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民主题发言:中国MBA教育胸怀与信心(实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8/08 16:04 新浪教育 | |||
由经济观察报社、中国经营报社主办,北京市五洲在线广告公司承办,新浪网教育频道提供网络支持的“首届中国商学院院长高峰论坛”2003年8月8日-9日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商学院的院长与项目负责人,探讨关于商学院建设、标准、定位、发展战略、院校合作、校企合作、知识创新、招生推广和经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以下是为8日举行的高峰论坛上张新民“中国MBA教育胸怀与信心”主题演讲的现场实录: 张新民:大家下午好。前几位讲的都是跟自己本学院有联系的内容,我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站在中国的MBA教育状况来看待商学院。最主要的就是胸怀和信心问题。中国开始办MBA教育是从1991年开始,到现在有12年的历史。这样一个不太长的历史阶段,也形成了中国MBA教育的一个格局。我们初级阶段已经持续到现在了,已经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现在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胸怀问题,一个是信心问题。 第一个方面,从MBA教育的本质看中国MBA教育应该有的一些胸怀。MBA教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大家谈得也很多了,但是我认为应该考虑到最终的教育是培养一些企业家,或者说是企业家的熔炉,或者是一个摇篮,我们要提供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呢?驾驭资源、与环境融合,实现企业整体目标的智慧教育。不同于任何一个专业化的教育,比如会计专业、企业管理专业,而是整体的驾驭资源智慧的概念。这是我们对MBA教育本质的理解。以这种MBA教育本质的理解,我们怎么看应有的胸怀呢?我谈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与MBA教育核心学科或者课程之间的融合的胸怀。也就是说,刚才我强调的专业化教育,或者某个专业的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呢?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老师会强调这个专业的市场营销对一个企业是多么的重要。会计老师会强调会计有多么的重要。去年朱熔基总理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说“不做假帐”,大家自然就想到了会计。很少有人谈不做假帐的环境,或者说什么人有根本的动机和动力做假帐。应该在系统里面考虑问题。我们强调在任何一个MBA核心学科或课程里面应该考虑这个课程或者学科在企业管理里面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在一个系统里面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应该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应该有战略眼光,而不能就会计论会计。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我们的财务管理里面有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如果严格的考虑,站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就是越控制得严格越好。但是如果要考虑到企业应有的环境的话,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固定的环境和文化的企业,你可能考虑到适度的费用宽松可能是维持企业一个比较好的氛围的条件。在这个时候,你考虑预算就不一定考虑杀尽所有的无效的费用,你可能会考虑弹性化的管理问题。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也是这样,我们经常考虑吸引人才,我对这个事情有一些想法,包括企业、包括可以进行经营化运作的商学院,引进人才大家都在考虑,一定在缺乏人才的时候引进人才,我们引进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虑成本效益关系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吸引呢?这些人才,我们要考虑他对企业的成本和效率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在经营关系的时候,考虑这些人员招募的成本,招募以后,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待遇,他能发挥的作用,大概也就差不多了。很少考虑人力资源或者是不恰当的人力资源,在一个不恰当的的位置上,给组织造成的伤害或形成的损失。所以在人力管理里面,应该有成本和效益关系的问题,这个人才是否对组织的发展最恰当。另外一点,就营销管理效益和战略观的关系。我们经常看到媒体铺天盖地的广告,有些广告很有效,有些可能和企业需要的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经常看到营销广告表面很成功,这些庞大的营销策划,导致的结果是企业的增量的广告支出、营销支出,可能带不来收入。从企业来讲,从整体发展来讲,这种营销策略不能说是成功。另外一点就是运作,强调企业基础装备的提高。在99年的时候,我看到科龙电器的报表,98年底相比,99年底营销成本增长50%。但实际情况是,1999年6.43亿的利润,再加上年底的技术装备的提高,导致了2000年利润是负8亿多,到2001年利润是负15亿多。你的市场基础是什么,跟企业发展之间的有没有联系。某一个学科,战略关系的教育应该不是MBA的教育。所以我们强调,学科之间,或者是职能之间的融合的胸怀。第二,MBA应该有向实践学习的勇气和胸怀。勇气是向中国实践学习的勇气和胸怀。向实践学习,目的不是要成为企业家。今天上午张维迎和袁岳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点的争论,我觉得袁岳说的我还是比较赞同。社会有分工,从整体来讲,教授永远是教授,教授永远不能指望自己成为企业家。不能否认在个别教授里面,他做企业家会非常好,也不能否认有些教授是从企业家而来的,也不能否认有些企业家可能成为很好的教授。所以术业有专攻。第三,MBA教育机构应该有向国外学习的胸怀。这一点不用说,大家都有。我们落后,必须要向人家学习。第四,各个MBA教育机构应该有互相学习的胸怀。基本上北京、上海、大连、武汉、西安这样几个MBA的地区,实际上在各个地区之间应该有互相学习的氛围,从整体来讲并不是很理想,也就是说两个MBA学校之间现在不仅仅是竞争的问题,而是斗争的非常厉害。大家从来不互相通气,不应该是你死我活,应该是学习的态度。 第二,中国的MBA教育应该有信心,怎么看应该有信心?千万不要低估中国MBA的成就和已经造就的一批人才。 第一个问题就是说核心已经形成,教育质量已经稳步提高。第二,已经形成了一批满足中国MBA教育需要的教育精英。各个学校的发展确实不是很平衡。我不是很赞成张维迎表达的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学生课程听不懂责任不在老师,应该主要在学生,学生应该有很好的感悟能力,感悟老师讲的内容,我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主要还是在教学这个过程里面,教师是主导。用一句不恰当的话来说就是:没有落后的学生,只有落后的老师。第三,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有利于MBA教育的发展。 中国MBA教育,我认为现在恰恰是缺乏信心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第一点,我们去年开始国家有30所学校有权搞EMBA的教育,它的特点就是各个学校可以自主招生,国家大概有一个名额的限制。可是政府同时又规定,EMBA师资应该有三分之一来自海外。这种安排,当然政策规定有它的道理,因为EMBA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我们没有把握。所以请三分之一的洋人来上课。实际上,在我们看来就是把三分之一的EMBA师资教育市场拱手让给洋人。另外,洋人授课的质量到底怎么样?到国内来的洋人说中国话还是英语,水平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当然他的敬业精神也没有什么问题。去年,我曾经考察一个学校的洋人在中国的四天会计课程内容,我全程考察了一下。前三天半讲课,后半天是考试。我是搞会计和财务分析的老师,如果是按中国老师的教的话,百分之百的会拿下。第一他讲自己的经历,然后讲会计的发展。还讲了一句我从来没有听过的话“孔夫子说过:会计必须公正”。在四天32小时的讲课的过程中,有效内容决不超过16小时,另外16小时是注水,大量的笑话、故事。学生接受不接受?学生也不接受。我问他们对老师的意见,学生提不提?提,学生每一次都提。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不改。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不在乎这个市场,第二个原因,他不相信这个市场没有市场。他不相信在这个市场里面他没有市场。所以这个问题上,非常有意思。我们中国人在听中国老师用中国话上课的时候,如果听不懂,首先是考虑老师的水平不行,再考虑把这个老师拿下来。在听不懂洋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首先感觉是自己的水平低,而不是老师的水平低。有些学生认为我听不懂它的课程,但是我听了原装的英语了。到现在为止,几年下来,尤其在中国环境下的授课,这样的事情是越来越多了。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主要是信心的问题。再一点就是很多,不能是普遍的,相当一部分EMBA以洋人授课为荣耀和卖点。 我记得前几年某一个学校,请了几个国外的教授来讲课,说这个教育是点金术的教育,最后很多学生也说他们学到了东西。我相信他们学到了东西,但是是不是需要花这个代价来学。因为我是搞会计和成本的问题,所以我经常会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在这个大环境下,应该树立信心。 关于信心,我谈三句话。一个我们要自强。只有自强,才能自立。第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第三,在竞争和较量中体现自身质量和价值。如果不去打的话,如果不去竞争的话,我相信在舞台上不去比将的话,我们教育质量不可能表现出来。 主持人:我想先采访你一下,你个人对中国教育有信心吗?如果要有的话,信心背后的支撑是什么? 张新民:信心是有的。信心也需要条件和基础,刚才陈院长谈了关于体制创新的问题。实际上午张维迎也谈谈到这个问题,很多国有MBA和EMBA的成绩的取得,都是一个信心的问题。师资是一个方面,体制也是一个方面。现在商学院是直接的面向市场,很多学校的大学教育不是直接面向市场,不受这个高强度的考验。在这一点上,如果国内大学在体制创新上没有很多的变化,信心和雄心可能都不可以。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