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徐敏)微软、Intel、IBM、惠普……昨天,8家国际著名的IT公司与上海交大正式签约,成为交大软件学院学生毕业实践基地。学生将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充当为期8个月的“准员工”角色,参与企业的软件开发任务,让大学生健身强骨走上社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校企双方共同打造软件人才培养“加速器”的有益尝试。
目前高校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通病,一是在校所学内容相对软件产业发展落后,进企 业后还要进行培训。IBM公司有关方面负责人透露:企业对新进的高校毕业生至少要培训一年,每人的培训费达五、六千美元,一年的培训期也让企业觉得“耗不起”。
另一通病是缺乏沟通能力。交大软件学院学生林显春在惠普中国软件中心当了一个多月的“准员工”,深有感触:大公司开发一套软件,往往是几百甚至几千人协同作战的结果,要具备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而在学校里,我们比较注重个人目标、个体发展。为此,业内人士认为,IT企业为高校学子设立毕业实践基地,对于治疗这两大通病很有益处,可以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尽早适应社会,适应软件企业运行的环境。
加速培养软件人才,校企合作要走向零距离。目前优秀的IT专业教师在高校十分短缺,可由高校教师、国内大型软件企业技术主管、以及国外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专家教授共同开发课程,承担教学。同时,企业也可以把实验室、研发项目搬到大学来,使学生在校内边学习边参与项目开发,有一个“实战”的环境。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