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场招聘会”名不副实 3朵疑云集聚心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1/06 17:59 申江服务导报 | |
专场招聘会现场感受 文/胡莹 来到据说是“一流专场人才招聘会”的现场,发现所谓的“专场招聘会”有点名不副实。从上午10点到下午2点左右,设在展厅的招聘会一共才15家参展单位,其中涉及医药的有 疑问一:销售人员是目前市场所需人才的主力吗? 在现场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局面:大多数单位从发展业务的角度出发,需要招收若干人员;前来应聘的人数虽然没有达到“人山人海”的地步,但也始终还算是络绎不绝,虽然各个企业关于其所招聘的职位的命名是五花八门,但不论是基础的业务员还是较高层的部门经理,无疑都离不开“销售”二字。对于这些人员的学历要求,一般的起点是大专,不过却往往要求有两年以上相关经验。面对这样的局面,不免让人产生思考,现在的市场行情究竟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有经验的销售人员? 销售人员的职位并不需要过高的学历,但是它对应聘人员的社会交际和组织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俗话说,事业成功,15%是知识和技术,85%是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所以在中小型企业的起步和进一步发展阶段,拥有良好社会关系,同时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生理素质的人,往往才是它们真正需要的。 疑问二:中小型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如今的“人才招聘会”究竟还能否成为人才交流的主流,它是否还是人们寻找到工作或就业机会的主要途径?通过招聘会这样的方式,那些急切需要“新鲜血液”的中小型企业究竟能否达到自我满意? 在招聘会的现场,有几块展板上贴满了一些个人求职信息,这至少说明人们也更愿意“主动出击”,展示才能。 而对于企业来说,短时间的接触和在众多简历中锁定合适的人选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最终都需要通过面试来决定,所以招聘会也不完全是企业招人的重点,尤其是一些具有实力的公司,或是需要较高职位的工作人员时,更多的企业选择借助“猎头公司”的力量或实行网上公开招聘,再直接面试确定人选。这对于求职人员来说无疑又是新的挑战了。 疑问三:中小型企业寻找人才的最好途径? 我们不排除招聘会中会有某些陷阱。如有些企业通过短期频繁地招人,来收取一定的类似于报名费或合同金的非法收益,甚至有些单位在得到人才的简历后,转手将个人信息资料卖给其它企业,获取一定的“信息费”,还有就是在试用期满后以该员工当初进入企业时学历不够或缺乏实践经验等原由拒绝续签合同,所以如果不是急于找一份仅供生存的工作的话,应该尽量避开这样小企业。 但有些求职人员将这样的情况全归咎于许多刚起步的小企业,可能有失偏颇。 很多求职应聘者也认为,一般择业会选择相对有名气的可靠的公司企业,也会通过刊登在较大报纸上的广告来确定其选择。但是,这样的小企业,它不采用“招聘会”的方式来招人自然有它的道理。 首先它需要的人员较少,没必要进行大规模的招聘,因而也不用组织专门的招聘人员,可以节省资源;其次在招聘会上设点,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为后盾,若投入了但又没有招到合适的人员,这对于小企业来说无疑又是一笔额外的开支;此外如果通过“网络招聘”的方式则对该企业又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和后续资金问题。所以可能并不能成为它们招人的主要方式。那么要么是在场外“观望”,要么是遮遮掩掩地上阵,这也就成了很多小企业无奈的选择。 所以从应聘者的角度出发,只有选择可靠而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才是上上策,但是若有心开拓市场,共同创业,和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共命运”也并非是不可取的。关键在于选择时要放准眼光,权衡利弊,找准行业的发展机会和其切入点。 亲历 我在招聘现场浏览招聘信息,一位女士主动上前来招呼我。“小姐,请问你是不是想要找工作?”“哦……是的呀。”“那你是哪个学校的……?”随后该女士开始说明来意。原来这是家小型外贸公司,业务在拓展时期,需要一两位新员工,要做接待,跟单等工作,虽然一个人要做多个人的工作,可是待遇却只有1500元/月。其实这样的小企业很多,大部分目前在“业务发展”时期,要招的人也不多,而且大多需要“有经验”的业务员,可以节省将“生手”培养成“熟练工”的资金。 机会是给谁的 文/琚斯佳 现在上海大多数人才招聘会以中低端为主,其一大特点是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不高,着重于本人的能力和经验(后者尤其重要!),主要面向社会各界人士。近期热门是销售业、市场业人才,这两类人才的共同点是门槛低,但真正能做好做久也并不容易。 另一大特点是外省市人才是近期招聘会的“主角”。大多数人怀抱着“趁着年轻出来打拚”的美好愿望来到上海,其中一部分人成功了,然而同时学历不够的应聘者常常失望而归。所以建议大家在选择“打拚基地”时要结合自身因素综合考虑,切忌人云亦云,缺乏主张。 另外,下岗失业人员也可以参加招聘会,或许也能在这样的市场里发掘一些正虚位以待的合适职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