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
2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这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宿命论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3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B.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
C.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
D.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
4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一种动力,它是
A.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D.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
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劳动发展史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史D.国家发展史( )
6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
二、多项选择题
1“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展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E.任何一种新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社会中建立起来的( )
2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是否能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C.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
E.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
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
A.劳动的发展史B.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精神发展的历史D.阶级斗争的历史
E.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
4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有
A.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B.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C.促进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变革D.改善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
E.促进文教、艺术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进步( )
5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关系是
A.“全球问题”是科技发展造成的
B.对科技的使用不当是造成“全球问题”的重要原因
C.科技越发展,“全球问题”越严重
D.科技发展为解决“全球问题”创造了条件
E.要把科技发展同变革、调整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管理、更新观念结合起来,综合解决“全球问题”( )
6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A.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B.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C.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
D.否定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E.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 )
三、辨析题
1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2社会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实现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
四、分析题
1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说:“人类社会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说明这一论断的意义。
2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相互关系及重大意义。
3下面是一组讨论人类历史如何创立的材料。
材料1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生产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697页
材料2
“从世界史的观察,我们知道世界历史的进展是一种合理的过程;知道这一历史已经形成了‘世界精神’的合理的必然的路线——这个‘世界精神’的本性永远是同一的,而它在世界存在的各种现象中,显示了它这种单一和同一的本性。……这种本性必然表现它自己为历史的最终结果。”
摘自《西方哲学著作选读》第447-448页
本材料来自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演录》“绪论”
材料3
“以拿破仑为例。革命时期的法国,以及革命前的法国,原可以产生与拿破仑相反的典型,但也产生了拿破仑。……在法国只有他是主人。伟大是必然的,而他们出现于其中的时代是偶然的;他们之所以几乎总是成为时代的主人,只是因为他们更强大、更古老、他们身上的积聚过程更悠久。”
摘自尼采《偶像的黄昏》第107页
请回答:
(1)材料1所讲的“历史是这样创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1同材料2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何区别?
(3)材料1同材料3表述的中心思想有何区别?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6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蕴含的哲理。
7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下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8运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说明坚持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意义。
9分析下列材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有哪些启示。
材料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我们经历了“六五”的起步,国民经济迅速崛起,全国人民看到改革的光辉前景;我们经历了“七五”的困惑,新旧体制交替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让大家认识到发展改革的艰巨性;我们经历了“八五”期间的调整,改革向纵深发展,经济增长保持强劲势头,人们坚定了改革的信心;我们战胜了“九五”期间的亚洲金融危机,创造了“风景这边独好”的经济发展奇迹。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3624亿元,2000年达到8.6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我国城镇居民生活开始进入小康水平。
(《人民日报》2001年6月22日)
10.分析下列论断的理论基础及其创造地发展。
材料
“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历史地位的确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许多规律,题中所给定的4个选项都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其中A、B、C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贯彻人类社会始终起作用的规律,阶级斗争规律是阶级社会起作用的规律。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项),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
2B【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社会发展规律存在、并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但是人们又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历史,人的自觉活动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认为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观点,是夸大人的自觉活动,否定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唯意志论观点”(B项)。此题难度不大,只要考生熟悉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就能正确选择。
3A【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的确认。割裂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会犯两种错误:如果夸大人的自觉活动,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就是唯意志论错误;相反如果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就是宿命论错误。题中所给出的4个选项,A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项是唯意志观点,C项是二元史观观点,D项是一个不完整的错误观点,B、C、D项作为干扰项应当排除。此题难度不大,只要考生认真审题,就能找出正确选项。
4D【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但是它不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A项),也不能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项),它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D项)。回答此题必须弄明白题干的意思,题干是问“科学技术革命”的动力作用指什么。解答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和C项是模糊不清的观点,B项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A、B、C项作为干扰项须排除,就只有D项是正确的。此题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考生会由于对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模糊不清,而误选A或B项。
5A【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是全部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这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根源,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6C【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理解和把握。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A项的错误在于社会规律不是由人所创造的,它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项的错误在于人不能改造或消灭规律,但可以利用规律;D项错误在于并非所有的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
1ABD【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理解。题干中的这段话,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著名论断。解答此题一定要首先读明白题干中马克思这段话的意思,然后根据题意去分析每个选项的内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A、B、D项的内容是符合题意的,是正确的选项。C和E项的内容本身都是错误的,所以必须排除。只要考生对题意清楚,就不难作出正确选择。答错该题的考生会是由于对E项的内容没理解,而多选了该项。
2CD【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理解。根据题意,在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A、B、E项都是讲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问题,不能以此断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只有当这种上层建筑“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C项),“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D项)的条件下,它才是先进的,否则就是落后的。正确解答此题,需要考生对上层建筑反作用原理非常熟悉,否则就会盲目选择。
3ABE【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此题是一道综合性选择题,考生必须弄清楚题干的意思,抓住题干中“归根到底”这个关键词。题中的5个备选项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但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发展史”(A项),也就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B项),即“生产力发展的历史”(E项)。所以A、B、E项正确地反映了题干的含义,是正确的选项。考生如果不认真审题,会将题中所有选项当成正确的而全部选尽。
4ABCDE【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A项属于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B项属于经济功能,C项属于社会政治功能,D项属于生产功能,E项属于文化教育功能,因此5个备选答案都正确。
5BDE【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既造福人类,又带来了危及人类的“全球问题”,“全球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使用不当所致,二者能否和谐,取决于科学技术应用是否合理,“全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不难选出正确答案B、D和E项,A项和C项的错误都在于片面理解“全球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关系。
6ABCD【解题分析】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历史的客观性、规律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等的理解和掌握。首先要审题,本题问的是错误之处,如不仔细看题目要求而选择可能会导致失分,个人意志可能影响、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不是偶然事件的堆积,明白了这些,就会选出A、B、C、D都是所要求的选项。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不取决于它是否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先进与落后。
(2)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能促进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阻碍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上层建筑反作用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考生一般都能掌握。但是,上层建筑通过经济基础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什么,大部分考生是不清楚的,因此会错误断定此题是正确的观点。从这一错误的判断出发,整个分析就会和题意背道而弛。所以,考生在复习这一原理时,不要简单地将生产关系同其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等同。
2【答案要点】(1)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自觉的活动,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始于人的自觉选择。但是,人在历史实践中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它一经形成又成为制约人们行动的客观力量。因此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进行,否则选择就无法实现。并且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素质、文明程度与客观因素的制约。
(3)人的自觉选择与历史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对于这一知识点,大部分考生都能作出正确判断。但是具体分析这一命题错在哪里,对一部分考生来说就有了一定困难。分析此题要抓住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始于人的自觉选择;二是人的自觉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有的考生可能会因为观点答不全面而丢分。
3【答案要点】(1)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个人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于本题的回答比较简单,根据题目中的话,只要对其作出分析即可。
四、分析题
1【答案要点】(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为:①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②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③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并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④生产力是人们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4)对于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的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持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使先进生产力得到发展。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考生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理解和掌握。论述此题,首先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推导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的结论,然后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所指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这一科学论断的内容。本题答案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七一讲话》的原文,需要对原文记忆和掌握。
2【答案要点】(1)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完整理论,其哲学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原理:①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运动的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力替代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力让位于先进的生产力,如此循环往复,进而带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带动上层建筑的变化,以至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②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也就会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上层建筑及整个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形态。
(2)根据这一原理分析“三个代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理论,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质又决定了共产党必须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时代前列首先就要走在生产力发展的前列。共产党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基于和顺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都要尽最大努力推动和促进生产力更加迅速地发展,创造先进的崭新的生产力。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并通过经济基础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同时,文化一经形成它就对经济基础以及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反作用。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一定能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所以,“三个代表”思想是一个有机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们共同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搞好自身建设的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以此分析江泽民“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和意义。论述此题,基本原理部分是考生所熟知的,难度不大。关键是分析“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有一定的深度,考生既不会一无所知,又不可能毫无遗漏、非常符合逻辑的将所有知识点回答出来。对此题考生在复习时不要硬背,先将几个主要知识点提升出来,弄明白了然后再展开谈。
3【答案要点】(1)它的中心思想是:第一,历史的结果是一种“合力”,即许多单个人的意志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产生的,而每个人的意志都是由他的“生活条件”造成的;第二,历史发展的整体、基本过程和趋势不是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一个服从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历史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世界精神”或“绝对精神”的活动过程。“精神”、“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历史的推动者,历史发展的合理性在于“世界精神”的活动。材料1反对这种观点,它认为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意志是由生活条件决定的,历史发展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因此,材料1与材料2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像拿破仑这样在法国历史上起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其产生是偶然的,其作为历史的主人,与当时历史条件是无关的。材料1承认个人的意志对历史起作用,但同时否定任何个人主宰历史的观点。前者是英雄史观,后者是群众史观,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具体涉及到“历史合力”的思想;杰出人物的产生及作用等原理。题中的三个材料都是对历史的必然性与人的自觉活动关系的解释。材料1是唯物史观的解释,材料2和材料3都是唯心史观的解释。解答此题,只要抓住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这一关键理论,每个材料的基本思想就确定了,然后按照题中提问的问题到材料中找答案。此题从形式上看难度很大,似乎无从回答所提问的问题。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是可以比较符合题意地解答该题的。
4【答案要点】首先,马克思对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一是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二是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三是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其次,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再次,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揭示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考生都能回答出来,答题时关键要把握马克思对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何为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即可。
5【答案要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辩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体制下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十多年来,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原理,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改革问题。回答此题先要说明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辩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然后说明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这样回答既抓住了重点,又回答得比较全面。
6【答案要点】(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社会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应考虑后代人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和资源,使经济发展能够持续进行下去。
(2)可持续发展问题所蕴含的哲理是:①要正确处理社会发展和自然的矛盾,使之相互谐调。一旦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发展将出现灾难性后果。②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在社会发展中,要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③要正确处理人类社会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把它们结合起来。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解答此题只要把握两点即可,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二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所蕴含的哲理。
7【答案要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①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党的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我们党的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是我们党在长时期艰苦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且是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邓小平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深刻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的意向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
(3)“三个代表”的核心和关键是当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利益决定人心,人心决定成败,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解和掌握,该题为2003年修改考点,所以提请考生注意。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意义,“三个代表”的核心和关键是什么,回答时只要抓住了这几个采分点,就不会因少答、乱答而丢分。
8【答案要点】(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为:①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②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③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并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④生产力是人们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都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这是因为:①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力量。②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活动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改造生产力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也依赖生产力的发展。③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个“有利于”也是和生产力标准联系在一起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发展生产力为直接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为了保证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④我们要应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挑战,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必须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前提。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以及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回答此题,首先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然后说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及其原因,接着再阐述生产力的标准及其意义并联系实际,便可对该题作以充分、全面的回答。
9【答案要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就是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经济发展计划,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这道试题要求考生把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同题目所给材料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答案就比较易于得出。
10【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和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对其创造性地发展。这道试题要求考生把应该非常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中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同党的根本性质结合起来,体现“三个一致性”。
选自张俊芳主编的《2003版考研政治高分突破》,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