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没能笑到最后 招聘现场哪个环节出了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1/03 11:59 21世纪人才报 | |
编者按: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读者来信:“在某某公司的应聘中,我觉得自己各方面都表现不错,而且条件也非常适合,可是在最后的录用通知中却没有我的名字。到底是哪出了错?”这里我们特意跟踪著名的甘霖智慧培训机构的一次招聘会,为即将走上招聘现场的同学一指迷津。 不久前,甘霖智慧培训机构由于业务拓展招聘新人。广告上有这样一段话:“欢迎有 作为此次招聘活动的负责人甘霖智慧培训机构理事长吴甘霖先生讲述了他在此次招聘中发现的共同问题:
对每一个应聘者,甘霖智慧培训机构都会介绍必要的程序:首先上我们的网站了解情况并通过网站内的邮箱投放简历,之后,我们再安排面试。很多大学生只把注意力放在做简历上,而没有重视通过网站对我们机构进行了解。 张娜成在校时是个不错的大学生,在应聘时还早半小时到达。但当问及对我们机构文化和项目的理解时,却发现她对我们一点也不了解。原来她根本就没有花时间了解我们公司。于是她自称所拥有的表达和策划的长处,也无从很好展现了。结果她本来可以拥有1个小时的应聘时间,最后短短10分钟就草草结束。招聘现场,我不由感慨:为何不把这早到的半小时,用来上网了解我们机构呢? 智慧点评 兵法云:“不打无准备之仗”、“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面试前就应对所应聘的公司做全方位、深入地了解。谈论公司的优点,是你与公司领导快速消除陌生感拉近距离的桥梁;公司的漏洞,是你提出建设性意见,让对方认知你长处的切入点。 不要总是想着推销自己,了解他人是推销自己的前提!
段未是某名牌高校的学生,学的是营销专业,与应聘的职位很对口。但是在1个小时的应聘过程中,他天南海北高谈阔论,却对自己最闪亮的地方缺乏介绍,使我们觉得他是一个缺乏实战能力的人。而另外一个人,并没有讲述那么多,在短短20多分钟的时间内,仅仅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就充分证明自己有拓展市场的能力。于是他得到了原来我们准备给段未的机会。当段未后来得知这样一点时,不由惊叹:“这样的事我也有,只是我没有说啊。” 智慧点评 应聘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打造你使人动心的“亮点”。这就好比吃饭,只有你把肉放在米饭的上面,才能激发别人的食欲。如果埋在饭中,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应聘中,精华一定列出来重点谈。
小阳在大学时就读过我的《心力学》,所以应聘之初交谈甚是投机。但是当我问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时,他一时回答不上来,迟疑半天后却没有再作出回答。于是我有意给他一个小小试验:看他遭遇挫折的表现如何。没想到他居然受不得一点挫折,与刚才的表现判若两人。我笑了笑,也只好将他放弃了。 智慧点评 不要怕自尊心受挫,也许受挫是考试的一部分。不要怕考官否定你,否定你正是展示你的另一个机会。对此,我要将比尔·盖茨送给大学毕业生的一句话转送给大家:这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他希望你在自我感觉好之前有所成就。
每次面试结束之后,我们都要安排一个作业:希望应试者写一份对应聘职位的认知和自己如何做好这份工作想法,在两天之内发给我们。 有一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应聘时自我感觉良好,于是仅仅写了一份才300字的报告,第三天晚上发来。与此相反,另外一位毕业于一般大学的学生,是最后一个应聘者,却抓住这最后表现的机会,写了一篇长达4000字的报告,将自己的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应聘的当天晚上发来。于是,我们自然选择了后者。 智慧点评 面试不是一槌定音。面试之后不要只是被动等待,或坐等好消息。面试结果只是另一场考试的开始。如果不重视这一点,就有可能功亏一篑!相反,就有可能反败为胜,甚至成为一匹最后胜出的黑马!
刘天在面试开始时创造了很好的气氛。他在大学时就读过我的作品,并带来了读书笔记。因为共鸣,所以交谈十分融洽,基本决定留用他。他也表示:“非到你这里不可。”但在我们机构正式通知之前,他十分着急,总催促我们告诉他结果,其理由是还有一家公司让他去面试。于是我们就告诉他:“那你还是到那家公司去发展吧!” 智慧点评 展示自己的自信和能力是对的,但在应聘时,不要刻意创造自己抢手的气氛,这样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试想你是老板,你会接受一个心口不一、还没进入公司就对公司三心二意的人吗?
这次招聘有一个职位,要求新闻专业毕业。有一位女大学生恰恰符合这一条件。但让她发简历,却拖了几天才发来。正式面试时,她表现了不错的新闻素养。之后,我们安排她回家后好好写一篇文章,并尽快送来。但是她回去之后却去忙别的不重要的事情,交来的稿件,一看就知道写作时缺乏专心,没有达到她本来可以达到的程度。于是我们只好选择另外一位虽然不是新闻专业但更敬业的女大学生。 智慧点评 假如你有对某公司某职位感兴趣,那你要一直将有关工作做到最好。即使给你的问题很轻松,也要认真对待。所谓“狮子搏兔,也用全力”,何况,这是牵涉到自己前途与命运的就业机会呢。(本报记者贾俊 通讯员陈昕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