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正文

海归报价30万 专家建议别让人才入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4/03/30 10:49  扬子晚报

  昨天,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宁开幕,而据记者了解,与会的5000多名各种应聘人才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海归”人员,但是这些“海归”们实际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的并不多,一些“海归”明确表示自己找工作的期望值最少在年薪30万元左右,而不少用人单位对此高标准打了退堂鼓,更有单位对高薪“海归”是否“物有所值”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甚至明确表示这些人才不在主要考虑之列。

  其实这一年多来,“海归”人才从过去的风光无限到如今求职艰难、甚至成了“海待”的例子比比皆是,“海归”的降温和用人单位回归理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南京每年留学归来的高级人才大约200人,但是真正找到满意的工作并且留在南京的只有90人左右。前不久记者在采访苏北一家民营企业时,该企业老总述说了自己招聘人才遇到的尴尬事:本来他想“赶时髦”延揽一些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留学人才为自己研发汽车新品,可是前来应聘的合适人才开价动辄就是年薪百万元,连一些刚刚学成归来、毫无工作经验的洋硕士也要价几十万元,还表示这已经是国外不可思议的低价。他觉得这种用人成本与研发项目的预计创收悬殊太大,最后干脆实施“借脑生财”的办法,在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外聘科研人才,现在一个月就能为他研发出两三款新产品,且代价较“海归”少了一半。南京一位“猎头”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海归”之所以成为“海待”,主要是其对自身定位太高,加上有的在实际操作中与国内人员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以致“曲高和寡”。现在“要能力不要背景”已经成为很多老板的共识,国内企业不再“打肿脸充胖子”,以拥有“海归”往脸上贴金。在实际使用上很多“海归”也已不再享受特别待遇,有的月薪也就三千元左右。

  这使人不由联想到,现在留学热并未因“海待”的出现而退烧,很多高三学子也把不考大学就直接留学作为改变人生的一种捷径,南京一些品学皆优的学生甚至放弃保送北大、清华的机会选择出国留学。一位男生告诉记者,自己如果选择保送名牌大学,以后继续读硕士、博士,人生可以预见,现在毅然选择了自己从未学过的法语国家去留学,才符合自己渴望挑战的个性。

  一些“海归”派的自视甚高,用人者的理性人才价值观,甚至好学生的留学挑战观,不能简单地去判定其对错,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值得深思。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博导萧灼基前几天在连云港一个专家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才流千万不能步入双重误区。以前曾有“海归上岸、土鳖滚蛋”的说法,这是不对的,也造成了现在“海归”期待值过高成为“海待”的状况出现。但现在一些企业盲目排斥“海归”也不对。“海归”和“土鳖”各有各的优势:“海归”接受了国外系统规范的教育和经营理念,可缺点在于对本土情况不熟悉,常常会考虑不到国内资源、环境、配套设施乃至政策的现状,照搬国外模式,导致“念歪经”;而“土鳖”最了解本地情况,而且从世界范围内看,每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力量还是来自于本土人才,但其也有知识结构更新不够快的缺陷。现在中国还不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社会,还处在转型期,不管什么样的人才都是稀缺资源,现在江苏在外留学生总数达4万人,回归人员约1.5万,这个数字随着私费留学人数的膨胀只会越来越多,如何用好这些人才,不是简单的高薪或者创业优惠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课题。说到底,用人者知人善用,被用人才能认清自己的优缺点、给自己准确定位,政府部门根据经济建设的目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设立统一的鼓励人才的政策,这才是避免进入人才流双向误区的关键,也才能培育出一个发展良好、成熟度高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土洋”人才结合、共促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徐晓风)




评论】 【天生我才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