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透视甘德怀北大考博事件 > 正文

究竟应该由谁来确定博士招考的游戏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4/08/03 09:50  新京报

  北大教授朱苏力淘汰考生甘德怀风波,近日引来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关键点没能引起大家的普遍注意,那就是:

  谁来确定博士招考的游戏规则?

  国内大学以及各研究机构招收博士生时,通行的做法都有初试和复试。无论是出自
国家规定,还是各招生机构的共识,这样的原则一直坚持下来了。设立两重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考察人才,复试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惟分数论”。复试一般采用面试的方式进行,通过复试,可以基本得出该考生是否适宜攻读博士学位的结论。一般来说,博士生人选原则上是在已通过初试的人当中招收。除非复试人选无法满足招生名额,而未通过初试者当中确有比较优秀和适宜的人选。这样,为了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破格也是合理的。

  我们现行的博士生招收制度的缺陷,不在于招收方式的制度安排,而在于与此相联系的“产权问题”。西方教授的招博自主权之所以无人干涉也无需干涉,也是由其“产权”背景决定的。笔者读博期间曾接待过美国一所名校的教授,他对“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可以被当做头衔印在名片上,以及中国有关所谓“博士点”的评估、设立无法理解。因为在美国,教授招收博士候选人没什么特别要求。只要你有课题项目,能拉到提供博士候选人培养经费的赞助,同时,也有人愿意申请做你这个课题的博士候选人,那么,你就是博士生导师了。也就是说,作为这个专业项目资金的提供人和管理者,教授的自主权一般不会受到质疑。因为,如果教授招博时不擦亮眼睛,招进来的人不能为他的课题研究提供必要帮助,甚至影响到他的研究进度,恐怕以后在申请相关课题资金时都有问题了。如此一来,“博士生导师”自然也当不成了。

  在我国,博士生培养经费基本是国家提供的,作为博导的教授一般不对博士培养资金的来源及去向负责,大学及各研究机构的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该资金。除了有影响名誉之忧,教授甚至不对博士生培养负有任何风险责任。倒是有关“若干年招收不到博士生将取消该博士点设置”的规定,逼着教授快招多招博士生。这样,一个问题就来了,不花导师自己的钱,攻读博士的主要目的有可能不是为了给由导师提供的某个项目研究服务,导师有什么理由要招收最适宜做该研究的博士生呢?又有什么机制能要求博士生导师在确定谁是自己的博士生时谨慎些呢?另一个问题是:导师的招博自主权在现行招生制度和规则下,又从何谈起呢?

  也许朱苏力教授确实有将西方先进经验引入国内的打算,但作为法学教授,似乎主观地把并没有法理以及经济学根据的自主权不问出处地自主了。考生甘德怀是朱教授的招生观念与现有招生制度的冲突的牺牲品。甘德怀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玩游戏,快赢的时候,却有人说,游戏规则变了,所以你输了。这怎么不令人生气呢?

  □李隼(北京学者)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