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毕业生求职之“葵花宝典” > 正文

招聘黑幕:多招人虚张声势 拉人培训为做广告

http://www.sina.com.cn 2004/06/15 14:26  华商晨报

  多招人虚张声势 卖人情牺牲他人 做广告拉你培训 签合同暗设陷阱

  一个

  鲁伟(化名)说这几个月感觉自己一下长大了很多。

  鲁伟是辽宁大学生物系生物技术专业04届本科毕业生,

  3月份以来,他一直在忙着找工作。

  鲁伟参加的第一场招聘会的会场设在沈阳农业大学,“招聘会场外黑压压一片人,每个招聘台位前都围了三四层人”。

  鲁伟投了若干份简历,有两家企业通知他去面试,其中一家单位是内蒙古的一个医药企业,他特意乘车从沈阳去内蒙古面试,结果让他大失所望,“当时在招聘会上承诺的待遇都挺好的,但面试的时候,待遇比承诺的低了很多。”

  这之后,鲁伟又参加了3次大型招聘会,人才市场也经常去,“投出的简历已经数不过来了”,面试过的大小企业约有20家,其中包括一家在中国500强企业排名靠前的单位。那次面试鲁伟认为自己表现很好,但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录取通知。

  最后,鲁伟得到了沈阳一家大型购物超市的录取通知,“如果没有更合适的只能去那里了。”

  一批

  鲁伟的同学说,鲁伟的求职经历很平常,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几乎我们每个人都经过这样的折腾。”

  “‘命中率’太低”,他们说,“自信心大受打击。”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除了一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及人才市场本身的供需规律外,是否存在某些企业借招聘之机虚张声势,从而使急于求职的学子们凭空多了几番周折?

  和每年一样,七月,又一批青年要离开校园了。从年初开始,沈阳各高校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们,就不得不为自己的前程奔波忙碌了。然而,对这些还未真正走出校门的“孩子”来讲,求职并不是递送简历那么简单,在此过程中,许多假象需要他们识别。

  日前,沈阳市一家房产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主管赵东(化名)与本报记者进行了交流,对某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的常用手段进行了总结。“两个字———坑人,”他说,“一般来说,这些企业的招聘流程分为五个阶段:计划、面试、培训、合同、薪酬,每个阶段都大有文章”。

  虚张声势 只缺一人招四人

  记者:如果只是一个条件很一般的企业,他们会用一些什么办法吸引应聘者?

  赵东:岗位虚设是企业在招聘的计划阶段最常用的办法。一些企业为了造声势,往往会将一次小型的招聘“策划”成一个大规模的招聘活动。比如说一家企业的企划部只缺一个人,招聘广告上却写着招4个人;明明只有一个销售部,却写着招聘4个部的销售经理;明明只在省内经销的产品,却写着招聘外埠多个城市的主管,而业务员根本没有限量。

  记者:这么做是为了优中选优?

  赵东:不,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造声势,鼓吹公司的规模。这种招聘广告花钱少,效果却比同样大小的广告好得多!但这类广告的主要目的毕竟是为了招聘,还有更“缺德”的。

  记者:这个“更缺德”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赵东:一些常年打招聘广告的企业,大部分时候是不缺人手的,纯粹是为了扩大知名度。许多求职的人投出个人简历后,犹如石沉大海,不少人都认为真的是自己技不如人,被淘汰掉了。特别是一些应届毕业生,将个人简历做得异常精美,造价很高,见到招聘广告便投简历,结果简历的命运是看都没看便进了碎纸机。

  人情作祟 条件比“我”好就进碎纸机

  记者: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到国企、机关这类单位工作,要通过熟人介绍才有把握,其他机制相对比较现代化的企业招聘时也会受人情左右吗?

  赵东:这种情况相对少一些,但还是有,不过方式有所不同。因为企业机制相对现代化,所以操作时比较隐蔽。

  记者:具体点说呢?

  赵东:(接连说出了4个妇孺皆知的大型企业名称)这些企业都有过这类情况。比如,我想进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的某个人说好“帮”我。那么这个人可能与负责“过头一遍筛子”的人“递话”,于是,这个人会在陆续收到简历时,把所有条件超过我的都放在一堆,这堆会在交给上级前直接送进碎纸机,老总只能见到我和所有不如我的。而在简历被分派到各个部门时,可能会经历第二次同样的手脚。

  记者:是不是由多人共同负责这个工作,“动手脚”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

  赵东:是,但企业往往不会在收简历这么个简单的工作环节上投入太多的人力,多数没有证据,往往不了了之。

  培训“广告”招6人40人受训

  记者:培训是不是代表已经进入了试用期?

  赵东:应聘人员一般都会这么认为,但这高兴得太早了。新人的培训是很多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一次重要工作,但有些企业会把这段时间模糊处理。特别是一些新生的、成长期的企业往往把培训变成了推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

  记者:向内部员工推介企业形象没有什么不对啊。

  赵东:问题就在这儿。举个例子,有一家房产公司其实只需要6个人,但经过面试却留下了40多个,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无薪培训,无形中成了企业的活广告。更有甚者,有的保险公司常年招聘、常年培训高级管理人员,但培训时不论应聘什么职位,都要求完成一定任务量后才能转正。

  合同陷阱 企业的一些责任被“省略”

  记者:合同的文本是有关部门统一制定,还是企业自己制定的?

  赵东:合同分为试用期合同和正式合同两种,合同的文本都是由各企业自己制定的,有的企业把《劳动法》里规定的一些重要环节省略掉了,就会出现条款不健全、条款下内容故意隐藏、措辞上模棱两可等等,这也就把企业的一些责任和义务省略掉了。

  记者:签合同时不可以和企业提出来吗?

  赵东:有些刚毕业的学生不懂也就不计较,其他的人敢怒不敢言,再谈条件,就不要你了!就算是签了合同,企业如果在短期内找到了更合适的人选,还可能不要你。

  记者:已经签了合同,单位怎么可以单方面撕毁合同?

  赵东:企业可以用很多办法“刺激”员工主动辞职。比如,小差错大处理。当然,最“阴险”的办法是主管领导对员工的态度不好,很多人因此主动辞职,这叫作“制造离职气氛”。

  薪酬“注水” 工资不足额 保险常没有

  记者:招聘广告上的薪酬与实际得到的有没有出入?

  赵东:招聘广告上写的薪酬多数不能完全兑现。薪酬一般包括三部分:基本工资、奖金和福利。基本工资不足额发放是常有的事,福利这一部分是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等。按事先谈妥的签订了合同,就应该由企业负责办理,但沈阳的企业里,特别是一些私人企业,没有保险简直成了一种正常现象!特别是现在已经明令禁止收取抵押金了,但在各大企业这仍然不是个别现象。

  在采访结束时,赵东不无忧虑地说:“企业不讲究诚信,人才自然流失得快,所以掉进招聘陷阱的不只是应聘者,还有企业本身。”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浪招聘 新浪教育      欢迎网友投稿




评论】 【天生我才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