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高教人才培养大变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3/18 15:13 《留学生》 | |
肖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其绝大部分主权,成为一个在政治和社会制度上与前苏联有原则差别的独立国家,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随即开始了迅速的变革。有些变化是延续性的有些变化是根本性的。俄罗斯教育的改革是苏联解体前夕的继续,其现行的教育体系也基本保持了苏联时期的框架。但为了适应社会转型的新形式、及时应对知识 一、高教人才培养规格的多级化? 人才培养的规格直接取决于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的设定。苏联从建国伊始,一直实行单一化的教育结构。进入八十年代,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的终身教育趋势,使这种单一化的教育结构显露出多方面弱点。1988年,建立开放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连续教育体制作为苏联教育结构改革的整体构想开始实施。独立后的俄罗斯总体上继承了苏联时期的体制,1992年颁布《联邦教育法》将教育结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把以往分为性质、内容、范围各不相同的四部分统归为两大部分,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每部分的涵盖面增大:普通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普通教育、基础普通教育和中等(完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高校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归属职业教育范畴的第三个层次,但无论从其职能的内部结构,还是从人才培养的层次水平上,它都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俄罗斯多级教育结构的改革正是在这个层次表现最为突出,人才培养规格的明显变化也主要体现在这个领域。 1996年8月俄罗斯颁布《联邦高等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多级体制正式确立。它由学习内容和期限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衔接的三个教育层次及职业培养大纲组成:第一级是大学本科前两年加1-1.5年的职业培训,与欧美的社区学院相近,相当于大专人才。这种规格人才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既可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又能以一定水平的职业素养进入生产领域。第二级按大的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比过去更强调基础性和通用性,学制四年毕业获学士学位。第三级按应用型和研究型两个方向培养,前者在第二级基础上加一年,是传统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五年)模式,它在以往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作为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仍然具有绝对的优势和相当的实力;后者亦在第二级基础上(通过考核)加两年的硕士阶段,它将人才培养定位在宽泛的、跨学科教育基础之上,不仅涉及某种职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为学生个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发挥提供条件。在高校三级结构之后还有高校后职业教育层次,相当于原来的研究生教育。任何形式的第三层次毕业生均有资格报考副博士研究生,申请攻读博士学位者必须具有副博士学位,两种学位的脱产学习,均需三年时间。 这种多级高等教育的结构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许多有进步意义改革,使培养多种规格的高级人才成为可能。一方面,各具特点的三级教育大大丰富了苏联时期单一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根据时代特点理顺了教育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从高等教育的质量上看,经过不断的筛选和分流,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素质更加出色,且专业思想和职业倾向也更加明确,对于避免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性流失十分有利。此外,多级高等教育的实施,也是俄罗斯在高教体制方面尽可能与世界教育贯通形式接轨、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向国际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二、高教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准化 苏联时期规范学校教学过程的标准化文件始终由联邦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九十年代以来,教育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被打破,各地区、省市及学校的自主权限不同程度地扩大,新知识门类和新的专业分支不断形成,多种新型学校迅速出现,适应这样的局面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能承担得了的,教科书版本的多样化也提出了评价指标问题。于是,教育培养水平的标准化问题被明确提了出来。1994年8月俄罗斯联邦政府颁布《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旨在为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创造和巩固全国统一的教育空间,从而保障大学生在学期间的高度流动性和毕业生在劳动市场的流动性。该标准由政府、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和专门的国家教育标准审定委员会审议制定,后者由15个与高校工作直接有利害关系的部委如: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卫生部、国家标准局、俄罗斯劳动和工资问题委员会等的代表组成,目的是避免单一部门思想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高教标准》对高等学校的培养方向以及目录做出了明确划分,在原来的300多个专业之上,确立了89个更加宽泛的培养方向。比如高等师范教育包括六大培养方向(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济知识、专业职业训练、艺术、教育学),共含42个专业。变更专业结构的目的在于加强基础高等教育,也就是公共基础教育,比过去更加强调基础性和通用性,是与人才培养规格的改革相呼应的。《高教标准》的核心部分是国家对各个培养方向的要求,其中“对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部分,适用于所有培养方向,具有相当的创新思想。它一方面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公共课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规定了统一要求,另一方面又没有对每一学科的课时和具体内容作硬性规定。 可见,《高教标准》是减政与放权相互协调、通才培养与专业训练相互补充、政府及社会治标与高校及专业治本相互结合的产物,取代了在此之前所有规定各专业培养内容、专业水平、标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联邦(联盟)级文件,标志着俄罗斯高教领域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开始。它为高等教育迅速适应世界知识经济大趋势、以及本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需要、不断实现自身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规范。为了保证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需要的同步,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国家标准》起码每10年以内修订一次,事实上由于90年代以来俄罗斯社会转型变化急剧,世界科技进步也异常迅疾,实行了近8年的第一代的高教国家教育标准,已经从2002年开始逐渐被第2代教育标准取代。 三、高教人才培养内容的人道化与人文化 苏联时期,传统的教育理论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放在首位,作为单位个体的人、人的个性的发展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因此社会舆论对当时教育的批评是只培养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积极性的集体劳动者。难怪苏联刚一解体,学校、学生和家长就一致赞成取消几十年如一日的全国中小学统一的校服着装,理由只有一个:体现个性。这当然只是教育表面形式的变化。而教育的个性化、人道化作为一种顺应教育全球化的思潮,从80年代末期就已经越来越鲜明地反映在俄罗斯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中。表现在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方面的有: 1.扩大人学方面课程,加强文、理渗透:强调无论培养什么专业的科技人才,首先应是对人的培养,应学习关于人的学问:心理的、教育的、社会的,给他以人类文明、文化方面的知识,培养成功的个性。为此,高校近几年都先后开设了教育与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文明史等新型科目作为文、理学生的公共必修或选修课程。 2.修订学科结构,更新专业目录:确立与旨在树立马列主义世界观的传统社科内容迥然不同的新型人文科学结构,将马列主义哲学、苏共党史、苏维埃法律基础、科学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分别改为哲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有些专业的增减或替代,如人类社会学、宗教学、公共关系学、商业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对于苏联高校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3.出版新内容的教学参考书和文选读本。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了164种教科书和文选读本的编写和出版,这使高校大学生所学的每一门人文和社会经济学科都拥有了一套新的综合教材,其中有些书如《政治学》、《现代外国社会学》、《人——哲学研究的对象》等在苏联时期只能用作批判教材。 从重新划分学科、修订专业目录的举措上看,俄罗斯高教的教学内容确实反映出一种“以人为本”全新的观念,人的活动的目标、对象、形式所构成的三维矩阵模型取代了政治意识形态成为教育教学的基础,也就是说,围绕教学内容人文化而进行的学科目录的审定与设定,首先是以人为中心出发点的。显然,这种“全新的观念”与以往的观念已经有了质的区别。进入21世纪,俄罗斯在完善高等教育内容方面的口号是:强调国家教育标准基础上教育教学的系统性;以俄罗斯在自然科学、数学教育方面所形成的深厚传统为依托,坚持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在为民主社会及市场经济国家培养新型公民过程中,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全人类价值为基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高教人才培养形式的多样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领域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有偿教育形式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关于“可以创办具有各种法律组织形式的教育机构”的条文为非国立教育形式的产生提供了法律依据,使社会、个人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有偿教育包括私立学校、补充教育机构、国立高校有偿攻读学位或第二专业、校外走读制等多种形式。其中规模各异的私立高等学校势头最“火”。据俄官方统计,1993/94学年时,通过鉴定获得合法办学资格的私立高等学校只有78所、学生7万人;1997/98学年猛增到334所,学生25.1万人;到2002年时,在全国1008所高校中,私立高校已达387所,在全国542.7万名大学生中,私立高校的大学生63万人,在全国高校64.41万应届毕业生中,私立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88万人,分别占当年全国总数的38.39%和11.61%和7.6%。 高等私立学校的迅速发展,从客观上为人才培养形式向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多方面可能。 首先,国立大学在有些非传统学科,如经济管理、商业、银行学、审计学、教堂建筑、宗教艺术等专业方面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私立高等院校不但多以经济、管理和人文科学等为专业方向补偿了国立高校的缺口、在某些专业方面调节国立高校招生人数不均的局面,同时还使后者有可能用预算拨款加强对前沿性理工科专业或项目的投入。 其次,由于在教学管理和办学经费等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私立高校更有条件向青年提供精英教育、尤其是境外教育,这为塑造具有“非传统思维方法”的新知识阶层创造了条件。 第三,私立高校所具有的竞争力和灵活性能对劳动市场的需求做出更迅速的反应,客观上可成为修订新、独、特或试验性的职业教育项目的实验场所,这些项目一经审核确定即可列入国立高校的计划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讲,私立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多样化、市场化的排头兵。 第四,私立高校客观上有助于就地解决国立高校人满为患又无法扩大招生量的困难: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与其耗资奔波于其它城市的名牌大学,不如将有限的财力投入眼前的私立大学读一门时髦专业实惠,因此私立高校成为就地入学人数剧增的源头所在。 最后,私立高校使高校教师多方面受益:为教师和研究人员从事创新型教学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空间;使国立高校工作者拥有更多的兼职机会,由此带来的额外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数额低且发放不及时的工资,客观上使高校由于低工资待遇师资外流的问题有所缓解。据粗略计算,现在私立高校的师资80%以上是来自国立高校的兼职教师,半数以上具有副博士或博士学位、绝大多数具有高级职称。 事实表明,在俄罗斯私立大学不但是其高教领域新型的培养人才机构,也是该国教育社会化和民主化发展的重要指征之一,它已成为当今俄罗斯高教体系的重要部分。尽管目前关于私立学校在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新类型学校的产生和探索符合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有利于俄罗斯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实现。 从以上几方面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进入社会转型之后,国家、政府和社会都在相应的权力范围内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完善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努力使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转型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但是必须看到,现在的俄罗斯,是一个从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向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全面转轨的国家,无论是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教育方面,旧的东西并没有彻底消除,新的东西也没能完全确立。尤其是经济的持续滑坡直接影响到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致使国民教育长期在捉襟见肘的经济困境中寻求生存。尽管联邦《教育法》和《高等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分别规定,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支出不得少于国民收入的10%;高等教育的经费不得少于联邦预算支出的3%,但事实上每年的教育拨款都不能到位,即使对高等教育的拨款全部到位也仅能满足实际需要的47%。致使俄罗斯──这个一向重视发展国民教育的国家──的教育改革构想许多都只停留在法令文字上。而且在高教领域,像师资队伍老化、学生学习动机混杂(只为文凭,逃避兵役)、重文轻理倾向严重、专业人才流失、教学科研物质基础落后、私立高校水平参差不齐等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问题,不是一两个高教法令、几项国家标准就能解决得了的。知识经济是一个时代潮流,社会转型是一个阶段性过程,而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三者是适应、制约、促进、更替的互动关系,只有及时分析形势、更新观念、调整策略、解决矛盾、实事求是地走好每一步棋,才能真正实现国民教育、乃至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