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教育部直属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研究会2002年年会
采写、摄影/本刊记者潘勇
秋意盎然的岳麓山,层林尽染;
百舸争流的湘江水,漫江潮涌。
——题记
金秋十月,星城长沙。中南大学迎宾楼宾馆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教育部直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研究会2002年年会的代表们。总结得失,交流经验,为来年招生工作献计献策是这届招生年会的主旨。1990年,中国高校招生研究会成立于长沙,时隔12年,部属高校招生研究会年会又在此召开,这既是历史的巧合,更蕴含着令人期待的新希望。
林蕙青,这位年富力强的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新司长,对这次年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她亲率学生司本专科招生处的4位同志,来到代表中间,倾听来自第一线的声音。为了开好这次年会,会前她抽出时间深入基层,做了不少先期调研工作,在年会上她又与代表们一起座谈讨论。代表们从林司长的言语中,分明感到招生改革的大潮正一浪又一浪地向我们涌来。
一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任何一次教育的改革和振兴,都是以高考招生改革为尖兵和开路先锋的。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今天,改革就一直伴随我们走过了整整25年。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考招生改革的力度比过去更强,改革也更加深入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1997年,我们完成了普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1999年我们实现了扩大学校招生规模的总要求,并揭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
到今年,全国高校共录取310万新生,招生规模为5年前的近3倍。同时,在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高考内容的改革平稳深化,保持了与中学教学的良好衔接,发挥了高考改革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科目设置改革和一年多次考试的试点都取得了初步成效。
民族要复兴,改革无穷尽。新的历史时期高考改革何去何从?林蕙青司长在会上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启动新的一个历史阶段的高考改革。她谈到,江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完善人才的选拔培养模式,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他们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她指出,高考改革是必然趋势,但同时又事关重大,因为高考改革一头连着基础教育,一头连着高等教育,方方面面都必须衔接好。考试制度、录取制度、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改革组成了高考制度的改革,今后高考考试科目改革还将进一步深化。录取方式上要逐步降低高考成绩与学校录取之间的相关度,更多地给予高校高考录取自主权。同时,招生管理制度要跟上,要建立与高考改革相适应的高考招生管理制度……
林司长的讲话,如同在平静的湖中投入了一粒石子,激起了代表心中的浪花。他们细细地体味着其中的深刻含意,不时记录下讲话的要点。一位高校招办主任带着赞赏的口气对记者说:“讲得深刻,很有前瞻性。”
二
改革春风先绿江南岸。
这次年会,江苏6所学校自主招生的经验成了会上会下大家议论得最多的话题。
“自主招生”的改革试点在教育部的部署下从2001年起在江苏省进行改革试点,今年扩大了试点范围,这将为今后大面积的推广积累宝贵的经验。林司长对试点学校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极为赞赏,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在2003年加入到先期改革探索的行列中去。
江苏省自2001年起,在3所高校中实行了“自主招生”,2002年扩大到6所。“自主招生”是指在同批控制线上,将全部考生档案提供给院校,录取与否由高校决定,对一些有特殊才能的考生,即“自主招生”对象,可破格录取。“自主招生”是今后高考改革探索发展的方向。率先吃螃蟹进行改革试点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招生负责人在会上分别介绍了改革试点的情况。
南京大学学生处赵清副处长介绍说:南京大学事先向社会公布了自主录取方案及《招生章程》,将录取原则及录取办法向社会公布,让考生心中有数,也使高校和考生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加了录取的透明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了2001年的试点,在选拔优秀生和特长生方面尝到了甜头的东南大学学生处李和渝副处长不仅详细介绍了该校自主录取的具体操作办法,还列出了对2001级自主录取的学生入校一年来学习情况的跟踪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新生入学后经过一年的学习,自主录取的学生群体中,优秀者占27%,高于普通高考入学学生中优秀生的比例。不及格科目的比例低于普通高考入学学生中出现不及格科目的比例。
两校的经验交流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特别关注。在随后进行的分组讨论中,发言更加踊跃。
高校应该是创新的主战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汪永红主任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2002年,多所高校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在录取原则、选拔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很多改进,包括尝试把考生日常学习成绩纳入高考录取考察的范畴等。建立更加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将成为实现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
南开大学招生办王锋副主任提出,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要有利于中学教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保持社会安定团结。“3+X”科目设置中的“X”应相对稳定。
针对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的问题,东北大学招办吕兴君主任建议教育部在各省的录取时间上要有统一的要求,实现各省录取时间整体平移,避免高校的录取时间过长。高考录取时间最好提前到7月上旬。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招办主任也纷纷畅所欲言,交流经验,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一些高校招办主任还把正在思考的有待检验的办法和盘托出,以供参考。
三
高考改革成功的保障是相关制度的完善。林司长列举说,在今年的招生工作中,教育部加大了依法治招的力度,先后发了3份明传电报,内容都是要求加强招生录取工作中的管理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制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各高校今年按教育部要求,首次向社会公示了《招生章程》,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考试考场管理工作非常严格到位,考试作弊率普遍下降,全国没有发生大面积群体舞弊事件。同时,今年还进行了高考阅卷的网上判卷试点。为了保证网上录取过程中的透明、公开、公正,教育部还专门派出纪检组在网上录取期间赴华南、西南、东北三个片区巡回检查,确保了考生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李梓华主任对林司长的讲话极为赞同,李主任认为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权扩大后,高校更要建立好自我约束机制,一方面要依靠社会舆论监督,一方面要在高校内部建立一整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重大事项要集体研究决定,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石油大学(北京)招生办主任李海、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处易中懿处长、西南师范大学招生办张勇华主任等高校招生负责人也纷纷对此表示了相同的看法。
中国矿业大学招生办龙景奎主任特别提议各高校要认真制订本校《招生章程》,使《招生章程》能真正体现本校招生录取的实际需要,具有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要认真履行《招生章程》中的每一项承诺,使《招生章程》成为招生录取工作的“行动指南”。
北京外国语大学招生办胡晓莉主任还提议各高校要重视招生宣传,不拘形式、不失时机、准确、有效地将办学特色和措施广泛宣传,尤其是对新增专业要重点宣传。招生宣传材料要及时、准确,咨询要客观到位,正确引导考生报考。
会上,高校代表们纷纷各抒己见,呼吁兴利除弊。不少代表提出各省市和高校使用的录取软件应该一致;考生录取信息也应当保证其统一性。网上录取收费不统一及寄送纸质档案不及时也是代表们反映较多的问题。
四
一水长流池不涸,众贤相磋道终同。
短短两天的会议,主题明确,效率极高,与会者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清醒地认识到了改革将会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极大地坚定了大家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高考改革的信心。
围绕着一个又一个让人关注的议题,参会的70余所高校的代表们争相发言、畅谈感受、尽抒胸臆。热闹的讨论场景在每个小组层出不穷,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建议,一段段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一页页坦述心声的书面报告,让特邀旁听的记者心潮起伏,感慨万分:为了中国高考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顺利成功,不知凝聚了群英众贤多少的心血。
记者亲眼目睹大会期间,几乎每个小组都有激烈的讨论场面,“气氛活跃”这个新闻常用词用到这样的场合,绝非夸张。不同的观点和坦率的意见都端到桌面上来交流。在这次严谨务实的研究会上,记者感受到了高考改革事业的蓬勃发展。不论是林司长全局性的重要发言,还是代表们重点不一的发言,汇集到一点就是:高考改革方案实施4年来,成绩巨大,有目共睹。但大家都不愿沉缅于以往的成绩中。继续推动高考改革更上一层楼,使高考改革更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为国家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是与会代表们共同的挚愿。
新浪天堂隆重发布,百万玩家迎接公开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