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驿站”:福州首创人才储备中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9/28 14:34 新华网 | |
来自闽北山区、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的施秀民,毕业时还未落实工作单位,这时的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户口怎么办?档案放在哪?住宿住何处?这一桩桩事都让他头疼。正当他百般困惑之际,得知福州市人才储备中心可以为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免费提供住宿、自由落户、保管档案的消息,施秀民兴奋不已,当即与储备中心取得联系,并且顺利办妥了储备手续。在“储备”期间,尽管小施求职路上屡屡碰壁,但中心工作人员的关爱给了他巨大的勇气,他“屡败屡战”,终于找到心仪的工作,现已是福建商贸学校的教师。 施秀民只是福州市众多的储备大学毕业生中的普通一员。3年来,福州市人才储备中心累计储备本科以上毕业生2251人,累计发放生活补助费230万元。通过中心的积极推介,其中有73.8%的毕业生已走上工作岗位。福州市人才储备中心因此被许多大学毕业生称为“择业的缓冲港”“就业的驿站”。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毕业时,工作没有着落,住宿没有地方,户口档案没处落,许多人为此茫然无措。一些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依靠家里供养完成学业已属不易,此时不忍心再开口向父母要生活费。 困难中的大学毕业生们最需要有人帮助、关心。政府伸出一只手,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住宿条件和择业服务,这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为此,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市区两级人才储备中心,为那些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又一时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生活援助和从容择业的机会。以此为载体,配合实施福州市“东扩南进西拓”的战略,向全国广泛招揽急需的各类人才,把福州构筑成“人才高地”。市政府规定,凡属计算机软件等18个专业、尚未落实就业岗位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均可进入人才储备中心。中心来去自由。要求在福州落户的,公安部门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不受任何指标限制。进入中心的毕业生,一年内未就业的,享受政府提供的每月生活补助费230元。此外,市里还拨出1500万元专款,在金山新区建设了一座占地面积达8300平方米的人才储备中心大楼,可为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中心还配有电脑助学中心、图书馆、食堂等设施。上述举措出台后,在全国各地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毕业生冲着这些优惠政策,直奔福州这片创业热土。 从学校到社会,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在择业困难的情况下,毕业生们的心理压力是沉重的。储备中心为毕业生设置了一个从学校到社会之间的“缓冲地带”,为其解决了暂时的生活困难,并为其端正就业心态、从容择业奠定了心理与物质基础。 湖北蕲春籍女生陈弘,去年7月从上海理工大学毕业后,一直为户口、档案落户的事发愁。从网上得知福州人才储备中心的消息后,慕名独自来到榕城。初来乍到,人地两疏,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小陈心里没底。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她,为她办理了在中心的落户手续,随之,户口、档案也转过来了,陈弘一颗久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没了后顾之忧,她安下心来“充电”,顺利通过了福建省秋季公务员考试,进入某省级机关。她对记者说:“是‘中心’成就了我的理想,改变了我的命运!” 谈到政府的“雪中送炭”,去年从西安工程科技大学毕业、最近考入地税局的吴建清感触更深。他对记者说:“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毕业后没有工作,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成了问题。‘中心’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令我终生难忘。”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何立峰说,人才储备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部分。基于这一认识,市里将人才储备中心确定为事业学位,所需经费由政府全额拨款,所有进入中心人员的生活费也由财政按人头实拨,这样,中心的正常运作就有了物质基础。 中心负责人说,大学毕业生进入中心后,就是中心的一分子,我们就要承担起责任,给他们以温暖和关爱,让他们有一种“家的感觉”。毕业于福州大学、家在山东青州的张亚光,来中心前曾有担心:以前到一些机关、单位办事,时不时地遭白眼、被刁难,来到那里,会不会再遇冷面孔?没想到,这里的工作人员十分热情,解答问题不厌其烦,办手续时效率很高,毫不拖拉。他们还主动问小张:生活上有何困难?让小张倍感温暖。张亚光感慨地对记者说:“家,是永远难忘的。无论今后我身在何处,都不会忘记‘中心’这个温馨的家!” 为了让毕业生们早日找到归宿,中心以多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推介服务。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经常深入企业收集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毕业生,并组织他们应聘。同时,积极组织人才交流会、推介会,供需见面,双向选择。3年来,市人才储备中心和人才市场共组织大型招聘会30场,每月还定期举办3次“人才集市”。通过提供多次选择机会,尽量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满意,减少了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据了解,进入中心的毕业生,短则一个月,平均五六个月就落实到了工作岗位。
“清华的毕业生如果想创业,跟我一起到福州去。如果你们感到不满意,可以随时离开。”这是市委书记何立峰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对学生说的一句话。 以往,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把人才视为部门所有、地方所有,人才储备,似乎也应是封闭式的。而福州市的人才储备,实行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毕业生进入储备中心,不需要承诺一定要在福州就业,可以在全省、全国就业。 中心为准备参加各种考试的人员提供了安静、舒心的环境。3年来,有一些刚刚本科毕业、但还想进一步深造的毕业生,借助中心这个地方复习,有9人考上博士研究生,51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另有75人考上国家公务员。 对那些已经找到工作,但对用人单位了解不深的人,中心允许其到单位“试工”,满意了,搬出中心;不满意,可以回来,重新观察自我,为自己“加油、充电”。目前,已有600多人“回笼”充电或二次就业。对那些到企业“试工”的毕业生,可以在中心住宿,中心还发给生活费。 这种宽松的、高开放度的储备方式,对市、区两级政府来说,似乎做了一桩“赔本买卖”,政府的资金投入值不值?市委书记何立峰说,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看,政府的投入没有得到直接回报。但是,不论所储备的毕业生是否在福州就业,我们都培养了他们对福州的感情,不管他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在福州的这段岁月,而这种回报是无法估算的。这个回报不在现在,而在未来。何立峰的这番话,在不少毕业生中得到印证。已考上厦门大学研究生的林润勰告诉记者:“在中心的这段日子,我永远难以忘怀。我虽然没有直接回报福州,但我会想方设法通过其他方式,给福州以回报。”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陈贵说,他即将出国,但他会把中心看作一个港湾,“因为我是在这里出航的”。 福州市在全国首创的人才储备举措,目前已产生了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利用这些优惠政策,3年来,福州市先后组织10次15批人员带领310多家企业、8500条人才需求信息赴全国各地高校招聘急需的各类人才,目前已有6900多人来榕就业。市人才储备中心经过3年发展,已建成市区两级人才储备网,储备各类人才信息1.9万多条,累计储备各类人才4242人。依靠与市人才储备中心联动,福州市500多家企业共引进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4200多人。(记者王学江 储叶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