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成活率低” 用人单位“很受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2/01 12:24 21世纪人才报 | |
近日广州市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在用人单位中的“成活率”只有10%,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便流失了,以致于一些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搏。 媒体在作相关报道分析原因时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高校出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考虑,一味地倡导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把学生推向并不一定适合的 一是毕业生供求关系倾斜。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而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有145万,2003年达212万,2004年达250万,4年增加了140万。而与此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却出现了下降趋势。从教育部近日的一项统计看,除京、沪、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本专科生供求比大致持平外,大多数省区都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因此,毕业生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策略,是迫不得已的。毕竟,大量毕业生“漂”在社会上,对整个社会百害而无一利。 二是毕业生就业观念更趋于理性。一方面,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寻求理想的工作单位仍然是大学生的追求,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会选择到大中城市就业,而选择去县镇和农村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也逐步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择业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他们不再追求进入社会的起点一定要那么高,一定要一步到位,而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这是一种进步。 三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磨合上存在问题。与用人单位相比,大学生无论从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等方面讲,都是弱势一方。因此,他们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不得不接受不太公平的契约。这也是导致“成活率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许多用人单位抱怨大学生毁约现象严重,可实际上大学生初次就业,往往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本身对签约单位就不一定很了解,而用人单位又往往在服务期限、薪金,甚至婚嫁等方面附加诸多苛刻条件,结果逼使他们破釜沉舟另择高枝。 不错,“成活率低”使得用人单位感觉“很受伤”。但是,这就像结婚又离婚一样,其中对错实在很难说得清楚。既然人们越来越认可离婚增多不是坏事,反而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那么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对大学生“成活率低”视若洪水猛兽。人来人往中,企业可吸取教训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人才也可在流动中体现更多的价值,这对社会在整体发展上是有好处的。大学生“成活率低”也只不过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也是国家提高国民高等教育比例进程中的必然现象。(蒹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