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未卜先知吗?高考志愿填报八大问题解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5/17 11:35 北京青年报 | |||||||||
从今天开始,高考考生将面临真正的人生选择———填报志愿,而教育专家普遍认为这种提前的“未卜先知”式的预测是非常模糊的。因此,如何避免误差和错误,就成为家长和考生最头疼的问题,我们也请有关专家出出主意,尽可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问题一:“一模”准?“二模”准?根据哪个报?
对于考生来说,最可信赖的报志愿参照就是自己的成绩了,而其中“一模”也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参考价值。首都师范大学附中的梁宇学副校长建议,相比较来说“一模”的分量更重些,“一模参考、二模微调”考生可以这样看待这两次成绩,因为“一模”往往是各个区对高考命题的重点的体现,学生也经过长时间的复习准备有效地“释放”了部分能量,所以“一模”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而“二模”的命题思路是对“一模”的查漏补缺,体现不出重点了,而学生也开始咨询、报志愿等活动,心态也就“浮”了,所以“二模”的实质要打折扣。 而和平街一中的万伟老师认为,“一模”和“二模”在有些区由于不是统一阅卷,所以成绩也不够准确,所以考生比较好的办法是把自己尽量放到一个大的环境中去衡量成绩,比如可以把两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加上高三以来大型考试的成绩通盘考虑,确定成绩线。还可以根据全区的大排名来确定自己的位置。 问题二:模拟成绩过高或过低,如何准确定位? 的确,在模拟考试中,有的好学生考“砸”了,而也有一般的学生突然“放了卫星”,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容易打乱学生和家长的“既定部署”,而一但出现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该如何给学生把准脉呢? 万伟老师说,对待模拟考试成绩需要分析,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是需要考虑排除的。第一,试题的难易程度;第二,命题是否超出大纲范围;第三,考生的状态如何。 问题三:与同班同学商量着报好不好? 梁副校长说,填报志愿时学生很愿意“扎堆”,特别是同班同学间,甚至是互相认识的家长之间,他们往往觉得一起报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心里可以踏实些,互相也可以有个照顾。而事实上,这种看似“亲情”的举动带来的有可能将是残酷的竞争。有这样的先例,某个班的同学家长通过互相了解,24个人报了同一个专业,这个专业仅招收8个人,无形中这个专业的分数被提高了近20分。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顾问贺淑曼认为,这是一种从众心理,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求同”的想法,但实际上在高考填志愿时是很不可取的。而报志愿应该“以我”为主,尽量减少互相打探填报情况的举动。 问题四:学生、家长、学校填报志愿谁说了算? 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学生、家长、学校三个方面,如果三者意见一致可以齐心协力,但是如果出现了分歧那么将以谁的意见为主填报志愿呢? 贺淑曼指出,原则上是要经过协商来解决,但是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尊重学生本人的意见。万伟老师认为,学生首先应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倾听父母的意见但不盲从,家长则应该在把握大原则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选择,特别切忌急功近利。 问题五:非北京的学校不上吗? 今年外地在京招生高校441所,招收17314人,比去年增加了2047人,占招生计划的21.5%。外地在京招生高校多数为部委院校,师资力量也很强。专家建议:当在北京竞争名牌大学实力不足时,宁可上外地的名牌大学,不上北京的一般大学。有些偏远地区的高校在京招生困难,不但分数低,每年还有降分录取的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沈献章做了这样的测算,北京市今年高考录取率为74.97%,其中文科录取率为56.31%,理科录取率为86%。如果只在北京上大学:录取率为58.84%,其中文科录取率为44.52%;理科录取率为67.31%。如果只在北京上本科,那么录取率为31.68%,其中文科录取率为18.93%;理科录取率为39.21%。梁副校长也提出,比如成绩达不到北大、清华比较好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关注外地的一些高校,诸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问题六:兴趣、就业前景、志向从何下手? 在填报志愿时,有的学生一味从兴趣出发,而家长则往往愿意给孩子选容易就业的专业,同时也有人沿着既定的人生路线坚定地走下去。在这其中,利弊该如何权衡呢? 万伟老师说,如果仅仅以分数来报志愿,家长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而不只从兴趣出发考虑,选志愿就可以从未来发展希望有个比较顺利的通道和空间选择。而真正明确了人生理想的,不会在意兴趣和发展的道路,应该沿着实现人生价值的轨迹而前进。 问题七:要不要追捧“热门专业” 在选择专业时,应做到“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两者兼顾,在专业志愿中形成一个合理的梯度,增加录取机会。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热门”。贺淑曼认为,事实上,所谓的“热门”和“冷门”是相对的、变化的。生物工程、通信、建筑、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商学、法学、新闻、英语等专业一直是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但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人们认识的改变,部分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中文等越来越受到考生的青睐。不同院校中相同专业的水平会相差很大,不能单从报考人数、报考冷热程度来划分。 沈献章说,从专业来讲,不要将专业面限制得很窄,应“冷”、“热”兼顾。对“冷”、“热”要有一个辩证的、长远的观点,现在的“冷门”不等于将来是“冷门”,现在的“热门”也不等于今后也是“热门”。热门专业、冷门专业是相对的,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最好的专业,只有最适合的专业。现在专业模糊已成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行院系招生,宽口径,厚基础,在大一、大二学完基础课再分专业,或允许换专业。农、林、水、师前几年冷,现在不冷;财经类前几年热,现在就业却比较困难。从地区来讲,不宜集中在一两个大城市,应尽可能兼顾其他地区。 问题八:认准了的就不放弃吗? 高考的确是关系人生的大事,当然需要谨慎地选择,但是也会发生分歧矛盾,甚至是冲突,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和学生懂得放弃。比如,如果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应该选择其他机会,可以上其他的学校或调剂到别的学校,不必一条路走到黑。复读更不是明智的选择,只会给学生增加更大的压力,如果尝试“放弃”,可能很多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