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研政治复习指南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热点

http://www.sina.com.cn 2003/12/28 22:43  恩波教育

  需重点理解记忆的原理(最重要的观点)共有27个,主要是辨证关系。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必然和偶然辩证关系原理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理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6)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7)否定之否定规律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9)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0)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2)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和“重点论”的统一

  (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5)认识发展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以至无穷(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16)真理发展的规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7)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或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1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20)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21)人类社会的基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3)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2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5)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6)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原理

  (27)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单项选择题

  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2.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B)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解析]答好此题先应对“熟知”与“真知”有正确的理解。“熟知”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不一定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真知”则指的是人们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相应可排除A项。同时,在认识过程中真知与熟知是同时并存的,熟知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真知。离开了实践熟知不会必然转化为真知。因此,选项C、D都是错误的。

  3.实践高于理论认识,4.是因为实践具有 (D)

  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解析]本题所要考查的是实践的本质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论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规律的把握,从这一点上说,理论的认识与实践都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它是一种直接现实的人类活动,这是实践高于理论认识的地方。选项C说的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同于实践的本性,故应排除。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与稳定的联系。因而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A项反映的是人类思维的特点,B项反映的是唯心主义关于规律的一种基本观点,D项是唯物辩证法对于否定的理解,都与题意要求不符。

  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D)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解析]本题动用排除法很容易得到正确答案,A、B、C三项是明显错误的。剩下的只有D项入选。另外要说明的是,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意识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特点。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是用不同于人脑的其他物质手段和工具来模拟人的意识与思维,这又表明了人的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7.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是 (D)

  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C.人的自然属性D.人的社会关系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社会的人,他摆脱了单纯的自然属性的束缚。因此在考查人的本质时必须以人的社会关系入手。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8.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9.及”的关键在于 (D)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唯物辩证法中“度”这一范畴的理解与把握。“过”与“不及”都是在没有把握好度的情况下出现的工作失误。A、B、C三项所列的方法同样是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的,但与本题题意不符,故应排除。

  10.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11.不12.为尧存,13.不14.为桀亡。”这是一种 (D)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解析]荀子是先秦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即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存在,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遵循一定的规则,人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来治理社会,才能达到应有的结果。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15.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物质之外,16.什么也没有”的观点,17.属于 (B)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解析]本题所要考查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物质与意识、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时间、空间具有不可分割性,因而答案C是明显错误的。同时,上述观点中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理论概括,不同于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等特殊的物质形态,因而D也是不正确的。自然唯物主义具有朴素的物质观,但不否认意识的存在,A项是错误命题。

  18.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19.机遇偏爱有准备20.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B)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本题所要考查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请注意题干中的“强调”这一关键词,巴斯德在这里并不否认感性认识在观察事物中的作用,但他所强调的是理性在认识事物中所起的指导作用,因而选项B是最符合题意的。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解析]这是马克思论述意识本质的一段话,它表明意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因而B项是错误的。同时,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活动。意识的这一特性表明意识不等同于物质。观念的东西也不能等同于物质的东西,C、D两项也是错的。

  11.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12.使焉,13.则白黑在前而14.目不15.见,16.雷鼓在侧而17.耳不18.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B)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解析]这段话所给的四个选项中,考生容易选择D,因为从题干上看,似乎强调了精神的作用,以为讲的是精神具有决定作用。实际上,题干的话只是说,在精神(心)的作用下,可以对眼前的事情无动于衷,题干并没有说精神可以决定黑白、雷鼓的存在,题干的话说明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所以应选择B项。

  1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解析]通过此题考察考生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及其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否真正把握和理解了。题干强调的是相信人的意念移物,意念直接改变物质结构,那就是承认运动可以是非物质的(意念可以移动物质,即意念是运动的承担者)意念可以决定物质存在的状态,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C、D与题干不符合。

  1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C)

  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

  [解析]此题是讲意识的能动性问题,有些考生看到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几个字就误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的,因此,选择了A项。这里讲意识“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是说能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创造世界上没有新事物,并不是说意识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世界,而是说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14.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C)

  A.能动反映论志机械反映论的对立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E.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理解和确认。其中B项的成对理论均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A项的成对理论均属于唯物主义;D、E也不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因此,答案为C。

  15.“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B)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解析]这道单项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静止作为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既不能构成“运动的原因和根据”(C项),也不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D项),更不是“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A项),只能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因此,答案为B。

  16.人对同17.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18.相同,19.这说明 (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具有主观特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就其内容而言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就其形式而言则是主观的,即意识具有主观特征,受反映主体状态的影响。正因为意识具有主观特征,所以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反映主体“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因此,答案为C。

  17.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C)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语言和意识的关系。从表面上看,这道单项选择题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但此题所考查的基本知识点则是意识的本质。如果考生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思考问题,就是难选出正确的选项C。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因此,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就主观特征而言,意识看不见摸不着,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去,这样语言就成为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成为人类思维的自然物质、思想的直接现实。就语言和意识的关系看,意识思维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达,语言必须有意识、思维活动的成果,(即思想)才能成为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分为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两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语言复制在“电脑”中,形成甚至比自然语言更为丰富、发达的“机器”语言而无论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自然语言,还是人工语言都既不能是“人类的主观意识”也不能是“既非物质,也非意识”,更不能是“意识的客观内容”,只能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因此,答案为C。

  不定项选择题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

  [解析]本题所要考查的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特征与基本观点。唯心主义哲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另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天命”等。懂得这一点,可以选对C、D两项,并排除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E项。这里所要着重辨析的是A项中的“存在”概念。“存在”概念在不同的哲学理论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可指客观存在的即物质,也可指主观存在即精神,因而A项中的命题性质是模糊的,不能入选。

  2.“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E)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E.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解析]本题所要考查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革命与科学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问题。题干中陈述的观点错在片面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忽视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革命在这一规律实现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因而选项A、B、E是符合题意要求的。而题干中所述的观点并未否定资本主义灭亡这一决定性趋势及科学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因而C、D两项都属于与题意无关的干扰项。

  3.真理具有 (ABCDE)

  A.具体性B.全面性C.过程性D.客观性E.普遍性

  [解析]本题所要考查的是真理的主要特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反映了客观事物全面的、普遍的、客观的规定性,是否是事物本质有全面、客观的把握,是区分真理具有具体性、过程性。这里的5个选项全部符合题意。考生往往不选择B、C项,表明考生对于真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没有把握。另外,对于真理具有全面性也把握不准。

  4.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ACDE)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解析]本题所要考查的是最新科学实验与科学发现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证实。该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世界是可知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由相真理向绝对真理无限趋近的过程。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手段、认识范围、认识水平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但人类目前对自然的认识仍然是相对的、有限的。综上所述,A、C、D、E项是正确的,而B项是不符合题意与客观实际的。B项的干扰词是“一切”。

  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ABCDE)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的反映形式则是主观的。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意识总是对客观事物近似的反映;同时,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可以不同。因此,A、B、C三项都是符合题意的。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漏选了D和E,实际上超前意识(或预测)与错误意识同样是意识的内容及意识主观形式的表现。

  6.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ACDE)

  A.整体由部分所构成

  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整体具有各个部分所不D.具有的新的性质

  E.脱离整体的部分就脱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F.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与部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与部分相区分。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此形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不同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了新的属性和功能。整体与部分相互转化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的,原来的整体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就将成为部分,而原来的部分在一个更小的范围内也可以成为整体,这反映出物质世界在宏观与微观上的无限性。干扰项B与C、D、E冲突,应排除。

  7.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ACE)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与形式上是同C.一的

  D.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E.一切F.质变都优于量变

  G.事物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解析]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它同时也是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的辩证统一,体现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因而C、E两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B、D两项明显错误,易于排除。但很多考生在答题上把A项也排除了,这表明他们对认为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关系没有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体现为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在此意义上说,辩证法与认识论是统一的。故A项也是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BDE)

  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解析]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体性的东西,在这里主观精神常常以不同的面目出现,例如“感知”、“理性”、“心”、“思维”等等。了解到这一基本特征,就不难选出A、B、D、E四项。C项中的“绝对观念”(或称“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在人的主观精神之外的一种精神性存在,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

  9.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BD)

  A.认为凡是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D.没有连续性

  E.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F.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解析]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与革命性就体现在它总是从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理解事物,从而认为发展就是新质对旧质的替代,任何事物、现象的存在都是暂时的、历史性的,现存事物从其发展趋势来说是必然要灭亡的。了解到唯物辩证法的这些基本观点,就不难选出A、B、D三项。C项是割裂质变、量变的辩证统一的形而上学观点;E项是黑格尔为维护普鲁士专制统治提出的保守的哲学与政治观点,均是与唯物辩证法相背离的,应予排除。

  10.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CDE)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解析]本题所要考查的是考生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客观物质世界的辩证关系的理解。C、D两项明显符合题意,应不难选对。A项片面夸大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作用,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均应排除。E项包含两个自然辩证法的术语即“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指经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改造过的世界,它是与“自在自然”相对的一个概念。E项对二者关系的把握是正确的,也是符合题意的。

  1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BDE)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解析]本题所要考查的是考生对辩证法基本内涵的理解。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的理论中即有了朴素的表现。它能从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及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来考查事物的现象。A、B、D、E项是对这种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理论表述。C项是反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形而上学观点,与辩证法思想是对立的,应排除。

  1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使对立面相互依存,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同时,矛盾的双方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最后,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因此,A、B、D是正确选项。E项与上述原理相悖,应排除。C项则否定了质变在矛盾发展中的作用,是对矛盾同一性作用的不正确表述,也是干扰项。

  13.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BDE)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解析]本题要考查的是考生对意识的客观内容与意识的主观性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能动的、近似的,具有主观性,有时甚至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如鬼神观念等;但人的虚幻意识的内容也来自客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可以找到它的原型。选项B、D、E是符合题意的。选项A夸大了意识的主观性和能动作用,选项C则错误地把鬼神视为客观存在,都是干扰项。

  14.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DE)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为仞,功亏一篑

  [解析]先项A、D、E都以自然界或日常生活的实例揭示了量变质变规律的客观性,应不难选定。选项B是老子对事物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C则是人们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经验性认识,都与题意不符,应予排除。

  15.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CE)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B.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的,C.部分是意识的

  D.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E.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F.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G.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H.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I.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J.成的

  K.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L.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解析]“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所不同的是“第二自然”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之后的物质世界,人类的实践活动赋予了它新的表现形态,因而C、E两项是正确的,同时可以排除A、B两项。D项是对物质自然机械唯物主义的描述,也是不正确的。

  16.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BDE)

  A.事物的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解析]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与辩证的否定观相对立的,它认为事物的外部力量是否定事物的根本原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内部要素在否定事物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辩证联系,认为否定就是否定一切,这是一种抽象否定,带有浓厚的主观性、任意性。综上所述,A、C是辩证否定观的体现,B、D、E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体现。

  17.在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BCD)

  A.生产资料所有制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解析]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政治上层建筑或社会政治结构,包括国家宪法等一系列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政党等组织设施。国家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B、C是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二是思想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意识形态,它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D项是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范畴。A项是经济基础的核心部分,E项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属于社会心理的范畴,皆可以排除。

  18.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BD)

  A.人的感觉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解析]这题考察考生对认识的本质、作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的原理掌握的程度。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因此不同的认识主体可以对于认识客体产生不同的认识,但是认识对象不是由意识建构出来的,所有E项不应选择。题干所列的不同主体对于同一棵大树的不同见解。正是认识能动性的体现,所以B项应该选择。而感性认识总是不能脱离理性认识的指导的,所以A、D两项都体现了这一点。因而也是与题干相符的选项。

  19.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BCD)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解析]ABCD四项都体现了社会的物质性。E项是一个干扰项,虽然它也用了“独立”于“客观”的字眼,但并不是正确说明社会物质的答案。因为社会并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社会离开了人就不称其为社会,所以社会的物质性不是因为它独立于人之外。

  2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BCDE)

  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解析]此题关键是考生必须能看懂题意。题干已首先指出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观点,所以就要注意与古代两字有关的内容。“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表明世界本原的一种观点,题干中都是围绕“气”展开的,所以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因此A项排除了。方以智所讲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就是体现了气,一元论思想,万物都是气的表现形式,所以B项应选。而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又体现了气与运动,变化及变化的多样性,所以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和物质多样性的思想,因此BCDE是应选项。

  21.社会发展往往而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CD)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道路

  E.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道路就是历史的必然,而社会规律又需要人的参与才能实现,而只有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而所谓“社会公平”的提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阶级社会中,抽象的“社会公平”是不存在的,所以E项是干扰项,不选。

  以下是一组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实现共产主义的时间上犯了欲速则不达的错误,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的描述犯了过于具体、因而是空想的错误。

  材料2

  我们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论者,忘记了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材料3

  既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更要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我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和发展方向可以作出科学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请回答

  (1)材料1与材料2,(2)用两点论的观点说明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

  (3)比较材料1、2、3,(4)说明重点论的哲学思想。

  (5)比较材料1、2、3,(6)说明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参考答案](1)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只有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符合辩证法两点论的观点。就会迷失方向。两点论的方法要求我们,在看到最高纲领的同时要看到最低纲领,在看到最低纲领的同时要看到最高纲领,把二者结合起来。

  (2)材料1、2、3表明,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统一的,但是这种统一不是均衡的,不是不分主要与次要的。在看到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统一性的同时,必须有重点,这个重点就是正在做的事情,要以正做的事情为中心和出发点。

  (3)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说明,我们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论者。我们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我们的重点论是两点论的重点论。只有正确处理好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做好各项工作。

  以下是关于认识论的材料:

  材料1

  《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2

  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区别“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列宁选集》第2卷第37页。

  材料3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36页)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在认识路线上存在哪两种根本对立的路线?

  (2)材料1、3表明的基本思想一致吗?试作哲学原理分析它们各自的观点。

  [参考答案](1):材料1、2、3实际上说明了在认识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路线,材料3就是坚持了这条基本路线,而另一条路线则是从思想、感觉到物,这是一条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材料1则是这条认识路线的表现。

  (2):材料1反映了王阳明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错误的。因为:第一,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把花的存在看作是人对花的感觉的结果。第二,认为花的颜色是因为有人看,才明白起来,把人的感觉看作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是可以决定花的存在的。因此是把人的感觉等作为第一性,把客观存在当作第二性,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材料3则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观点。原则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 加以认识概括总结的一种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原则是第二性的,自然界和历史状况是第一性的,它们决定原则,而原则是人它们中抽象,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以上资料由恩波教育提供新浪网独家使用,严禁复制!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快来提升躯体魅力
更恩爱的超级法宝
非常笑话
嗒!只要点下这里
马上进入爆笑天地
图片
铃声
·[朴 树] 白桦林
·[和 弦] 她的背影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新年贺岁招商有礼!
新网站,想要人知道?
手机搜索,英明选择!
企业网上商机市场!


分 类 信 息
北交大MBA直通车(京)
西安教育资讯!
出国留学大优惠(鄂)
牛皮癣鱼鳞病重大突破
揭开糖尿病难治愈之迷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随意下载随心换. 
炫彩地带--彩图和弦铃声,10元包月下载,时尚又精彩
超级精彩
爆笑无比
酒楼小姐抱怨旗袍开叉太高:腿毛都露出来了!老板咬牙…
每日2条,30元/月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