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五问--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访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2/20 12:50 21世纪人才报 | |||||||||
EMBA收费太高,EMBA是滋生腐败的温床……EMBA缘何备受争议?是非曲直究竟如何? 因何开办? 10月18日,南开大学EMBA班在全国30所高校中率先开班。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MBA中心主任李维安用“千呼万唤始出来”来形容EMBA在我国的诞生过程。
李维安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企业管理者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计划经济下需要的是官员型的管理人才;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是技术型管理人才;在市场经济下是企业家型的管理人才。从产品经营到资产经营再到资本经营,对企业家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懂公司治理,不懂金融运作,很难称得上是企业家。”李维安说。 然而,我国企业家却普遍缺乏正规的工商管理教育。据悉,世界500强的老总中,20%是哈佛毕业生,而我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中,仅有44%达到大专水平。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层强而高层弱,这被认为是我国企业人才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于这一特点,有人用“武大郎开店”来形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去年7月底,国务院学学位委员会下发文件,允许全国30所重点院校面向大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开办EMBA班。据悉,就目前EMBA招生情况而言,大多数学员都是大中型企业的骨干人员。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此有人预言,EMBA将成为中国企业家的“黄埔军校”。 谁在学与为何学? 据悉,目前南开大学共开设3个EMBA班,共计100余人,多为4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绝大多数都是企业的高层人士。其中天津本土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约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他大都来自山东、内蒙、河北、山西等周边地区。 39岁的潘同洋是天津市某服装企业集团的副总。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他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以前对待员工,只要给他较好的待遇就可以安心,现在不是了,有时候给高薪也留不住。不知怎么回事人家就走了。”潘同洋说,“我隐约感觉到这可能有企业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原因,但具体怎么回事,怎么改善这种状况,值得潜心研究。” 许多EMBA学员是带着许多潘同洋这样的现实问题来读EMBA的。对于这些问题,他们可能说不出,但能感受到。正因为如此,在上课过程中,潘同洋把自己比做一块干海绵,恨不能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脑子里。 潘同洋把这次上学的机会看得很重,他甚至将其跟自己当年辞职下海相比。“肯定将会在我人生道路上产生重大影响。”潘说。十几年前,大学毕业的潘同洋从所在的一家纺织企业辞职,并逐步走到现在的位置。 与许多EMBA学员一样,这次上学的学费是潘个人付的,他把这次上学看作一次人生的投资。事实上,他在上学之前本来想用这笔钱买一辆宝来轿车。“车型都选好了。”潘说。 跟潘同洋类似,每年近20万元的学费,对于大多数EMBA学员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学员杜辰曾经因为出差落了一节课,他让他的外甥女来代他上课记笔记。“一节课三千块钱呢,浪费不起。”杜辰说。 当然,对李金元这样的学员而言,钱不是主要问题。作为天津某私企集团董事长,他在2001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上,排在了第32名,被认为是天津市最富的人。从报纸上得知南开大学EMBA招生的消息以后,他没犹豫便报了名。尽管公司的事情很多,但同学们还是在教室里多次看到这位大名鼎鼎的私营企业家。李金元的企业本身就有一所学校,把集团办成学习型企业是李金元的夙愿。 除了自己上学以外,李金元出资让集团的两位高层也来上学。副总阎玉朋就是其一。他说,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就学机会。在他的办公室里,有着不下一尺厚的邀请函,大都是邀请参加会议或培训的。“这些培训我参加了不少,虽然有的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它们都明显缺乏连续性或系统性。”与潘同洋同龄的阎玉朋说。 与来自于私企的学员不同,几位被采访的国有企业学员对上学一事非常低调。他们甚至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记者从侧面得知,在公司内他们都是“重点培养”的人物,由于是公费上学,很担心被人议论,因此宁愿“夹着尾巴做人”。 学什么与怎么学? 李维安认为,EMBA教育面向的对象是高级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已经是成功人士,它们毕业后不是像MBA学生那样去找工作,而是用所学去更好地经营和管理企业。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不强调具体操作,而是强调宏观性和决策性。“比如,EMBA学员可以不会记帐,但必须懂得用报表信息支持决策。”李维安说。 与国家下放EMBA招生自主权相适应,在EMBA的教学和管理方面也主要由各高校自主。 据悉,为统一管理全国EMBA,国务院学位委员将设立EMBA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正在开展工作。它将负责全国各高校EMBA的评估及资源整合事宜。 至于各高校,EMBA一般设在其MBA中心之下。按照国务院要求,高校将成立三个小组来具体组织实施EMBA,分别是:EMBA招生考试委员、EMBA教育学术委员会和EMBA领导小组。 EMBA师资方面,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明确规定了3个数字:国外该领域专家不低于30%,具备博士学位的不低于50%,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不低于80%。 四、学位论文 课程设置方面,国家只规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和《商务英语》两门为必修课程,其他完全由高校自主设立。从记者收集到各高校EMBA课程设置名单上看,各高校相互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南开大学EMBA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玉利教授认为,由此可以看出,各高校都想将EMBA办出自己的特色。 据悉,为了开办EMBA,南开大学已经投入了300多万元,其中一个多媒体教室就耗资120多万。目前为EMBA授课的四位教授,均是南开大学最好的人选。据悉,由于怕在老总学生面前“丢面子”,有个别教授不敢担当这个任务。南开大学的第一批外教将于开春后抵达,每人一天的课时费高达几千美元。这还不包括往返机票和住五星宾馆的费用。南开大学方面表示,EMBA教育在三年内不可能赢利。 EMBA的学制为18个月,换算成课时数为校内课程不低于500小时,校外实践不低于1000小时。从开班的各高校来看,一般是每月上课一次,为期4天。EMBA区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年招收两届学生,南开大学第二届EMBA班将于今年5月份开学。 是不是公平? EMBA独特的入学方式是引起非议的最大原因。与MBA及其他学历教育招生方式不同,EMBA的招生采取资格审查、面试和笔试三种途径相结合进行。考试由各校命题和决定录取。 与其他考试不同,EMBA的笔试仅作为参考,最重要的却是资格审查。可以说,它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富人”阶层的。在我国各类录取考试都把“公平”作为第一价值标准的背景下,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因此,EMBA一方面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科举式考试制度的一次颠覆,同时,也被不少人担心EMBA教育从起点上就失去了公平。 据悉,国家对EMBA招生设置了如下门槛:较大规模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8年以上工作经验,5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但是,由于一些被允许开办EMBA的高校因生源缺乏而招不满(目前国家允许开办EMBA的30所院校中,真正能招得起来的尚不足一半),因此暗自降低招生门槛。对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日前专门就EMBA招生下发通知,通知重申:EMBA报名者必须具备国民教育本科学历。 对于EMBA这样明显区别于其他学位教育的招生方式,南开大学负责EMBA招生工作的王全喜教授认为,门槛不是降低了,而是变换了一种形式。而这种变换是针对特殊的招生对象和特殊的培养目标而言,“一方面,他们学习书本知识的黄金期已过,考试对他们而言肯定是一个难题,但这并不能证明他们的能力差;另一方面,我们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人才——他们在事业的成功已经证明他们是人才,而是让他们在现有水平上获得一定提高”,王全喜说。 除了招生资格门槛以外,由于招生的困难,有的高校不得不降低学费。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EMBA教育在外教方面的硬性要求,难免使国外EMBA专家价格上涨。这样,在双重压力之下,学校能否保证教育质量成为一些人士的疑问。 要不要“关系”? 谷志清是天津一家IT企业总经理,现在是南开大学EMBA班学员,令他没想到的是,在开课的第一天,他便用自己企业生产的打印机做了一件份外的事:打印全班通讯录——几乎是所有的学员,在开学第一天,便向校方提出制定通讯录。 老总们这么急切地想得到通讯录,免不了使人犯这样的嘀咕:到底是学习来了还是拉关系来了? 对于这种理解,老总们却有不同看法。谷志清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种联系已经不限于一般的业务来往层面,为了拓宽视野,提升理念,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企业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是不可缺少的。在开课时,不少老总发现有青岛的企业老总是自己的同学时,纷纷向学校提出能通过他们跟海尔联系,并借机探访一下人家的管理和企业文化。 对于EMBA学员拉关系这种现象,学员潘同洋并不讳言。不过他认为,“讲关系”绝仅不是中国人的事,美国人也讲关系,他们甚至将这种“拉关系”上升为一门学问。事实上,一些国外著名的咨询公司,他们存在的基础就是一个高人云集的“关系网”。“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关系是否规范,只要不违法,不违背游戏规则,而是为了谋取企业的发展,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潘同洋说。 南开大学MBA中心副主任张玉利教授认为,讲“关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现象,在企业界也不能避免。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秩序逐步走向规范,“关系”也在逐渐走向良性。 附:南开大学EMBA课程设置 一、课程 必修课: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 核心课程: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公司战略;财务报告与经营活动分析;现代公司治理;组织行为学;经营决策模拟 选修课程:营销管理、公司财务、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领导学、公司法/商法;税收制度与税务筹划;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现代项目管理与评估;战略联盟与合作伙伴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信息资源管理;公司企业家精神;服务管理;风险投资管理;收购与兼并;经营计划与控制;组织变革与管理 二、管理专题讲座 三、国外访问学习(本报记者柴会群 天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