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英伦学人》 > 正文

英国人的疑欧情结

http://www.sina.com.cn 2004/07/01 15:35  新浪教育

朱贵昌

剑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英国是一个对欧洲有根深蒂固怀疑主义传统的国家,长期对欧洲联合持冷漠超然态度。上至政党领导人、政府官员,下至新闻媒体、普通民众都对欧洲怀有戒心,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往往是貌合神离。“欧洲”的概念在英国人眼里只具有消极的、否定的意义。如果问英国人,美国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会非常激动地告诉你说美国代表着“希望、力量和未来”。相反,如果把美国换成欧洲,那么英国人会非常气愤地说,欧洲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是落后、失败的象征。在英国人看来,欧洲是对自己国家独立自主和英国特性的威胁,英国在欧洲意味着自己国家的下降、倒退和失败。难怪有些激进的英国欧洲怀疑主义者甚至主张英国退出欧盟,加入美国。一贯看欧盟不顺眼的“铁娘子”、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2003年出版的新著《治国方略》(Statecraft)一书中再度疾呼英国须与欧盟划清界线。她认为英国应该退出那些“伤害英国利益、限制英国行动自由”的欧盟官僚机构。 撒切尔夫人甚至预言,所谓的“欧洲合众国”必然在眼泪中失败。在她看来,“世界上大多数问题都来自欧洲,而解决办法在欧洲以外的世界。最清楚的例子是二战。纳粹想统治整个欧洲,而最后是美国来收拾欧洲的残局!”

  英国的新闻媒体也往往对欧洲持敌视态度,对欧洲事务、特别是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发展进行猛烈的冷嘲热讽,“妖魔化”欧盟。最近的一个例子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英国的《太阳报》(The Sun)将欧盟宪法(草案)“简洁地翻译”为“给英国戴上脚镣”(Shackle Britian),将欧盟制宪运动称之为欧洲整治英国的“秘密计划”,并配有一副巨大的讽刺漫画。漫画中英国怪兽被铁链捆绑在地上,做奋力挣扎状。事实上,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每一次巨大变革,如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发行单一货币欧元,建立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制定欧盟宪法等都遭到英国新闻媒体的质疑和嘲讽,欧盟这些深化措施往往被批评为侵害英国国家利益,蚕食英国的国家主权,建立欧洲联邦国家的危险行动。

  英国人对欧洲的怀疑不仅体现在他们言辞激烈的疑欧言论中,还表现在对欧洲事务的冷漠态度上。据欧洲民意调查中心(Eurobarometer)2003年的调查结果,29%的英国人认为欧盟是一件坏事(EU as a bad thing),只有28%的英国人认为欧盟是一件好事(EU as a good thing),是欧盟15个成员国中唯一一个反对欧盟占多数的国家。调查结果还显示,英国人对欧盟事务包括欧盟的组织机构的认知(熟悉)程度在所有成员国中是最低的,对欧盟的认同感也是最低的,认为欧盟是好事、对英国有利的比例也大大低于欧盟的平均值(欧盟的平均值为48%,英国为28%),相反,认为欧盟是坏事、对英国不利的比例占各成员国之首(欧盟平均值为15%,英国为29%)。英国人不仅对欧洲事务冷漠无知,而且缺乏参与的热情。例如英国人对参加欧洲议会选举不感兴趣,据最近的民意调查,英国人愿意参加将到来的2004年欧洲议会大选的比例才只有18%。

  英国欧洲怀疑主义者(Eurosceptics)组建了许多反对欧盟的压力集团和社会运动,组织各种各样的宣传和游行抗议活动,扩大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同时游说英国议会、政府以及欧盟的组织机构,试图影响决策者们的政策选择。不仅如此,他们还加大了与瑞典、丹麦等欧盟其他成员国的欧洲怀疑主义者的联系,组织跨国网络,共享信息资料,资助反对欧盟的会议和活动。总之,英国人的疑欧情绪具有长期性、普遍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是在欧盟其他成员国中很少见的独特现象,也是人们为之困惑的难解之谜。

  英国人到底怎么了?英国人的疑欧情结为什么这么重呢?首先,这与英国独特的岛国位置有关。英国是一个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理位置使英国免受了无数场欧洲战火的直接殃及。二战期间,英国能够坚持下来并成为向德国发起反攻的重要基地,这与英吉利海峡这一天然屏障的存在不无关系。同时,英国之所以能够在工业化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充当世界霸主,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海权学说的创始人马汉在其经典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处于这样的地利,即它既不必在陆上保卫自己,也不会被引诱通过陆地进行领土扩张,那么由于其面向海洋的目的单一性,与一个其边界皆为大陆的国家相比,它就具备了一种优势。”在18世纪,作为一个海洋强国,英国就曾经拥有对法国和荷兰的巨大优势。当然地理不是唯一的因素,但它确实同海军的强盛、贸易的发展、殖民地的扩张以及对欧陆大国的牵制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独特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英国人感到英国不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只是欧洲的邻居。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英国同欧洲在一起但英国不属于欧洲。英国一些史学家也认为,不列颠岛孤悬欧洲西部边沿,其发展不在欧洲历史的主线上。甚至有人坚持,英国同欧洲的关系应该用“with”而不应该用“of”。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传统的地缘要素的影响趋于减弱,英国岛国的位置在今天已经不再是十分重要的优势。但是,英国本土内的“岛国意识”仍将长期存在。

  其次,这与大英帝国的历史有关。自16世纪以来的几百年间,英国似乎蒙受了历史过多的垂青和眷顾。随着地中海贸易区的衰落和新航路的开辟,这里很快成为大西洋航线的交通要冲,英国迅速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中心。随着其海外殖民的扩张,英国很快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成为一个超然于欧洲之外的世界帝国,这样,英国就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欧洲以外的自治领地、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上,也就没时间过多顾及欧洲的内部事务,而是希望欧洲会出现一种不威胁自己利益的“均势状态”。因此,“均势外交”和对欧洲大陆的“光荣孤立”政策成为英国的外交传统。而今,时过境迁,“大英帝国”已是明日黄花,但是,无论是英国的政治家还是普通民众依然抱着“大英帝国”的幻觉不放,依然眷恋着昔日帝国的光荣,不愿放弃对欧陆孤立的传统。虽然英国在几经摇摆后于1973年正式加入欧共体,但是历史的包袱和传统的影响,总是妨碍英国在欧洲建设问题上采取积极的态度。

  第三,这与英国的政治文化有关。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议会民主制国家,同时也是对“议会主权”具有强烈认同的国家。这种对“议会主权”的认同是经过长久历史延续下来的,已成为英国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信仰原则。英国这种对“议会主权”的高度信仰和上面提到的“均势外交”传统,使其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顽固坚持政府间的自由合作,特别反感欧盟向超国家方向发展。而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民族国家主权不断让渡和汇集的过程,换句话说,主权让渡,是欧洲一体化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随着一体化向更宽范围、更深层次的扩展和渗透,必然要求成员国让渡更多的主权,这对于信仰“议会主权”和敌视超国家权力的英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第四,这与英国以及欧盟现实发展状况有关。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非常小,而欧共体实行的对农业补贴的共同农业政策显然对英国不利,同时英国对欧盟的共同渔业政策也不满。1996年春英国爆发疯牛病,欧盟其他成员国禁止进口英国牛肉,引起了英国上下对欧盟其他成员国对英国牛肉封杀的不满和愤怒。长期以来,法德轴心一直主导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领导着欧盟事务,而英国作为一个欧洲大国却处于欧盟的边缘地位,这对英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和难以接受的现实。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尽管波折很多,但是基本上沿着新功能主义的渐进式发展道路前进。从建立关税同盟、建立单一市场到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发行单一货币欧元;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外交、军事一体化。而欧盟目前的深化发展对英国冲击最大,因为英国作为金融大国,不愿加入欧元区,放弃英镑而丧失自己金融大国的地位。同时,英国也是欧盟中最大的军事国家,不愿看到由于欧洲军事安全领域的一体化而削弱自己的军事大国地位。对英国人来说,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似乎越来越与他们过不去。

  最后,这与英美特殊关系有关。英国人的疑欧情节也源于英美民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两国之间的特殊关系。英国虽地处欧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在“感情”上却与大西洋那一头的美国更为接近。而在二战中发展起来的英美特殊关系无疑又增强了这种感情上的“亲近感”。英国自1973年正式加入欧共体以来,已逐步地卷进了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但英国加入欧共体后,在对外关系上依然存在着所谓的“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之争,仍然面临着“欧洲主导,还是美国第一”的两难选择问题。冷战结束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欧关系已不如以前那样融洽,矛盾和分歧日渐突出。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欧关系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随着美欧在对伊拉克动武问题斗争的白热化,美欧关系降到战后以来的最低点。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英美关系却因为英国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对美国的坚定支持而达到历史顶点。英国首相布莱尔试图继续充当美欧之间的桥梁,化解美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布莱尔过于亲近美国而忽视欧洲的政策,受到欧盟其他国家领导人的批评,有人甚至把布莱尔比做小布什的“哈巴狗”和华盛顿的“跟屁虫”。英国的这种“亲美”政策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做法引起了欧洲大陆国家的不满,英国也因此往往被其他欧洲国家视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

  由于上述原因,英国形成了一种对欧洲有根深蒂固怀疑主义的传统。这种长期形成的疑欧情结导致了英国在欧盟建设上往往左右摇摆不定,犹豫不决,在与欧盟的关系上若即若离,在欧洲一体化发展中往往拖后腿。英国也因此而被其他成员国称为“难缠的伙伴”(Awkward Partner),并导致欧盟其他成员国的不满和怀疑,而这又反过来加重了英国人的疑欧情结。由于产生英国人疑欧情结的因素仍然存在,也由于这种情结已深深地嵌于英国人的内心深处,因此,可以预测,英国人的疑欧情结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同时可以肯定地说,英国人的疑欧情结仍将像幽灵一样游荡在英国与欧盟的上空,影响和制约着二者关系的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浪留学出国 新浪教育      欢迎网友投稿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2003年审计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盖茨第9次访华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反战影片《华氏911》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