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仝允桓教授(左)、宋逢明教授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是两位教育方面的专家,一位是仝允桓教授,一位是宋逢明教授。仝教授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而且还是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从事MBA教育工作很长时间了,为中国MBA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宋教授也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金融学会常务委员理事,同时也是北京市政府顾问,曾经被英国《金融时报》誉为金融领域的指导家。请两位教授先和各位网友打声招呼吧。
仝允桓教授:大家好!
宋逢明教授:大家好!
网友:请仝教授谈谈我国MBA教育的竞争力问题。
仝允桓教授:我们先不说全世界,先从国家来讲,比如说中国,每年有89所学校在招MBA,而且是分布在全国的29个省市,可是光北京和上海可能就集中了差不多一半,实际上MBA教育和整个经济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MBA教育和经济发展很难说谁是鸡、谁是蛋的问题。我们有一个数据,美国的MBA教育在1971年前后的时候,每年招收35000名学生,但从1971年以后到九十代,美国的MBA教育跟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跟GDP基本是一个正比的关系。大概GDP增长的速度和MBA教育增长的速度差不多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现在每年培养的MBA是十万人,每年授予MBA学位的数量是硕士数总量的23%、24%,像中国一年算下来大概只占到5%。所以美国的这种情况给我们一个启示,至少在市场经济的结构上对MBA的需求量有多大。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MBA考试和学习在国内也非常热门,每年招很多的研究生,而且年年都有毕业生,这种MBA学生过剩了还是人才匮乏呢?如果是MBA招多了,还没有找到工作,那我们怎么解决这种问题?
仝允桓教授:如果说把美国MBA在整个硕士生培养的比例作为一个参照系来看,如果说是把GDP作为一个结构体系来看的话,中国的MBA是少的,为什么说是少的呢?1971年的时候美国的GDP和中国2001年的时候恰好相反。也就是说,我们大概晚了30年。如果说美国那个时候一年招3.5万人,我们现在招1.5万,是他的一半。如果说美国那个时候累计超过13.5万,那我们现在累计毕业人数还不到5万人。从总量的比较上来讲,我们肯定是少的。
另外一个角度,中国企业几百万家,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说有一千万家。但现在独立的企业有一个数据说是几百万家,这样的话我们才培养出四五万MBA,从这点上来讲,不能说是多了。
但是,不多是不是就意味着学生都能够找到好的职业?我想这是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是需求。MBA学位有人把它这么比喻,说它是一种与人沟通的语言。换句话说,MBA学的是在一种大家认可的经营理念下的具体操作技能、能力、观念。大家有在共同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有共同语言,能力才能发挥。我记得中国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在大连也培养过MBA,当时有一个话题是MBA到哪里去了,因为有很多人觉得工商局对他们感兴趣,但现在来说我们的MBA越来越多了,有一些MBA已经做到了企业的高层。据我所知,我们清华大学原来的MBA毕业生在现新的MBA毕业生里面招了十几个人,他们在一个团队里面要招收同样的人,因为只有MBA能够听懂董事长、总经理的话。这个人才是要慢慢培养,要逐步扩大。
另外一个问题,MBA是经济的产物,并不是说读了MBA就能够在市场上找到他认为的事物。能不能有竞争力,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并不是读了MBA就一定有好工作。
但就市场来说,我们有一个数字,我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一个职业发展中心,去年的时候它是专门为MBA服务,去年同期有138个企业到这里招聘,提供的职位有400—500个。我们去年到这个时候,大概有480多个职位,不算学生到外面找的,就是说到我们这个职业发展中心来招聘的企业。今年所提供的职业是1300多个。如果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学生的素质也比较好,应该有好几个机会可以选择。
网友:中国的MBA教育和国外的MBA教育有什么差距呢?
仝允桓教授:首先的差距是我们比他们的历史短,美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哈佛大学MBA项目已经有100多年了,而我们中国的MBA教育从1991年开始到现在也才13年,1991年全国有九个学校在办MBA,那时候总共招生数量是应该是80几个左右。现在教育部授权的全国有90所学校,MBA招生一年招两次,春季招生估计今年应该有1万人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展还是很快的。最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走过了20年的院庆,我们开了一个清华管理教育论坛,参加这个论坛的有国内外大概80个商学院的院长,其中35个是国外的,45个是国内的。这35个包括哈佛、MRT、剑桥、NPC等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商学院。他们的发言我也听了,我们讨论了很多的问题。总的来说,国外著名的商学院的院长都对中国的管理教育感到吃惊。换句话说,这么多一流商学院的院长到清华来参加我们这样的论坛,我想在世界上其他的地方有这么多的院长聚集在一起,这种机会并不多,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就是说我们已经在世界商学院中举足轻重了。
如果说差距的话,是我们的时间差距。还有一个差距就是整个上课的水平。从现在来讲,我觉得水平差异不在这里。我们现在的国际化应该和国外是同步的,从教材上来讲,都是使用原版教材。我觉得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正在朝国外的MBA教育进行探索阶段,这个差距是一个理念的差别。就是说我们和国外院长探讨的时候,他们更多讨论的是培养一个人的领导才能,你考虑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能力的构成要素。这和我们国内的院长讨论的问题显然不是一个层次,我们讨论的问题更多是怎么招到学生,给他们提供什么课程,这个课程也许是模仿外国的。我觉得从理念上去探讨管理教育怎么能够办得更成功。
主持人:就是以人为本吧。
仝允桓教授:本身教育就是以人为本。
网友:我是MBA的在读学生,听您讲,MBA的未来前景是很好的。请问在校期间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
宋逢明教授:我觉得MBA教育在中国经过短短的13年的时间已经有一个迅猛的发展,主要和中国经济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原来是计划经济,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管理人才面向市场经济就有很大的产业需求。中国的MBA教育和西方的MBA教育着眼点还是有区别的。这区别在什么地方呢?西方入学MBA的学生,比如说他原来是学技术的,然后他出来之后到一个公司工作,他通常都做到部门的负责人程度,这个时候他就需要进行专业性的训练。这样的话,他就想要谋求更高的职位、更高的待遇,朝着这方面去追求。但中国这样的情况还不是太多,中国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以后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因为整个的教育体系存在传统的结构和市场经济不相协调的情况,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的专业,包括很多学校里对专业的设置和师资队伍是相配套的,比如说有几个教授是教这个专业的,但出来以后这个学生跟现在市场的需求是不太相符的。所以中国的学生有很多人把学习MBA作为一个跳板,就是作为寻找新的职业的渠道。他们也没有完全进入到管理当中,这样来说,中国的MBA和西方的MBA就不太一样。
学生已经读MBA,这也体现出中国的MBA和西方的MBA有一个差距,我认为是结构性的问题。因为美国办了很多MBA学校,但是世界上办得非常有名的商学院,有他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哈佛的MBA学生,他们主要是面向指导。哈佛的MBA毕业生到美国华尔街工作,在金融上应该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好。还有就是斯坦福大学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你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如果你将来觉得希望走向某一个领域,想进入财务、想进入金融,如果想往这方面发展,现在国内的金融体系类似于哈佛的管理。学校也有一个方向,比如说清华有金融方向、也有财务方向的。回过头来,联系到我们今天要特别介绍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合办的金融类的,这就是专业性的。像宾夕法尼亚大学,他们的学生将来进入银行业工作。EMBA是高层管理上来的,因为他在企业里已经占据了非常高的位置,像总经理、CEO,他们就要从更高的层面来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相反,他们在技术性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如果年轻的MBA网友想到将来职业的发展,我觉得一定要想清楚未来的走向。
仝允桓教授:宋老师讲到未来的职业方向的选择,这个不光是考MBA之前的一个选择,实际上读了MBA之后也有很多方向要选择。我补充一点,你已经是在读的MBA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学习系统的知识;二是培养专业的能力,通过一定的环节把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提高。我想这点是世界上MBA教育的趋势;三是要建立网络,就是和老师、同学建立网络,这样对你以后的职业发展会大有好处的。
网友:中国的金融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的水平和特点是什么样的?
宋逢明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谈的问题。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和现在金融教育体系是否会符合这样的市场来看,差距非常大。这也就是说我们要特别强调我们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合办的金融类的人才,它为什么可以培养出市场非常紧缺的人才。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的改革在改革开放以后可以即加入中国银行,也可以加入人民银行。但现在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过程当中,我们的金融体制改革是首先从领导体制改革,所以从金融体制建设上,国外是把国外的货币引进,现在要形成一个金融教学的学科体系。这个是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性。随着金融系统的改革和深化的发展,应该说这样的教学体系已经完全不适应市场经济金融体系市场的发展。
现在国内对到底什么是金融学科有争议,其实我认为可能有中英文翻译的问题。原来的金融教学体系应该是归于货币金融学,货币金融学讨论的是货币和经济的关系。金融实际上按照西方的金融学科,原意主要是收益和风险的优化配置。因为金融就是市场经济是多元主体的经济在市场中竞争,这样的话,就充满的风险。金融的作用就是通过优化配置有限的资本。金融是要处理收益和风险关系。西方的金融学科体系是微观的,但也不见得完全是微观的。实际上现在据我们所知,国内的本科金融专业已经有600多家,金融专业是常见专业,就是说600多家金融专业再加上培养本科生的专业,现在讲的是货币学。比如说也讲到一些懂财务,这就涉及到金融。现在金融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就是能够分析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我们现在讲金融MBA,我们需要的是既懂得管理的人才,又掌握金融创新的技术人才。所以就是管理和技术的综合人才。
网友:能否介绍一下这个项目?
仝允桓教授:清华大学MBA项目已经在国内办了很多年了,我们还是有点自信地讲,清华的MBA项目在国内是最好的之一,我们这个项目除了在刚刚招生以外的,清华大学还有一个不太熟悉的项目,就是我们和香港中文大学合办的一个金融财务MBA项目。刚才宋教授也讲到这个项目,现在介绍这个项目有它的实际意义,因为别的MBA项目招生刚刚结束,而这个项目招生刚刚开始。清华大学在内地培养MBA项目是最大的,我们有全时学习的项目,也有用业余时间学习的项目。我们自己也有关于财务决策的方向,但是我们觉得在金融方面,我们这个项目目前主要以MBA课程为主,后面再加上金融方向的选修课。而跟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的项目就是这样,这个项目是完成针对从事金融业、企业里面从事财务管理、从事投资决策以及投资公司这样的行业学员,涉及了很多其他的项目,他们也有MBA的其他项目,但主要也是围绕投资学、公司财务课程为核心组织的一整套金融课程。而香港中文大学是办MBA项目最早的学校,这个项目也是蛮有影响的。他处在香港的地位和教育结构很好。国际上刚刚出现创业金融,我们也和创业金融结合比较紧,所以这个项目既有本土化的特点,也有结合国际化的趋势,我们会结合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实际,这个项目对我们显然有比较大的帮助,对考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个项目我们在北京、深圳各设一个教学点,北京的教学点报名截止日期是6月20号,深圳的教学点的截止日期是在8月20号。
宋逢明教授:在美国有一些学校培养他的MBA有自己的特色,像宾夕法尼亚大学,他们有70%的学生是学金融创新。我们的教学体系也参照了这些学校的教学体系。比如说在一般的MBA课程当中是要求经济学的管理课程以及企业经济学的课程,在微观经济当中是比较偏向企业。相对金融学要求来说,经济学的要求就比较高了,教学上带有很大的金融经济教学。另外,对素质教学相对从管理来讲,数学要求并不是很高。我们要跟随国际上的发展,创业性是一个问题。现在的金融实际上是微观金融学,基本的核心是公司财务,更准确翻译为公司金融。如果向国际方向延伸,公司财务会进一步延伸为跨国公司财务。投资学会进一步延伸到国际投资学。从市场上来说应该划为两块,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本身要作为商品来到市场中,我在很多次研讨中说,我们的国企改革要分成两个市场,一个是产品市场,就是企业要生产出他的产品是优质的,才能到MBA市场上参与竞争。第二是企业交易,通过交易来评估企业的价值。
网友:今年关于项目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资格才可以报考?今年招生有什么政策?
仝允桓教授:要求有学士学位,需要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没有说是你一定要在金融机构的,但从过去的招生情况来看,大概50%以上的考生是来自金融或者相关的行业。另外也有40%多的考生是来自一般的行业,各行各业都有。
考试和我们清华招的其他MBA项目一样,就是进行联考。这种项目更接近国际上的惯例,会有笔试,包括逻辑、管理、英语。但这个笔试并不是特别重要,只要具有一般的大学生素质就可以过去。还会有面试,有清华大学的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来面试。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截止报名,不知道有多少人报。我们计划是在北京招生70人左右,在深圳招生70人左右。
网友:会拿到什么样的文凭?
仝允桓教授:会拿到香港中文大学的MBA学位证书。清华大学中外合作的项目方面,实际上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项目,一般情况都是授外方的学员。清华大学对这样的项目,他可以拿到清华大学金融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结业证书。而在这个基础上,因为这两个学校所设的课程还是不太一样的,如果你将来把清华大学硕士所缺的可课程补上去,再写作论文,申请答辩的话,还可以拿到清华大学MBA学位证书。因为香港中文大学MBA项目是不要求写论文的。
主持人:就MBA教育方面,是不是对学生有一些素质方面的要求?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学MBA,请您给学生一些建议。
仝允桓教授:MBA学生并不要求必须具备某一个专业的背景,他是面向所有的专业开放的。MBA在职业发展方面有很多优势,其中的一个优势就是MBA是一个附属科的结构,这种结构在求职方面有很大的好处。MBA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是要跟人打交道的,这样就不是一个完全学者型的,需要从事管理工作,这样就要求有与人打交道的素质。所以MBA非常强调领导力的教育、非常强调沟通能力的教育。我们MBA课程里面有一个课程就是沟通教育。对于你是否适合学MBA,就要看你是不是具有适合跟人打交道这种能力。有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被刷下来了,这可能是你不太具备跟人打交道,或者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潜质。所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MBA,或者说有的人考很高的分就可以读MBA。
网友:我们读了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MBA项目,那就业前景如何?
仝允桓教授:从总的来说,过去有一些报纸对MBA的收入也一些炒作,说有一些公司最多出2000块钱的说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现实。近两年就业市场不是那么好,我是指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原因是我们从去年开始,1998年入学的大学毕业生扩招了,2002年就比2003年扩招的有60多万人,所以2004年的毕业生又会比2003年多出60万人,2005年也会比2004年多出60万人,这样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就会造成很大的压力。我们分析了很多的原因,有的说是MBA项目办的有问题,实际上没有注意到这样的背景。就是说本科生的扩招,大量本科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使得现在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潜在MBA考生不敢辞职,去考MBA,这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因素可能是分流,我们说过去只有MBA一个职业学位,但现在有13个职业学位,去年这13个职业学位招了13万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大家关心的是培养的MBA将来在职业上有没有好的回报,能不能找到好的位置。我刚才说到能否找到好的位置,更多是靠自身的素质,这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从整个的MBA就业市场情况来说,我前面分析过,清华大学职业发展中心显示的数据来看,今年的就业情况会比往年好一些。去年的情况是清华大学MBA学生找到的工作年薪是9.6万元左右,这个年薪水平实际上是比非MBA的学生高出1/3。可能这个信息不太全面,但从这个信息上可以看出MBA知识结构在就业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MBA就能找到很好的职位。
网友:我从哪里能够报考MBA?
仝允桓教授:清华大学有与中大合作的金融办公室,这个办公室接受考生的咨询。更方便的是,考生进入清华大学的网页,www.em.tinghua.edu/fmda,进入这样的网页可以找到相应的条目,就可以找到报名的具体要求和程序。
网友:学费高吗?
仝允桓教授:比一般人高,现在的学费标准整个项目是12.8万,读两年。大部分课程是香港中文大学的老师从香港飞过来上课。
宋逢明教授:如果未来的现金流折算成现实,那远远会超过12.8万。
主持人:节目快结束了,请两位教授做一个小结吧。
仝允桓教授:MBA在中国发展是13年,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惊人的,清华大学也会是这样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MBA作为一种职业学位,这种教育市场会进一步扩大,而且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清华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加快。我想,整个全国的MBA教育水平和清华大学都会有一定的提高。而且也会逐步走出所有学校的MBA教育的都是一个面孔的困境,也就是说会走向差别化。以后我们MBA学校数目会更多,现在是90家,每个学校都会找一个定位,他的学生都到哪里去了。我们清华大学也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就是定在比较高端的教育市场。
另外,MBA教育本身是针对具体的市场来办出自己的特色。比如说金融MBA,就是面向金融从业人员或者是企业里面财务主管人员的市场来推出更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得MBA教育的发展有一个特色,能够更符合市场的需求。
宋逢明教授:我觉得仝老师讲得很到位,针对性的项目就是专业性的,也就是说,它不仅是管理层次的,在其他的层次也有较大的体现。随着WTO开放以后金融机构都会进入国际竞争,这样金融风险将会成为金融的核心,这样培养的MBA学生对自己金融技术就不会很陌生。从金融产业上,面向这个市场,这样的一个需求、这样的知识结构,再加上团队训练,一定会有更大的就业市场。
主持人:本次聊天到此结束,谢谢两位嘉宾,谢谢广大网友的参与,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