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CELA”--我经历过法国人两次口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0/28 14:50 海外求学 | |
我遭遇过法国人两次口试 到法国留学前后,我遭遇过法国人两次口试,不妨传授一点经验给即将参加CELA面试的学子,希望能对他们顺利拿到留学法国签证有所帮助。 我对付口试的法宝说来很简单:“准备充分,随机应变”,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几年前到法国留学之前,我须先通过教育部和法国使馆组织的考试。笔试好办,口试颇费心思,因为没有主题,明知测试语言水平,但不知考官究竟会考什么。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一定的心理准备必不可少。总的说来,法语毕竟不同于英语,是属于语法让人头大的小语种,学习的人本来不多,这点法国人也清楚。加上法国的海外势力越来越弱,国际地位相对下降,法国急于通过语言输出扩大其影响,对于肯学习法语的外国人是抱很宽容态度的。 因此,只要你有表达的意愿,讲话能让法国人听懂,能与之交流就OK,至于语法问题、语音问题,法国人不很在意,他们自己尚且七腔八调的。当然,如果你能讲一口巴黎腔法语,即便满嘴是错,过关也相对容易。 卸下心理包袱,准备材料就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把自己理清楚,简历、爱好、家庭、对留学的想法和打算。以我的经验,与法国人打交道忌讳讲大道理和空谈理想,说得越实际、越有自己主见越能与之沟通。哪怕你有奇思怪想,只要能自圆其说,他们都能接受。 其次,选择一些日常的和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诸如学校生活、旅游、爱好等。如果能有三两句的场景或简单的人物事件更好,还可以用反向交流的办法,让考官的回答占用尽可能多的时间,为自己争取主动。一般说来,考官不会问很偏门的问题,如果问题过于刁钻,则不妨直接告诉他,我对这个问题或领域关注不够,不能给你满意的答复,是否可以谈谈别的。 还记得考我的是一男一女两个中年法国人。他们在了解我的家庭情况后问,为什么我放下5岁大的孩子要去法国。看起来他们都像是有孩子的人,对这个问题不理解也难免,因为毕竟国情不同。我据实回答:“正因为我的孩子尚小,白天放幼儿园,晚上被我先生送到我父母家照料,我还能放心,真等孩子上小学需要有人辅导学习,我就不能离开了。” 他们接受了我的解释,问我对在法国学习有什么打算,这问题正撞枪口上,也不枉费我查学校和专业的那番功夫。我接着话茬说:“既然‘夫离子散’地到法国,自当多学点东西,除了我所报的专业,我还打算听某学校某专业的某些课程,并报上我准备做的论文题目。我想他们不难听出我是真心想去学习并为此而认真准备过。 说到此时,自忖大局以定,只是时间尚有富余,为了争取主动,我又用上我准备的另一个主题:“学习是一个方面,课余我还想去体验一下法国蓝色海岸与中国海南有什么异同。你们去过海口或青岛吗?”就这个话题,他们俩各抒己见,直到到点,我都没插上一句话,要知道,法国人是很“bavards”(饶舌)的。 其实,法国人也知道你肯定事先准备了一些东西,关键要看你如何运用得自然、不留痕迹。应该在起承转合上动动脑筋,尽可能让考官认为你是在他所确定的问题上进行现场发挥,千万别在他面前大背特背你准备好的诗一般的语言。口试中语言流利与否并非如你想象的那样重要,关键是看考官对你的感觉,看你是否明白他的问话,是否能针对他的问题进行清楚的表述,是否能够使对话顺利进行下去。 第二次遭遇口试是在法国大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怎么也要还点东西给老师。法国的大学与中国不同,简直没有教科书好背。上第一节课,专业教师便拉一个书单给学生,可能是十几本或者几十本相关的书籍,自己去图书馆看吧。每次上课老师很少给讲义,全靠学生刷刷地记笔记。到了考试之前,复印机前复印课堂笔记的学生要排长队。 几十本书是背不过来的,几本笔记也难以都记下。学生们各自组成小组,互相提问回答,模拟口试。法国学生告诉我,考题五花八门,简单的一句话答完就可以走人,复杂的说上半天也不一定能讲清,而且根本不给你多少时间讲,好坏全凭运气了。当然,平时不拉课,认真记笔记的学生还是有优势的,起码老师课上所讲的都明白了,就看发挥得如何了。 几个学生一拨被放进“待考室”,各抽一张纸条,上面是你要回答的题目。我抽到的是“电视仪式的构成及运作”。对我而言,这个题目多少有些偏。因为电视仪式在西方较为普遍,比如教皇的加冕仪式、国王登基、总统就职仪式及其他西方的宗教和政治性仪式,可和我们毕竟离得比较远。要和他掰扯清楚这个问题,恐怕需要用一篇论文的篇幅,而我没有几分钟的时间。面对显然对中国情况不了解的老师,我只好回答他:“电视在十几年前的中国还是个新鲜物件,远谈不上普及。没有几台电视,哪里谈得到什么电视仪式?” 两次考试应付下来,我的体会是,只要你事先充分准备,口试时你不怯场、不冷场,尽量陈述清楚你对问题的看法,同时积极抓住机会,争取变被动为主动,将考官的思路引入你熟悉的主题,法国人的口试是不难过关的。(高津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