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21世纪》留学杂志 > 正文

不论背景非Top30不念 攻读美国MBA有三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4/04/01 19:24  《21世纪》留学

  攻读美国MBA三误区

  失误一:不论背景非Top 30

  学校不去

  很多申请读美国MBA的中国学生都有这么一种趋势,就是要么不念,要念就念排名30名以前的学校。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申请的人数很多,真正能够成功的却很少,很多人申请了四五年都没有成功,弄得筋疲力尽。虽然中国学生的GMAT分数年年上涨,从10年前600分都少见,到现在的780、790分层出不穷。申请者的工作背景也越来越强。但是根据这两年的资料,每年从中国大陆去Top 30学校念书的学生不过寥寥400人,平均每所录取不到15名。全国申请的人一半以上都会把目光盯在Top 30的学校上,这个几率是很低的。

  另外,中国学生还要和已经在当地念书的中国学生竞争。比如不少中国学生,先到美国念了博士,又打拼几年取得了绿卡,基本生活已经无忧。他们渴望得到更好的报酬,首先想到的就是读个MBA。这些人大多都是国内名校毕业,不少还是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出来的。他们口语纯熟,写作过硬,再主动去学校进行面试。这些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与这些人竞争,无论是大学本科文凭、GMAT成绩、推荐信、Essays还是面试,都很难比得过。如果你说你是总经理、工作经验强,那么现在Top 30的学校几乎都要求面试,至少是电话面试。目的一是考验你的口语,二是考察你所叙述的工作经历真不真实。如果他怀疑你的诚信度,那你就是GMAT满分也去不了。

  所以,选校范围应该放得大一些,不要仅仅看着名校的牌子,而且,不要盲信MBA的排名,不同的排名方式导致最终结果差异极大。

  失误二:不论成绩轻视GMAT

  不少学生都觉得,GMAT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700分就可以申请Top 10的学校。他们觉得,更重要的是Essays、推荐信和GPA。但对中国学生来说,由于以往国内申请者中不少人材料掺水分:GPA作假、工作经验作假、推荐信是自己写的,找人签名而已……所以,美国人对材料的信任度已经降低了。这个时候,GMAT成绩成为你和美国人在同一个尺度上衡量的唯一标准,也是他们唯一确信没有水分的标准。GMAT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去年,赴沃顿商学院留学的中国学生中,GMAT最低770分,平均785分。700分就算能进Top 30,也是最低限度。

  失误三:不论专业非念MBA不可

  有很多申请者在国内的工作就是会计,没有过管理经验,但他们也很愿意选择MBA课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工作背景的人申请MBA Top 30的学校几乎没有可能,就算有外企经验的也帮不上忙。其实对他们来说,更适合读的专业是会计硕士(Master in Accounting,MAcc学位)。这个学位在美国是专门培养CPA(注册会计师)的,只要一年,4万美元足矣,而MBA则要两年8万美元。关键是美国的MBA不易找工作,因为MBA是培养管理层的,并不是读了MBA就能进管理层的。而MAcc是很实际的,起薪没有MBA高,但贵在能找到工作,特别是你考出美国注册会计师后。对理科背景的人来说,其实可以尝试其他一些相关的专业。就算是在商学院里,也不是只有MBA可以选择的。MIT商学院就还提供技术管理硕士(Master i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学位和工程与管理硕士(Master i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学位;卡耐基-梅隆有信息制度硕士(Master in Information System )学位,适合理工科背景的人。美国目前有个较新的学位叫金融工程硕士(Master in Financial Engineering ),以前很多念数学、物理学博士的理科学生想转金融工作,都去先念个MBA,现在不用了,直接读Financial Engineering就行,只要一年时间,工作虽没有MAcc那么好找,不过也不错。这其实就说明,对中国学生来说,并非只有读MBA一条道路可走。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