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大学生就业有人欢喜有人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7/07 09:59 南方网-南方周末 | |||
6月下旬,国家教育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至6月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签约率为50%左右。大学生就业,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个沉重的话题。 幸运的缪洋 6月20日,缪洋告别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4舍209室时,这幢宿舍楼旁已搭起脚手架, 缪洋是该校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他的宿舍一共8人,两人来自南京市,其余6人来自江苏不同的县市。6月21日是学校要求毕业生离校的最后期限,但宿舍还有两位同学没找到工作。 缪洋是南师大校学生会副主席、随园校区学生会主席,他原以为找工作不是太难。 但他很快发现今年形势很不乐观。2002年11月23日,江苏省第一个大型招聘会在省国展中心召开,他一共带了11份简历,一早赶往会场。 “平均投一个简历耗时半个小时,”缪洋告诉记者,“只要是好一点的单位,台子前排队的学生总是一两百人,自信心越来越小,心情越来越郁闷。” 下午3时许,缪洋看见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的招聘人员,正在整理收集来的简历,准备撤摊。他试探着将简历递进去。 幸福之神降临了:缪洋后来被交行录用,6月份开始在人事教育处试用。 上班没几天,他看到了让他惊讶的情形,大学生简历之多---足足装了8推车,超过了1万份。 这些都是被淘汰者,交行南京分行当年录用的大学生仅20余人。 直到今年1月,仅缪洋和另一个同学李东升两人找到工作,当时缪洋在几个单位之间要作痛苦的选择,一个是江苏省委组织部将从学校选调一批优秀学生,到基层锻炼后再任用,另外则是一家颇具规模的IT企业,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而在他的同学眼里,折磨缪洋的痛苦,简直就是很幸福的事情。 缪洋所在的班级38个人找到工作的只有23个,剩下的大多回了家,等着去让父母们通过各种关系找单位上班。 209室6位找到工作的同学,共有4位选择到银行,“我们寝室还算不错的,”缪洋告诉记者,“因为怕找不到工作,别的班30多人,11人选择了考研。” 找不到单位的焦躁 李龙已经回到了江苏泗阳县的家。从去年10月份开始制作他的简历,已经9个月过去了。但一直没有着落。 性格温和的李龙学习很努力,擅长书法,李龙说自己的工作方向很简单,不是属于挑三拣四的那种。去年制作简历的时候,他也不算很着急,因为去年的毕业生甚至在没有毕业前就有签约的,大专生都签了,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但从2002年11月24日起,他带着自己修改了十几遍的应聘简历,参加了六次南京市大大小小的招聘会,没有任何结果,这点让他感到害怕起来了。 他抱着“不管好坏,先定下来”的心理,找过手机销售、电脑公司等单位,然而结果都感觉不好。 这是一段很难熬的时光,李龙不时地回忆着自己当时考上大学的情景,希望借此增添信心。然而毕业离校的日期却在渐渐地临近,他越来越着急。学校里宿舍里曾经熟悉的一切现在却让他烦躁不安。而且,这里不安的不仅是他一个。 在同班同学拍毕业照的瞬间,他说自己突然想起了一句话:“现实蛮累的!”回家的同学越来越多,看着空空荡荡的宿舍,他感到心里一阵阵发毛,特别想家。 当他给同学拖着行李在校门口告别时,家里来了电话,父母不希望他一个人呆在南京,“一个人无亲无故,受苦受累,何必呢?” 家人开始劝导他:“先稳定下来”,发展机会慢慢找。他心里也有了变化---尽管要讲求竞争讲求能力,但社会关系依旧是他们班同学就业的“主渠道”。 幸亏李龙家里的条件在当地还算可以,父母为他的工作上下奔波着,现在应该有眉目了。 左伟武是209寝室里李龙的“难兄难弟”,他是南京人,同学们说他性格比较内向,只去了一次招聘会,无果就觉得没什么希望了,后来多方奔波,工作一直没着落。非典时期,他曾经尝试着通过网上发简历,“不过效果不太好,没有什么反馈。” 记者采访时,左伟武不是太爱说话,“心情不好,没什么可说的”。 老师的努力 缪洋所在的学院共设5个专业,分别为实用英语、劳动与社会保障、财务管理、会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黄菊香告诉记者,“由于今年是扩招后的的第一届毕业生,再加上非典的影响,就业的形势不太理想,截至6月底,会计专业76位学生,签约率是51%,整个年级毕业生209人,签约率为69%。” 而去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85.7%、87.78%(统计截止日期:去年12月)。 学院的扩招情况如下:1998年共有本科生90人,1999年首次扩招,人数209人,2000年再次扩招,共393人。此后规模有所下降。 黄菊香老师认为,目前的签约率,还不能完全反映实际的就业情况,一是不少考研的学生,最后结果没有揭晓,二是由于非典的影响,就业工作往后拖,6、7月份反而成为了找工作的高峰期,三是有不少前往北京或上海等地就业的学生,因为没有户口指标,并没有签协议书。 她认为毕业生就业,今年有几个变化,一是就业期望的岗位及地域相应下调,二是预期的薪金标准下调,如在南京就业的学生,如果有月薪800元,就愿意考虑。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 由于担心学生的情绪不稳,黄菊香老师逐一和未找到工作的学生谈心,她记得一位男生,“始终不敢抬眼看我,他可能是害怕自己掉眼泪。” 非典时期,学生每天给她发短信保持联系,黄老师把学院获知的就业信息传过去。 江苏省有关部门近日披露了江苏200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派遣情况。据了解,今年江苏省共有毕业生16.3万人,至6月27日,已完成派遣的毕业生就业率为:研究生88%,本科生70%,专科生35%,就业总体情况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各方面情况看,前阶段的非典对江苏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影响较大。目前,随着非典疫情基本结束和各高校、各方面的积极工作,各高校、各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率还在不断增加。 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发愁 6月30日早晨8点,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99级本科毕业生在体育馆前的台阶上合影,他们有说有笑,大家心情都不错。 这个班有40多人,是当年实行扩招政策后招进的第一批学生,已经准备各奔东西。其中一半人考研出国或者保送研究生,剩下的大多已经签约,真正工作还没着落的不过四五个同学。 吴佳景是这个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他家在上海,目前的“东家”是上海移动公司。他说自己的心态比较好,没什么挑拣的。 他是因为成绩优秀保送上的本科。后来他就反复告诉自己:“我们不是精英了,我们被稀释了。以前是象牙塔的大学现在已经成了‘大象之家’了。”这使得他在求职的时候显得很理性,心态很平稳。本来是想过非外企不进的,后来也向国内的一些大公司递简历了。 “对这个工作,我很满意,说实话,很顺利,扩招后的压力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而且,就业形势严峻其实和扩招没什么关系,不扩招这些人到岁数也要找工作,而研究生扩招也没办法缓解就业压力,读完了研究生还是要就业的。”吴佳景经常感叹说,工作岗位增长率,永远比经济增长率要低。 吴佳景住在大运村公寓,下午他回学校去和同学们聊天,他们班的大部分人在7月4日就要离开学校了,有的将立刻开始工作。几个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同学也做了别的打算,或者明年考研,或者继续找,年轻人们将开始在社会上的奔波。 在人民大学,工作好像不是太缺,只不过是好坏的问题。前几天还有一个郑州的开发区来系里要人,当时几个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都回绝了。吴佳景的同班同学胡成觉得有点可惜,“如果我还没有工作的话,或许就要去郑州了。我觉得到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中心城市去找工作,实在是在浪费,到其他城市去干,有时候能做得更好。”(本报记者张立 任一龙)
笑翻天:难以抵挡的开心风暴 享受酷翻天开心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