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考地理大纲(新课程):结合实际 多元思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3/10 12:27 每日新报 | |
作者:天津特级教师 曹宪云 2004年高考的地理《考试大纲》颁发了。下面就其中的变化部分谈谈其启示与复习对策。 一.地理《考试大纲》变化部分的主要特点 1.只进行表述方面的改动,没有实质的变化 地理《考试大纲》中有大小20多处改动,其中为使文字表述更加严谨、清楚而改动的有7处。 ⑴.为表述清楚或顺畅而做的文字改动 在“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之前,增加了“太阳系概况”,以把隐含的内容清楚地表述出来。 在“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中,把“区域发展中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改为“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在“聚落的形成中”,删除了“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这是因为前面的城市起源包含了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的内容。 ⑵.为表述简单、明了而进行的改动 将“环境问题及其发展”改为“环境问题的产生”。 将“区域发展中经济全球化中的意义和作用”改为“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⑶.为表述科学、准确而进行的改动 在“城市区位”部分,因其下面内容是对城市区位主要内容的解释,不能用“区位”去解释区位,故将其替换为“城市发展”。 2.为贴近教学实际而做的改动,从而降低了难度 地理《考试大纲》中有5处是把理论性很强的说法改成符合高中学生实际水平的叙述,使之更贴近教学实际。即: 将“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替换为“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并删去“城市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在“人口与环境”部分,将“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替换为“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把“人口发展模式及地区分布”替换为“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将“环保事业”替换为“环境保护”。 把“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替换成“人地关系的演变”,因为从中学实际出发,是不可能研究人地关系思想史的。 3.为科学反映地理原理、规律而做的改动,使说明更加严谨、规范 地理《考试大纲》中有3处做了这种改动: 在对“聚落的形成中”,把“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替换为“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所以这样替换是基于:人类社会诞生的初期,聚落的形成主要是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当时还基本没有“历史条件”可言。 另为鉴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把有强调正面意义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替换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使表述更具客观性。 在商品农业部分,还将“发展方向”改为“发展趋势”,以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 4.改变具体表述,放宽内容局限 地理《考试大纲》中只有一处出现用宽泛的语言替代具体叙述,即在“地质灾害部分”中,以“主要地质灾害”取代了原来的“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使考核内容放宽。 5.用概括说法包含具体内容 这在说明的改动中有2处,即在“城市化”一节中,删掉了“城市化标志。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将题目直接换为“城市化及其进程”。 二.针对地理《考试大纲》变化部分的复习对策 在今年各科的考试说明中,地理《考试大纲》的变化是较大的。让我们在下一步的复习中及时把握方向。这主要有: 1.对说明中只是表述方面,而没有实质变化的改动内容,主要做认真理解。但对过去隐含而现在明确提出的内容应引起注意。 即在“太阳系概况”中,太阳的组成、成分,日地距离。太阳系的成员,其中九大行星的内容重要,彗星的组成、绕日公转轨道、形状等特殊,应作为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特别是联系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热点问题,对其一些知识是应该了解的。如: 发射地区是我国酒泉,其选择该地的原因是气候干旱,大气的透明度好。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升空过程中所穿过大气温度变化是:降———升———降———升的过程。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下降到80Km(大气中间层)左右,与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外表变成一团火球,周围产生等离子体,形成电磁屏障,进入“黑障区”,致使地面与飞船失去联系,天文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流星”。 “神舟”一、二、三、四号飞船的发射时间选择在夜间,主要是因为飞船升空后光学仪器易于跟踪测控。而“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时间选择在白天,主要是保证降落时也在白天,便于在紧急状态下航天员逃生和进行地面搜救。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主着陆场选择在内蒙古中部的原因是,该地区为沙质草原,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人烟稀少。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的政治意义等。 此外,其他有关宇宙环境的知识及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释、说明及论证有关问题都是需要给予一定关注的。 2.对为贴近教学实际,降低难度而做的改动,看似减轻了负担,但只是说法不同,内容实质仍保持未变。如:“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人口数量增长”、“环境保护”等内容,虽减弱了理论性,但都是地理的核心内容及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其原理和规律还要认真掌握,继续作为复习的重点。特别是有关布局条件、人地关系的内容在恢复文科综合考试的四年中,年年是考核的重点,决不可掉以轻心。 复习时要把有关区位因素的五方面,即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和商业的区位因素横向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即都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影响。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同时要区分差异:如: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工业的成本高,污染重,故经济因素、劳力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更明显。城市是人类的居住地,并逐渐形成和演化,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交通线的建设目的性强,并要安全、省工、高效,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 对人地关系方面,要联系身边突出的环境问题,运用地理的有关原理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不同环境问题的危害及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复习。特别是要善于分析图、表数据,因为现实问题总是以各种资料、图表的形式出现的。如:近年高考题中,有城市大气污染的数据图、酸雨污染的PH等值线图、水土流失的分布图、地球变暖的漫画图、人口增长的统计表等。 3.对改变具体表述,放宽内容局限的部分(地质灾害类型),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是否说明一个信息,即高考内容不仅只局限在教材范围内,更要求考生有较广博的知识,能用地理原理或规律说明复杂多样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能进行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这种变化使高考试题在创设情景上有更宽泛的余地,同时能够更好地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及判断、推理、迁移等能力。 对此,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使考生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如:气象灾害类型的拓展延伸(沙尘暴、龙卷风、干热风的形成、影响、减灾对策);地貌类型的拓展(雅丹地貌、河口沙洲、沙岛等的特征、形成);水文特征的拓展(某物质饱和度、流量计算……);新资源、能源(可燃冰、氢气等);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农业(生态农业、无土栽培农业等)的特点、布局要求等。 4.对客观反映地理事物、原理的改动,也从另一侧面启示我们,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时要善于全面思考,综合分析。坚持用两分法,即能从正反两方面全面、科学地阐述、说明地理问题。 对此,复习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使考生形成全面、客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意识。如:大型工程的利与弊。像对阿斯旺高坝的评价。虽然有防洪、航运、灌溉等综合效益。但也带来:因阻塞水流使鱼不能上溯河源产卵,而使捕鱼量锐减;由于河水不再泛滥,下游不再有肥沃的土壤,地下水上升又使土壤出现盐碱化;水坝拦截后水流不通,造成细菌滋生,血吸虫病盛行的问题;同时坝址选在了石灰岩上,使水库泄漏,造成不能完成预想目标的结果等等。 此外,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制约;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等也是具有多端思维空间的。见例题:读南美洲地区图,回答: ⑴.1881年,法国某公司所以选择图中的地区修建巴拿马运河,是由于那里_____。后来美国接手修建,前后费时23年,共约有7万多工人死亡,人们称这里是“死亡的河岸”。造成此现象的自然原因为_______。 ⑵.沿运河向南,位于南美洲西部高大山脉的成因是____。那里地壳运动活跃,一般可形成_______矿产资源。 ⑶.若此高山变为低平的地区,可能给南美洲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__。 ⑷.南美洲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澳大利亚东北沿海地区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但两地在形成原因上不尽相同,表现出: 共同点: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 答案:⑴.位于中美地峡的最狭窄且地形平缓处,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投资。处于热带,丛林密布,气候湿热,引起疫病流行。 ⑵.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撞金属⑶.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可能会横贯大陆东西;东南沿海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能消失;亚马孙河可能向西流,注入太平洋。 ⑷.相同:都在夏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不同:澳大利亚东北部夏季还受北半球(此时是冬季)东北信风南移过赤道偏转成湿热的西北季风的影响。冬季受来自印度洋海上暖湿东南信风(是东南信风的迎风海岸)的影响。 题中第⑶问,安第斯山变为低平的地区可能给南美洲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典型的开创性试题,要放开思路,运用地理原理创造性地设想可能出现的现象。第⑷问,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与澳大利亚东北沿海地区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比较,体现了地理原理在不同地区,具体、灵活地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