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工商管理硕士(MBA) > 正文

教育关注:中国MBA教育经历“十年之痒”

http://www.sina.com.cn 2004/06/23 10:01  外滩画报

  外滩记者 王晓楠 李杨/报道

  走出考场,董劲松舒了口气。

  6月18日,教室里面试在继续。一个考生回答着主考老师的问题,不时用手比划着什么。隔壁房间里,四五个等待的考生表情轻松、来回踱步。

  这一天是长江商学院招生面试的日子。每年六月是MBA的招生高峰。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现在每年报考MBA的人数超过六万,六十多所高校每年招生超过一万人,另有二十几所合作办学项目及独立商学院在招生。

  对不少考生来说,MBA已经不是单纯的职业课程,而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契机。

  如果考上MBA的话,董劲松无疑是角色转变最大的学员之一。本科学生物专业的他在毕业后做了一名放射科医生,后来又到一家生物公司去做市场推广。工作八年后,他选择了报考MBA,把这当成“发展的需要”。

  在等待面试的时候,刘天择吃着饼干。他原来是一家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区域经理,有七年工作经验,月薪万元左右。为了报考MBA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压力挺大的。如果考不上再找到合适的工作很难。将来的事情不好说,我对以后没什么期望,只是觉得现在应该走这一步。”

  MBA文凭为何“缩水”?

  工作待遇只是问题的一个层面,更大的麻烦是“学非所用”。

  好学校被认为是好工作的前提。读MBA的人当然得给自己算个明白账。

  “MBA是取得更好工作的敲门砖。我申请长江商学院MBA是因为它名气大、教学质量好,这都是以后找工作的优势。”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钟洪钧对记者表示。经历过两轮面试“折磨”的他原来在宝钢做自动控制系统方面的工作,有六年工作经验。

  “据我了解,名牌学校培养出来的MBA学员还是很抢手的。长江商学院的学费大约是15万左右。虽然很贵,但是我有信心在将来得到回报。当然这和个人能力也有很大的关系。”他的一个朋友MBA毕业后的第一年年薪就是18万元。

  遗憾的是,最近几年来MBA市场行情看跌,职场上普遍反映“MBA找工作难”。有些出自排行榜上靠后的学院的毕业生甚至只能拿到不到五千元的月薪。工作待遇只是问题的一个层面,更大的麻烦是“学非所用”。

  张小姐大学毕业后在IT公司做了六七年的市场营销和策划工作,为了寻找提升空间,她报考了MBA。去年毕业后她在一家媒体做文字编辑。虽然刚过三十的她履历、工作都还令人满意,但MBA的教育对近乎“自由职业者”的她而言实在没有什么帮助。

  目标是职业经理人的MBA学员面临来自企业、社会的压力和挑选。当前对MBA评价不太高、文凭“缩水”,似乎热潮期已过。在涉及3500位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富(中文版)》“2004年度中国工商管理教育调查”中,近70%的人认为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质量“一般”。来自全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数据也表明报名人数在连年下降。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用人单位发现MBA本身“职业化”程度不够高。直接原因有两点:MBA市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诸多联办项目,“联考”招生也带来了弊端。

  联考“原罪”:低龄化导致“纸上谈兵”

  有时考生只有10分钟翻阅面前的一大摞资料,然后就要对里面的内容进行讨论。这种考察方式更加灵活,更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素质。

  对董劲松、钟洪钧等有工作经验的考生来讲,他们最不感冒的是国内流行的“联考”招生方式。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商学院采用联考的方式招生,主要以分数见高低。这些商学院属于名牌大学,采用国家统一的招生办法、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发国家承认的学位证书。

  联考招生给应试能力强的人提供了机会。就像考托福、GRE一样,工作经验不足而又有足够时间的年轻人往往擅长“题海战术”,而有工作经验和背景的人往往工作繁忙、复习不充分,导致成绩不高,失去了机会。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颜世富副教授曾对188名MBA在读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如今MBA学员最急需的是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希望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联系实际。

  联考“指挥棒”的直接结果是学员“低龄化”,被很多人当作是“考研”的补充。工作两三年很难有企业管理的经验,操作性极强的管理内容难以消化,毕业后再到企业工作难免“纸上谈兵”。“学院派”尤其不适应生存环境复杂多变的民营企业。社会上对MBA的批评和质疑,有很大程度缘于这些“儒将”的工作实践。

  如果说笔试作为筛选机制本身无可厚非,那么在笔试后的面试过程对于选拔合适的MBA学员就显得更为重要。事实上,淘汰不适合搞企业管理的考生对其事业发展也是有益的。现在国内一流的商学院越来越重视面试的效果。

  根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统计数据,2004级MBA班的126名学员平均工作经验是6年,有38人工作了7-9年,还有10人在10年以上;GMAT成绩超过700分的只有42人,28人的考分还不到630。

  根据国际MBA排名的权威媒体———英国《金融时报》的最新排名,中欧MBA课程位居全球商学院百强的第53名、亚太第一。在中国MBA就业形势一片惨淡的2003年,中欧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却增加了30%。

  “我们采取的是国外商学院的独立招生体制,目前采用这种方式的商学院非常少。”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必须的全球统一的GMAT成绩外,还要由教授、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等主持口试;最后才是综合考核,主要是看人经历。综合衡量个人情况,包括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及个人发展潜力。在个人素质方面,要看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忍耐力和坚持力等。

  说白了,不是说GMAT成绩高就能被录用。“去年进行2004级学员录取的时候,GMAT成绩在700分以上的有140多人,但最终我们只录用了其中的三分之一;也不是按成绩的高低来录取的。”在招1999学年学生时,有一位考生在中欧的考官面试前显得条件很一般:GMAT分数不高,而且工作背景只是国营企业的一般职位,但是经过面试考官认为他素质不错、有发展潜力,就录取了他。毕业后他进了麦肯锡公司。

  李嘉诚投资的长江商学院也是独立招生的学院,在通过GMAT成绩后,考生将取得面试资格。在面试中,有时考生只有10分钟翻阅面前的一大摞资料,然后就要对里面的内容进行讨论。这种考察方式更加灵活,更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素质。

  联办“原罪”: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在正规的MBA商学院,为了保证品牌质量,教学水平是用钱堆出来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成天教人赚钱的国外顶级商学院大都是赔钱的。包括哈佛在内,靠自身的收入都很难有赢利。解决的办法:要么靠政府拨款,要么靠社会捐助,哈佛商学院拥有的捐款高达120亿美元。

  而在中国,虽然教出来的学生不一定有多少赚钱的本事,很多MBA项目却赚得不少——否则他们根本就不会开。

  当前国内MBA教育主要的运作模式有三种:国内大学的管理学院开设的MBA项目、中外合作的MBA项目以及独立MBA学院。截至2003年9月,全国教育部门批准培养MBA的高校有87所,“经贸委班”MBA学员数约2.8万人,还有78个中外合作培养MBA项目。

  由于MBA不是“中国产”,作为国外商学院进入中国的渠道,中外合作办学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实践中办学质量令人担忧。

  “联办项目良莠不齐,应该从动机和效果上区别对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短期项目的问题在于:有些学校只是为了获取联办方的名头、为了拉生源而夸大办学质量。培养MBA是一个长期效应,不仅指学生得到了高质量教学,还要看以后的发展,这需要长时间的考察,用时间来证明办学质量。”

  在“某国际工商管理培训中心”,入学考试是开卷的,也不必做毕业论文,只要花1万美元就可以在13个月内拿到“MBA证书”。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朱善利教授表示:“现在有一些机构参差不齐地在办MBA,这将会败坏中国MBA的名声。”他同时认为:“应该给办MBA办得好的学校更多一些自主权。MBA的选拔方式不要采取入学考试。”

  面对新兴的MBA教育,中国缺少专业的资格审查委员会,无法判断师资、教学水平。在正规的MBA商学院,为了保证品牌质量,教学水平是用钱堆出来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几乎没有谁能把师资配齐。一个客座教授每天的报酬可能是2000~3000美元,长期教授的成本则3倍于客座教授;而在那些“联办”项目中,师资力量往往不能得到保证,更不用说教材本身省下了多少功夫。

  据统计,1996年开始在中国开设研修班招收学员的国外大学不下200家,目前仍有一百多家在招生;经常见诸媒体广告的外国商学院有数十家,其中绝大多数来自美国,部分未经美国教育部认可。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教授表示:“只要交钱就能上MBA。这么搞,会把MBA教育推上绝路,使中国的MBA教育与国际水准越拉越远。”

  隐忧:MBA教育“产学研”脱节

  品牌效应其实是市场有效信息不足的结果。

  MBA教育的要素是:学生、教师、案例。除了考试制度和教学质量以外,MBA的产业链还有不少问题。

  MBA教育市场正在出现分化,出现了若干“品牌商学院”,这并不意味着中国MBA市场已经步入成熟期,也并不表示几大品牌的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只靠中欧、长江这些独立商学院不可能带来中国MBA市场的全面发展和繁荣,综合性大学商学院的潜力有待挖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学副教授阎凤桥表示:“国外许多优秀的商学院都以综合大学为依托,因此学校活动不限于专门技能的培训,而且可以在理论创新方面走在前头。”

  “产学研”脱节表现在:虽然国内市场近几年高速发展,各项宏观统计数据一片向好,但是中国企业在管理领域的进步尚不明显,既“拿得出手”又能“持之以恒”的优秀企业严重不足,组织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案例”有相当风险。而没有教材的本土化,MBA教育就无法在中国市场扎根。从国外聘请来的“飞行教授”有些刚听说过海尔、联想,就在班上冲着中国学员一通神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MBA教育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学费当然是明摆着的,但学员水平的评估有相当困难。试图“量化”讨论中国MBA教育问题的人会发现:国内进行同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和国外相比。学者教授大多代表了商学院的利益,“当事人”太多、“局外人”太少,在这个领域“产学研”的结合力度明显不足,主要是由于MBA教学时日尚浅,很多学员跟踪项目还没有人去做,更谈不到在此基础上的横向对比和分析总结。客观中立的MBA研究同样存在“低龄化”的问题,这也使得MBA教育市场更加“乱糟糟”地高速发展。

  企业雇主得不到足够的参考依据,面对MBA学生,他们只能搞“出身论”、认名牌。换言之,当前MBA教育的品牌效应其实是市场有效信息不足的结果。

  商学院鱼龙混杂各显神通 中国MBA教育面临洗牌

  6月16日,“哈佛商学院全球领袖论坛”在上海金茂大厦开幕。此前10天,同在金茂大厦,“沃顿商学院全球校友论坛”刚刚落下帷幕。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这两所世界顶级商学院都挤在6月这个MBA(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招生档期,假借“校友会”的名义举行商业色彩浓郁的宣传会,无疑是想以更积极的姿态进入中国的MBA教育市场……>>全文

  MBA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玩起了翘翘板

  “现在有点后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丹枫还在为自己去年辞职读MBA的“冲动行为”懊悔。

  在去年通过联考以后,张丹枫考上了北京一所学校的MBA,由于张丹枫工作在宁波, 如果选择读书,那就不能像备考时那样瞒着公司。读书或者工作,两者只能择其一。在考虑了很长时间以后,张丹枫放弃了丰厚的薪水,去北京求学 ……>>全文




评论】 【MBA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韦尔奇对话中国企业家
大学生非法传销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小浪底库区游船沉没
2004世界难民日:回家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京华时报摄影专栏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