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保护孩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4/27 14:07 《留学生》 | |
文/赵军 儿行千里母担忧,那些远别亲人乡土就读于海外的莘莘学子们更令为人母为人父者牵肠挂肚。早已告别了鸿雁传书的年代;e-mail一来一回,没有交流的互动感,不能进行充分沟通;越洋电话又太贵,不可能长时间通话。更重要的是,一年两载也见不上一次面,胖瘦皆不知,更无从了解掌握孩子的心性、感情的变化。加之中国特色家庭人文观念,中国的 北京的李先生工作稳定,有车有房,属于“先富起来”的一族。本来过得相当惬意的他自从把独女送出国门后,再也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最怕半夜电话响。没有别的,就是要钱。至于书读得怎样?住在什么地方?一句也没有。要去看她也不让去,甚至都不告诉我们她的电话。”李先生也承认,话虽这么说,但还是挺希望女儿来电话的,“这最起码说明还活着。” 没错,这还是挺好的,活着就存在希望。如果能够洗心革面,凭着聪颖的天分,和父母的支持,还能有作为的。 可是,我们从媒体的报道中,从身边朋友传递来的消息中,获知不少孩子在异国他乡遭遇不幸,把年青的生命永远埋葬在异域。 2002年8月,据德国《斯图加特报》报道:27岁的中国学生胡鹏在工厂里打工时被杀,凶手为一名28岁的德国工人。据警方调查,当事双方在寻找配件时发生口头争执,并升级到动手打架。然后胡鹏用割地毯的刀威胁对方,紧接着胡鹏被推倒在地,后脑撞在钢板上而倒地不起。凶手上前继续掐住胡鹏的脖子直到他不再挣扎。 2002年10月,21岁的中国女留学生赵巍在温哥华地区遇害。据当地《星岛日报》报道,这是加拿大当年第三宗中国留学生被人谋杀的案件,引起温哥华及多伦多华裔社区普遍担心中国留学生在加国的安全问题。 2002年11月新西兰的一起绑架案经媒体公布后,更是引起轩然大波。一名中国学生在迪斯科舞厅附近的停车场遭到三名毛利人绑架。后来查明,这起绑架案的主使竟是另一名中国留学生,到新西兰半年后因赌输随身携带的所有的钱,只好出此下招,绑架自己富有的“同学老乡”。所幸,被绑架的孩子比较机警,逃了出来。 据2004年2月21日新华社消息,挪威警方在奥斯陆一大学学生宿舍发现两名在挪威求学的中国学生被谋杀。这两名遇害的学生来自福建,正在挪威萨尔普斯堡乐器学院学习。他们是2003年9月来挪威的,1年时间不到,就把20来岁的青春永远留在遥远的北欧。 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案例,美国、日本、加拿大,欧洲、澳洲,各个国家都有。为什么?可能这种事情在国内也有发生。但我们必须追问的是,为什么这种事情没有发生在别的留学生同胞身上,偏偏落在“我家的儿子”头上。本刊记者日前采访了教育部门官员、使领馆人士、归国的留学生,以及部分尚在海外的学子,他们给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安全观”和“安全方法”。在这里,我们介绍给大家。当然,我们这篇文章讲的并不是“万能药方”,只是给那些留学海外的莘莘学子一些建议,一个提醒,千万珍重。 首先是钱财。 欧阳小姐是新西兰驻华使馆教育处的华人官员,她建议学生包括家长说: 不管是刚刚离开中国到国外学习或者已经住在国外,学生都不应携带大量现金; 可以使用银行汇款向国外汇钱或者使用旅行支票; 由学生家里每月给学生汇出一笔钱比一次汇出一大笔钱更安全; 在国外生活期间,使用提款卡、信用卡、个人支票比携带现金更安全。但要小心保管这些卡,防止别人得到密码; 建议学生不要与他人讨论自己的经济和金钱问题,即使是朋友也不要讨论; 仔细做好预算,不要把所有的钱在前几个月里花光; 不要赌博,你可能失去一切。 中国人没有培养孩子理财的习惯,许多小留学生在国外花钱大手大脚,常常是寅吃卯粮。他们许多人不是有个当大官的父亲就是有个做着大买卖的母亲,反正“银行”开在国内,“钱”来得容易,花。花完了,一个电话,就又来了。在新西兰奥克兰大街上,常常可以见到留着稀奇古怪的发式、穿着世界名牌服饰的中国小留学生开着奔驰、宝马等名车狂奔。有名姓朱的东北籍留学生居然一口气买了3辆,还对房东说:“这儿的车太便宜。我的同学买了一辆新宝马,我瞧不起他,所以一下子买了三辆。至少在数量上压压他吧。” 看看这些小留学生,不知道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露富”的思想哪里去了?对于自己的随身财物、个人财产要小心保管,平时处世低调一些,更不要和别人攀比。有钱的人家终归是少数,如果攀比之风日盛,一些无法靠家庭满足其对金钱的需求,又克服不了对物质的欲望,或是不愿在朋友面前丢脸的人,很可能就会铤而走险找“快钱”,向身边的有钱人下手。那名遭绑架的孩子正是由于露了富才被别人盯上的。 除了钱财引起的杀身之祸外,海外学生另一个较大的“杀手”是违章驾车。 国外名车价格低,道路状况良好,许多留学生都眼馋手痒,之后便是买车,无证驾驶,违章驾驶,最终……在新西兰,曾出现多起小留学生无证违章驾车肇事,最后车毁人亡的惨剧。 对此,我们真诚地建议你,作为一个求学的学生,首先应认真地想一想,有没有必要买一辆车,虽然这里的车便宜。其次,要开车,就必须遵守当地的规则,从驾照到交通规则。车有比较尖锐的“两面性”,既是能够飞驰的快马,也能成为“吃人的老虎”,一切小心为妙。国外城市中的车流速度可能比中国高,路面状况可能需要更高的驾驶技术。交通法规可能与中国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应该在上路之前通过一定量的驾驶课程来熟悉新的情况和新的规则。当然,还有其它一系列安全问题,也有着很多很多条安全小窍门。我们也在这里罗列出来,仅供参阅。 居室安全:尽量选择学校公寓,在校外租房注意社区环境,不能过于僻静;外出、夜间就寝前,应检视煤气、电源开关,检查门窗是否上锁;修理工、送水工等上门服务,一定要检查其证件,最好有朋友陪伴,或告知邻居、房东;外出旅游前通知邮差暂停送信及报纸,或请朋友、邻居代为处理。 个人出行安全:没有疑问,出行首选公共交通工具;以带少许现金为佳,应备硬币以应不时之需,用电话向友人求救;证件则要放在内衣口袋等较不易引人注意的地方,现金最好分开放;夜间最好不要独自出行;外出旅游,应四五熟识的同学结伴;相机、摄影机最好放在背包里,不要一边走,一边查看地图;如果认为被跟踪,应马上到安全的地方求援(比如商店、加油站、快餐店)。 身体安全:健康的身体也是一种安全。专家建议说,如果在所在国没有享受免费医疗,一定要确保自己拥有完整的医疗保险;对待性关系要谨慎,意外怀孕、艾滋病和其它性病都非常危险;在国外生活可能压力很大,要注意精神健康,要经常与家人和朋友联系,如果感到生活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向学校求援,学校一般均设有负责留学生问题的咨询老师。 择友安全:有海外生活经历的人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谨慎择友。为了学习语言,多练口语,常常以多结识朋友为荣。但是,朋友不是越多越好,其实,有的人根本称不上朋友。在英国,在其它一些国家,均有一种“寄宿家庭”的做法。就我个人看法,这种“寄宿家庭”弊大于利。愿意接受留学生的家庭常常是经济比较紧张,或者是孤寡老人。(简单地换位思考,在咱们国内,条件比较好的不缺钱花的家庭谁愿意让一个陌生的外国人与自己朝夕相处同吃同住。)他们并没有良好的教育水平,也很少对孩子起到监护作用,甚至以各种名目向家长索取钱财。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作为父母,应该考虑到如何引导孩子面对一个陌生而又五彩缤纷的新世界。 汪先恩是1991年赴日留学的,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他将“安全问题”归集为“生活问题”,即对生活的态度。汪的留学生涯比较简单,最初是受同济大学派遣来到日本金泽医科大学的,预定时间为一年,费用由日方大学负担。“有幸师从高田昭教授,高田先生是日本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的制定者,也就是该专业的权威。他脾气十分古怪,但对我很和蔼很信任,抵日后,我就直接承担课题。一年下来,他对我的工作十分满意,眼看到期,如我不在,他将无法完成课题,于是他请求学校领导让我留下来友好支援,生活费当然不用愁。两年的工作成绩被日本许多同行所知,于是在高田教授退休之际,我受佐藤教授的邀请到东京,继续从事消化病机理的研究。因为生活有保障,比较宽松,研究业绩自然多些,成绩好一点,自然比较容易获得各种奖学金与资助,直到拿到博士学位。国外对学习的要求普遍比较宽松,学习本身一般不成问题,留学的主要问题是生活,安全问题的根源主要也是生活问题。任何国家都有犯罪现象,除恐怖主义外,在国外,犯罪一般有特定的区域与人群。专心在大学等机关搞研究与这些不相干,不会有什么危险。为生活所迫,一些留学生在一些带有暴力色情阴影的区域打工,自然有危险性。有的近墨者黑,走上犯罪的黑道,成为受害者或施害者。”汪先生还以亲身经历作例,真诚地告诫国内的同胞,“日本的奖学金一般为研究生而设,日本的专科学校一般是以赚钱为目的,不是学习的地方。因此,我认为如果没有强力的经济保障,高中生来日留学不可取。” 日前,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发出通知,要求全体留俄人员注意安全。不妨摘录于此,大家学习学习。 随着天气转暖,人们户外活动量的增加,俄罗斯的犯罪率有所上升,袭击外国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为防患于未然,避免发生各类意外事故,中国驻俄罗斯使馆教育处再次提醒留俄人员以下注意事项: 1.发扬老一辈留俄人员的光荣传统,严格遵守俄罗斯的法律法规,遵受所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使馆教育处的相关规定,不参与任何与留学身份不符的活动,特别是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应起模范带头作用。 2.出入公共场所讲文明讲礼貌,举止端庄,衣着得体,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废弃物,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以实际行动赢得俄罗斯人民的尊重。尽量不参与足球比赛等人数众多、俄罗斯年轻人喜欢聚集的大型活动。 3.加强防范意识,随时保持高度警惕性。注意防劫、防盗、防袭、防火,注意交通安全。了解并掌握安全常识,善于保护自己。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外出时尽量结伴而行。遇紧急情况要及时向俄罗斯警方、所在学校保卫部门、外事部门和使馆教育处报告。 4.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外出旅行、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应事先向所在院校请假,同时遵守使馆教育处的请、销假制度。 总之,珍重,慎重。无论身在海外的学子,还是将子女送出国门以求深造发展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