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遭遇低待遇 外地美女硕士苦闯职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4/15 11:59 申江服务导报 | ||
对许多外地学子来说,上海是充满梦想和机遇的新土地。但是,在上海最初的际遇往往超出他们的想象,甚至让他们有些失望。其实所有的最初都是有些无奈的,还是那句老话“态度决定一切!” 高学历遭遇低待遇 晓华来自北方,自小是个乖乖女,深得爸妈的宠爱;到了学校,又一直是有老师护着,同学拥着,大学念的是名校,硕士毕业又直接进了一家省级的知名新闻媒体,还颇得领导赏识和重用,真可谓从小到大都过得舒舒心心、顺顺当当。收入颇丰,再加上令人“仰视”的文化职业,使她一直是同龄朋友称羡的对象。 但乖乖女也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自从交了位上海男友,所有的少女情怀都涌了上来,岂能不朝朝暮暮?于是在去年年初的一天,她义无返顾地辞职、离家,投奔朝思暮想的、他的上海。 “大上海,机会多,肯努力,定成功。”来上海之前,很多朋友都这样津津乐道,然而真到了上海,才发现求职的道路绝非坦途。 原以为,自己硕士毕业,又有七、八年主流媒体的工作经验,找个像样工作应该是没问题的,谁知翻遍各类求职信息,寄出去十几份求职信,能有两成的回音就算不错了。这真让她大跌眼镜,难道是自己的高学历让那些公司望而怯步?还是人们对她“屈尊低聘”的诚意不信任?等面试了几家公司之后,她才如梦方醒:中文专业和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根本没人理会,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文秘和行政工作,不再有适合她特长的职位 文学硕士当秘书?也太降低“身份”了吧?老公不忍心看她发愁的样子,宽厚地开导说:“老婆,在家呆着不是也很好吗?你什么都不用担心,有我呢!”可是,这么多年的努力和“出类拔萃”之后,就当个“全职太太”?能甘心吗? 伤心人才交流会 终于赶上了一场相关专业的人才交流会,晓华为此兴奋了一夜! 一大早,她躇踌满志地来到会场,却被眼前的情景惊得瞠目结舌:黑压压的一片人群啊!她赶紧买了票进得门去,只见里面就像是疯狂打折的名牌特卖会,应聘者蜂拥在各个咨询台前,里三层外三层。她左突右顶地在人堆里挤来挤去,寻找着一个个“高高在上”的用人单位。 填表、排队,几个回合下来,时间已过三个小时。这时,只见一家沪上知名媒体的咨询台已从一楼搬到二楼,而应聘的队伍也从楼梯上绵延而下,直至大门口。她顿感头晕脑胀,再排如此长队已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在摩肩接踵的应聘大军中东倒西歪,她还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里,本科生比比皆是,硕士、博士一抓一大把;而各个咨询台上的简历则早已堆积如山。 某个著名报社的咨询台前,拥挤不堪的人群竟将桌子挤倒,数百份精心制作的简历纷纷扬扬、飘落了一地,而应聘者依然前赴后继,把蘸满希望的简历高高举着往前递。招聘老师们“招架不住”,竟扬长而去找保安了,空留下面面相觑的应聘者有怒无言。 看着这场景,晓华心都凉了,也顾不得淑女形象,找了一处台阶坐下定定神。这时,又听到两位男士的对话:一个说自己虽是博士,但招聘单位大多不感兴趣,只有一所学校愿意用他,试用期的月薪只有2000多;另一个则长吁短叹,如今博士不吃香啊! 身心疲惫的晓华这么听着、看着,只觉得越来越无心再战。当她走出大门时,心里充满了失望、无奈、迷茫,还有一丝解脱。一个声音在心里越来越清晰:今天的应聘是不会有结果的。 终于当上记者…… 后来的杳无音信也证实了她的想法,只是她求职的心也不那么迫切了。过了不久,却突然峰回路转,经老公的朋友“穿针引线”,她参加了一家新闻单位的内部招聘会。她和其他应聘者、应届毕业生一样经历了可把人“烤(考)焦”的机试、笔试和面试,终于,从一百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份惊喜,令她对工作的珍视已远远超出了对薪金的要求。她的心思降低到“有份工作就好。” 不久,她到这家只有六间办公室的媒体当了名普通记者。工作上她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领导见了面也客气地笑脸相迎,这使她失落的心多少得了些安慰,对低于心理价位不少的工资待遇也不那么计较了。 一个月后的一天,一句无意间听到的同事私语,把她的心情再次“啪”地打翻在地:“那个晓华呀,是某某某介绍的,不然按她的年纪……” 职场分析 主持:上海对外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咨询分公司赵立民应用心理学副教授、知音心理知询公司高级顾问王裕如找工作难,找自己喜欢的工作更难。面对这种BrutalTruth(残酷的真实),良好的心理调适,有时比求职技巧更加实用有效。 千万别放弃舞台 晓华所有的困惑,都是来自于流言蜚语。自己货真价实的本事,降格以求的工作,怎么反而换来被人背后议论的结果? 其实,晓华的求职心态是非常正确的,放弃自己所有的工作经验、工作资历,进入一个需要踏踏实实从头做起的新单位,这是理性思维的结果。据上海市外服统计,在上海的优秀白领中,外地人士占了绝大部分。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愿意放弃自己身上以往所拥有的光环,脚踏实地从头做起。在这点上,反而上海人容易背上或多或少的包袱,让自己的过去成为负担。 晓华听到的议论,其实是一种不良的企业遗风,认为凡事关系至上,才华被放在第二位。说穿了,他们就是嫉妒晓华。面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晓华完全不应该放在心上,也不要理会,更不要轻易辞职,只有用时间证明自己的一切。与其说是证明给别人看,不如说是证明给自己看。要知道,只有在舞台上,才有成为名角的机会。如果轻易放弃舞台,应该不会是明智之举。 如果晓华真的很有才华,可以和同事一起把小媒体变成名媒体、大媒体,晓华也可能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被同行认可、认同,从此天地更宽。(文/一依)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