物理学会会员,安庆市物理学会理事,曾到西安、上海、哈尔滨等参加全国中学物理教研会,有十多篇文章获奖。
2002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试题,立足基础知识,注重知识应用,与社会生产、现实生活、现代科技联系紧密并突出学科特点加大实验考查比重强化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一份有利于中学脚踏实地的实施素质教育,充满创新意识,富有时代气息的试卷。
一、试卷结构
I卷为选择题,共20题,计120分,其中物理6题,计36分。II卷为非选择题,共10题,计180分,其中物理3.5题计84分.整个试卷满分300分共30题.考试范围包括理化生3个学科3个学科考试内容的分值比与高中阶段3个学科总授课时数比例大体相当.
2002年试卷与2001年相比选择题由2001年的24题减到20题分值由144分减到120分其中物理题由9题减到6题分值由54分减到36分.非选择题由2001年的7题增到10题分值由154分增到180分其中物理由约2.5题增到3.5题分值由62分增到84分.物理非选择题分值明显增加但总分仍保持在120分左右.总之2002年试卷题型分布较为合理试卷结构简单明了.试题的编排仍采用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与其他单科试题有相同的模式.学科内容仍采用同一题型、同一学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目的在于缓解考生的心理不适应性.这些都是体现现试题的稳定性有利于高考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
2000年总分260分物理试题103分占百分之39.62001年总分300分物理试题120分占百分之38.72002年总分300分物理试题120分占百分之40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与《考试说明》对照如下
三、物理试题的特点
1.基础性。注重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
知识是能力形成和培养的载体,基本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理科综合题虽然强调“能力立意”,但仍然注重对基本知识的考查。
第15题〈试题请查阅高考卷,下同〉此题内容涉及物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把基本粒子和基元电荷串起来应用,在真正读懂题目后就发现很容易。此题注重了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第18题此题综合了识图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从图表信息中选取对自己有用信息的能力。考查考生综合图表信息解决物理的问题的能力。
第20题此题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电学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此题如果企图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答,不是作不出就是作出错误的答案。但如果想到“牵一发以动全身”运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般可按下列顺序进行:电路中这一电阻的变化——总电阻的变化——电路中总电流强度的变化——通过各个电阻上的电流强度的变化——各个电阻上消耗的电功率的变化等等。
2.应用性。注重基本知识在实际中应用。
物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试题的物理情境应该尽量结合实际问题,人们学习物理应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再用物理学方法和过程去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
第19题为了观察门外情况,有人在门上开一小圆孔,将一块圆柱形玻璃嵌内其中,求视场角的计算型选择题,此题独具匠心,考查光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又不落俗套。
第26题蹦床运动员团身,绕身体水平轴及竖直轴旋转、伸展、着网、反弹并做各种空中动作,一气呵成,在空中运动的过程极为复杂。但可把运动员在空中的实际运动抽象为质点竖直运动来处理。此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7题此题是应用电子束在电场中加速和在磁场中偏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生活中的物理情景很新鲜,考查了考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联系实际的能力。
3.综合性。强化了知识的综合及应用。
由于综合测试题量比分卷试题题量少,试题注重学科内综合及知识点密度,尽量使每道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增多,考查知识面扩大,考查考生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与网络,考查知识的融会贯通,由“深挖洞”转向“广积粮”。
第17题考查了金属导体在磁场中匀速滑动和加速滑动时,导体产生的感应电动势,闭合电路中的电流,电容器的充、放电等知识点,是典型的物理内小综合的试题。
第30题此题是物理学科科内的综合题也是这套试卷中的“压轴”题。涉及的物理知识点有:力、受力分析、物体平衡、重力场与静电场的叠加、重力势能与电势能、能的减少与增加等。
4.实验创新性。注重实验设计、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
实验题在理科综合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既是由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又是由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所决定的。
第29题此题是用“验证波意耳定律”的仪器来测量大气压强P。。改课本上的验证定律的实验为测量某一物理量的实验。该实验是教学中的重点实验。比以往的同种实验题的能力要求更高,强调了实验过程与方法,注重评价了考生实施实验的能力,根据实验数据推导实验结果的能力,同时采用了填空方式和用已给和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待求物理量的方式,也可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批判性等。
综观2002年理综试题,虽然其设计力图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努力追求这种联系所表达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由于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教学内容及高中生认识水平两者的限制,跨学科综合的分数比例不算大。今年与2001年相比,试题是稳步发展,向前迈进,但仍然有许多工件要做,还要继续探索,以期逐步完善。
化学试卷分析——重在基础考查能力
作者:湖南 冯梅 四川 谭宗俊 白雪皑
作者简介
冯梅,湖南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从教多年,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教学奖,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教研文章。
谭宗俊,全国十佳志愿者。从教21年以来,教学成绩显著,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教研论文三十余篇。
向雪皑,从教22年以来,潜心教学,深受学生爱戴,教学成绩突出,曾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研论文三十余篇。
今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化学部分占分122分,占总分的40.67%,其中大部分题目是自成一体的,与生物知识相关联的有两题(第6、28题),与物理知识相关联的有一题(第15题),从总体上看,仍呈“拼盘”态,而且化学题一眼看上去比较容易,波澜不惊,但是也有一些题目暗藏玄机,要正确解答,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扎实的基础,突出了“重在基础,考查能力”的指导思想。
一、有机化学考查了官能团的性质、转化和鉴别,重在基础
有机化学题集中考查了有机官能团的转化和鉴别,第14题考了氨基和羧基的性质,第28题考的是碳碳双键和醛基的鉴别,第23题则相对来说综合性强点,以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为线索,考查了醛基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羟基的氧化和葡萄糖的氧化产物分子内脱水成环酯等性质。
二、无机化学回避了电化学、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等难点内容,降低难度
出乎广大老师和考生意料的是,今年高考理科综合卷中无机化学题回避了一些普遍受到关注的难点内容,如:电化学、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等,这使题目难度大大降低,出题范围相对集中,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有关溶液的知识:电离度(第7题)、溶解度(第8题)、PH值(第9、10题),共20分,占化学总分的16.4%,除此之外,还考到了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第11题、第15题,共10分)、物质性质的基础知识(第12、25题)和计算(第13、24题)。
三、新材料、高科技的题目起点不高,落点也低,减轻考生心理压力
今年高考理科综合卷化学题中关于新材料、高科技的题目不多,仅有第6、14、15题有所体现,而且起点不高,落点也低,基本上不会对考生造成大的心理压力,能使考生的情绪保持稳定,波澜不惊里发挥出应有水平。
四、实验题目加强了开放性,考查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基本能力
在这套理科综合卷中,化学实验分散在两道题中(第28题第一问,第29题第二问),其中第28题第一问是鉴别碳碳双键或醛基官能团的,是很基础的题目,而且只要任选一个官能团鉴别出来就可以了,这种选择上的自由度在以往的高考题中是没有的,而第29题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开放性,第(4)问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使没有胶头滴管的烧瓶内形成喷泉。
试题分析
6题解析本题牵涉到纳米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固氮、光导纤维几个概念,属于目前的热点话题。A答案中“纳米”是长度单位,不是一种物质。B答案错在“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绿色食品仍然是由一些化学物质组成的。C答案错在“通过叶面”。
7题解析α==0.01,A答案正确
8题解析该题如果只考虑用质量分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很容易得到错误答案B,事实上,因为本来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而加入的6.5g水最多只能溶解2.34g氯化钠,所以原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即C答案正确
9题解析可以用排除法,把前面三个答案代入公式中验算,发现都是错误的,剩下的D答案正确。如果用数学方法推导,则是:因为PH=-lgH+,AG=lg(H+/OH-),而H+×OH-=10-14,代入AG的计算公式,则有AG=lgH+2+14=2(7-PH),所以D答案正确。
10题解析在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守恒,根据题目条件知道:H+=OH-,故另外两种离子HCOO-=Na+
11题解析在前10号元素中,电子层数只能是1或2,所以两种元素的电子层数之比=1:1或者1:2,则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也为这两个比值的元素有H、Li或He、Be
12题解析可用代入法。根据沉淀的质量算出CO2为0.6mol,因为每1mol CO得到1mol O生成1molCO2,所以该氧化物含O的物质的量为0.6mol,则A答案中物质的物质的量为0.6mol,质量为43.2g,不符合题目条件;B答案中物质的物质的量为0.2mol,质量为32.0g,正确;C答案中物质的物质的量为0.6mol,质量为48g;D答案中物质的物质的量为0.6mol,质量为86.4g,都不符合题目条件。
13题解析因为硝酸根与氢氧根都是负一价的原子团,设某元素是R,其相对原子质量为a,则它的硝酸盐是R(NO3)n,氢氧化物是R(OH)n,根据式量可得到下列方程组:
解之,得n=(x-y)/45
14题解析该物质分子结构中既有羧基又有氨基,所以它既有酸性又有碱性。
15题解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元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将各答案中的电荷数进行计算,得到正确答案为B
23题解析从淀粉的水解产物入手进行分析,该水解产物被氧化后都生成6个碳原子的有机物,所以该水解产物为葡萄糖而不是麦芽糖。所以A为HOCH2(CH2OH)4CHO,再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A氧化成B之后分子中只多了一个O,即题目中所说最易发生的醛基氧化成羧基的反应,所以B是HOCH2(CH2OH)4COOH,A还原生成D是醛基被还原成羟基的结果,所以D是HOCH2(CH2OH)4CH2OH,A变到C应该是既氧化了醛基,也氧化了链端的羟基,继而推出C是HOOC(CH2OH)4COOH,B脱水得到的五元环酯E就是:
B脱水得到的六元环酯F则是:
24题解析可利用气体体积变化来进行计算:
(1)设CO为x L,H2为y L
2CO~O2~2CO2ΔV;2H2~O2~2H2OΔV
2 1 2 1 2 1 3
x 0.5x y 1.5y
根据反应分析可知氧气足够多,即有下列方程组:
解得x=5,y=5
(2)分析过程同上,因为剩余气体体积为a L,所以得到的方程组是:
解得x=a-10,y=20-a
(3)利用极限值法进行分析,当10升气体全为H2时,剩余气体体积最小,得到a的最小值是10,当10升气体全为CO时,剩余气体体积最大,得到a的最大值为20,因为实际是混合气体,所以10<a<20
25题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②的分析,由这条信息可知,X至少有五种不同的价态,初步确定为Cl或N,再根据③推断,因为氮气是不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的,所以确定X为Cl,根据③可知:B、C为氯化物或次氯酸盐,则它们含的金属元素只能是K,即Y为K,因为Y的原子序数要比X大,而且可形成一元强碱。最后根据④,结合①,可以推知该反应为氯酸钾催化分解为氧气的反应。
28题解析本题与生物结合,以昆虫分泌的信息素为载体,给出了信息素的结构简式。要求填写以指定试剂鉴别碳碳双键和醛基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类型,只要做过乙烯和乙醛的性质实验的学生,解答此题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29题解析该题的前三问都是基本实验内容,第(4)问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可使用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想办法造成烧瓶内外的压强差,使氨气能与水接触,如:加热使烧瓶内的气体膨胀,赶出空气,使氨气与水接触,或反其道而行之,用冰块使烧瓶内气体体积收缩,让大气压把水压进烧瓶去等等。但在使用所有这些方法之前,有一个细节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先要把止水夹打开,否则都不可能形成喷泉。(特约编辑 夏献平)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