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库--说给家长的故事(4)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1/02 13:41 新浪教育 | |
你们知道孩子需要怎样的父母吗? 可以这样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几乎人人皆知的话,是父母们用血汗写就的,天底下没有比父母更疼爱自己的骨肉的。为了这颗永恒的爱心为子女所悦纳,父母们绞尽脑汁,倾其所能,几乎到了难以复加的地步。 然而,尽管父母疼爱有加,但孩子仍然觉得父母没有“到位”,这使双方陷入了烦恼之中。怎样的父母,才能让孩子又敬仰又信服呢?或者说,孩子们心目中的父母该是什么模样呢? 借下面一组故事勾勒一下当代父母的形象,望能给父母们一些有益的思考。 A、 仅有菜橱够吗? 甜怡,一个长得很靓丽的女孩,今年念初二。 她有一连串辉煌的成长史:在幼儿园里是让老师喜欢的聪明女娃,在小学里手臂上佩戴“三条红杠”。用一句俗话说:是一个“人见人爱”的既漂亮又可爱的女孩。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就在四年级那年,她被千里挑一进了外国语学校,从此拉开了住宿的生活帷幕。 记得第一次入宿,全家出动,父母和爷爷、奶奶簇拥着她,直到安排得妥妥贴贴,他们才再三关照、依依不舍地离开。 在父母眼里,甜怡是一个绝对听话,不会出什么事的乖女儿。毕竟住宿学校,每周回家一次,父母总是十分珍惜这一周一次的“返家”。自从住宿开始,细心的母亲总是在星期六为甜怡准备一份“特别的菜肴”,将它放在菜橱里。“星期六菜橱”,几乎成了父母献爱心的“窗口”,成了几年不改的惯例。每到星期五,父母就开始张罗,按时节不断变换菜的花样,母亲了为弄出点噱头,还捧起了烹饪书,什么“咖喱鸡块”,什么“红烧肚档”,什么“大烤目鱼”,一般得是“三菜一汤”,还外加一份时鲜水果。所以,甜怡一到家,午餐的一切都已经在菜橱里“应有尽有”了。怡:这是你的午餐,菜是早上烧的,汤放到灶上热一热,水果买的是草莓,坏的千万不要吃。把这些东西都吃光,我回来奖励你。爱你的妈,爸同上。象这种纸条,甜怡在每周开菜橱时总能收到。 “唉,今天的纸条又是这些话”。甜怡有气无力地打开菜橱,望着里面的“竹笋烤肉”、“青椒炒鱿鱼”、“鸡丝榨菜汤”,一点儿也没有胃口。说真的,甜怡对父母精心准备的“星期六菜橱”是领情的,也明白父母的一片爱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似乎又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上次,她返家时,父母亲见她脸色不好,问长问矮,不过总是问“病了”还是“身体不舒服”,从来没有过问过她有何“心事”。实际上,她正在为一位异性同学寄来的“情书”发愁。她怕讲出来,父母不理解,欲言又止。“你还有什么不开心的,每次回来,帮你准备好好吃的菜,到处买新鲜水果,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母亲这次下班回家见她满面阴云不满地说,“你生活在这个家是福气啊”。 望着母亲疲惫的神情,甜怡刚到嘴边的心里话又吞了下去。母亲压根儿不会想到乖女孩也会有成长的烦恼,在她的眼里,女儿的心犹如一块烫衣板,是不该有“绉”的。她不会忘记“星期六的菜橱”,保证供应。 “每次回家,难道一只菜橱,就完了吗?”甜怡对菜橱和菜谱式的纸条越来越淡漠了,而父母却觉得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他们平时的晚餐绝没有女儿的“星期六午餐”丰富。 “我倒并不觉得星期六午餐要搞得十分丰富,父母能否另外给我一些‘精神午餐’呢?”甜怡在日记中悄悄地写下了这些话。 B 、是我错吗 “来,来,来……”,汗雨淋淋的父亲手提网袋,踏进有门,就急急地招呼着儿子晓民,“这是我从大学朋友那里弄来的复习资料,好不容易啊,只要你掌握了八九,考上大学就没有问题了”。 晓民今年升高三,父亲很早就为儿子的“出路”筹划了。“上大学。”这是父亲经过深思熟虑后,以父亲的名义郑重其事提出来的,似乎这是唯一的选择。 晓民看在父亲辛勤奔波的份上,看起了一大叠复习资料。“哎,我真害怕同这些东西打交道。”他心里在嘀咕。 母亲也真是一个有心人,冒着酷暑独自一人来到高校招生咨询的场所,左一个摊位,右一个摊位,她都拼命挤进去,打听“行情”。忙碌了三个小时,回家时拎回了“战利品”——各高校招生广告。 “我要为儿子早些准备,明年高考,今年要摸行情。” 母亲背着鼓囊囊的包兴冲冲地回到家,“哗”,拉开拉练,一叠招生广告资料“倾巢而出”,几乎占了台子的全部面积,“晓民,从这里挑挑哪个高校适合你”,母亲甜甜的话语却有不容置疑的味道。 “嗨,你们有完没完?刚才是一包复习资料,现在是招生广告资料,让我淹没在纸堆里算了!”晓民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你真是不懂事,考大学是你的前途啊!”父亲一边在整理书橱里的各科复习资料,一边在埋怨晓民,“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母亲则操起“三寸不烂之舌”,喋喋不休地讲起自己上不了大学的苦楚。又进行“回忆对比”了。 而晓民趁他们不注意,已躺在自己小屋的床上,两耳塞起耳机了。 不知怎么搞的,晓民的职业、志向选择与父母就有些碰不拢。晓民他自有一番考虑。他从小就喜欢到商店里去兜着玩,对每一种商品的价格都很有兴趣。有一次,他从文具店返家后,一连串报出了多种文具的价格,说得让父母夸奖不已。那时他才五岁。 后来,家里买什么东西,总要问他是什么价,一般他回答得都是八九不离十,所以亲戚得知后,称他是商品的“活电脑”。这种偏好萌发了他立志做一个市场营销工作者的愿望。他到处打听,得知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有这么一个专业。他还利用一个暑期,跟搞市场推销的叔叔“实习”了一阵子,感觉不错。不过,父母的奔波已向他转告了一个明白无误的信息。怎么办?“我想报考中专。”晓民趁周末晚餐父亲喝啤酒兴致正浓时,脱口而出。 “你是在开玩笑吧?”母亲瞪大了双眼。 “什么,你报考中专?”父亲不相信儿子会这样想。 “是的,中专有个市场营销专业,我想当推销员,到外面闯闯。”晓民不紧不慢的说着理由。 “你这样,不是让我们心血全废了吗?”母亲放下饭碗,神色紧张了起来。 “你肯定发疯了,你完全有能力上大学,怎么去学油头滑嘴的专业!”父亲借着酒性大发雷霆。 “我喜欢,我愿意!”晓民加重了语气。 “哎,假如你这样的话,我不愿意。你在升学上自作主张,那么就没有好的脸色看!”父亲将酒杯狠狠地放在桌上,半杯酒溅到了地上。 母亲气得心直往上窜,不再作声,放下饭碗到了里屋。 “我有什么错?”晓民露出了茫然的神色。这顿“晚餐”是吃不太平了…… “养我者父母,知我者是父母吗?”晓民的心里不禁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C、难觅“畅谈时空” “妈妈,你有空吗?我有些事想找您聊聊。”念初二的女儿眨巴着睛睛,对在厨房间收拾的母亲送去了甜蜜的“邀请”,还一本正经的哩。“嗨,你有什么心事呀,不愁吃不愁穿,哪里这么多的话啊!”母亲仍手不停地在洗锅子,头也不回地回答道。就在前一个星期六,也是这个时候,女儿突然问起过“你们中学时谈不谈恋爱”,让母亲大吃一惊。不过她那时以一句“小小年纪不要想得这么复杂,没什么好谈的”,回绝了女儿的正当要求。 现在又碰上这个,母亲有些厌烦了,“你去问你的爸爸,他什么都懂。”一句话就把“皮球”踢到了自己身外。女儿只得跑进里面,“爸爸,我想找你说说心里话”。一头埋在报纸堆里的父亲对女儿的“提问”早有三分不乐意了,因为不久前他听到女儿说的心里话,在他看来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我看你还是去找一本书看看,那里也许有你需要的答案。”说着父亲从书堆里拎出了一本《你的心事我知道——心理咨询一百例》,随即又恢复了晚餐后的常态——坐在躺椅上消遣报纸。“皮球”最后仍然踢到了女儿自己身上,这“皮球”可不是一般性的,让女儿觉得好痛好痛。“父母是很忙很忙,但也不能忙到和我说说话的时间都没有啊!”女儿面对四壁,望着舒适的屋内陈设,捧起了一只很大很大的洋娃娃。“难道只能让我同‘它’对话。”想着想着,热泪流淌在脸庞上。 “小小年纪不要想得这么复杂。”就这一句,就能把女儿的心事了结吗? 从那以后,原先叽叽喳喳的女儿变得象金口难开的洋娃娃,对父母亲只有眼神,没有话语。因为在她看来,“问”是多余的,“聊”是不可能的。 可是,女儿的心事却不会因为父母的漠视而淡化,反而越积越深。 直到某一天,女儿的“默然”,让家庭有一种肃然的陌生,才使父母感到了什么。 D、戏票后面的“戏” “爸爸、妈妈,明天我请客,请你们去看一场沪剧。”在重点中学读初三的肖鸣晃动着两张票子,乐孜孜地说。 “碰到什么喜事啦,叫你这么大方而又殷勤。”母亲脸露笑容,在猜测着。 “准不是什么好事,又要我们‘离家出走’了,这真是‘居心险恶’窝藏阴谋啊。”目光敏锐的父亲似有所想,开起了玩笑。“你们猜猜看,”肖鸣扮了一个鬼脸。母亲看看有些得意的肖鸣,吃不透。父亲凑近肖鸣的母亲在她耳旁嘀咕什么。“猜不着,就算了。你们喜欢看沪剧,就算我招待吧。”肖鸣把戏票塞到了母亲手里。“我知道了,明天是你15岁生日。”父亲恍然大悟,大声叫了起来。“好啊,你赶我们走,真诡计多端啊!”母亲明白了一切。“既然这样,打开天窗说亮话,我明天要以我个人的名义,组织一场生日庆祝会,有几个同学要来捧场。为了方便些,‘野’一下子,我想请你们‘回避’一下。”肖鸣和盘托出了“秘密”。对儿子的“惊人之举”,父母沉默了一会儿,对视的双眼马上会意了,作出了同一个反应:“好啊!” “爸爸,妈妈真好!”肖鸣兴致勃勃地介绍起生日庆祝计划。入夜,父亲和母亲躺在床上,说起了这件事。“儿子看来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张。”“我们有时要回避的该回避了,让他也有个宽松、任信的环境。”……第二天一早,母亲特地起了个大早,从菜场买回了许多菜,父亲当起了临时的“小工”,将菜做成了半成品。 待一切做好,太阳已照在儿子暖和的床上,他们留下了一张纸条: 肖鸣:我们今天整天到外面活动,这个家就留给你了。你当主人,好好款待客人。相信你能唱好这台戏,给我们一个惊喜。祝你生日愉快! 肖鸣揉着腥松的双眼,看着早已准备好的一切,读着纸条,眼睛湿润了。 他沉浸在难以形容的幸福中。他拉开窗帘,柔和的阳光把整个屋内照得一片金黄,父母的理解就象这和熙的阳光。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应该是朋友,还是应该是兄弟,还是应该是什么?答案有待做父母的去寻找。 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