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学农民工子女 体制之痛孩子无法承担太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8/19 09:50 新京报 | |
目前在北京,政府和民间组织正在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努力。诸如政府取消借读费,辟出公办学校专门招收流动儿童,诸如青基会在寻找失学儿童,帮他们上学等等。 但毋庸讳言的是,横亘在流动儿童面前的绝不止“上学难”这一道坎儿,还有另一道坎儿,这就是外来子女和本地孩子的交融问题,即“边缘人第二代”人的心理失衡问题。 如果说前一道坎儿,通过各方努力投入硬件还可能在短时间内跨越的话,那么,跨越后一道坎儿则充满了艰难。 上个月,扬州大学学生深入当地农民工聚集地,就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48%的外来孩子最渴望能得到与当地孩子同等的待遇,他们在学校里常常感觉自己是一个异类,这使他们缺乏自信;73%的外来孩子成绩中等偏下,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家庭经济压力和来自社会的压力,地域差别与成绩不理想的现状使他们在学校里更多地选择沉默和独处。 可以相信,这一调查基本上反映了在城市就读的外来工子女的心理状况。北京的情况,本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同小异。不少原本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孩子最后被迫返回民办学校。今天本报报道的小伍洲的读书境遇,只是一个典型个案而已。 我们不想夸张城乡两地孩子之间的隔膜。这种隔膜也不容夸张。然而,这种隔膜和孩子无关。孩子是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也可以留下道道阴影。是谁在歧视农民工?是谁向孩子示范着这种歧视?是我们成人。令人遗憾的是,这种隔膜正在伤害着无辜的一代人,正在影响着这一代人之间本应有的纯洁友谊和正常交流。城里孩子知识面宽,想象丰富,乡下孩子勤奋勇敢,坚强朴实。人口流动势不可挡,这是孩子们交流的历史机遇。遗憾的是,在不少地方在不少时候,鸿沟替代了交流,隔膜阻挡了友情。 我们必须反思,为了尽快消除这种隔膜,我们的政府有没有尽到责任,我们的教育部门有没有尽到责任,我们的学校有没有尽到责任,我们的老师有没有尽到责任,我们的家长有没有尽到责任,我们的社会有没有尽到责任。我们还需反思,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我们给孩子讲了什么样的道理,我们在学校安排了什么样的制度。 不要因为看不到这座“心理孤岛”就忽略它的存在吧。 多年以后,这一代人的成长痕迹将会映射我们曾经的努力。 我们需要反思很多。但,最需要反思的无疑是“城乡二元制”。孩子们目前所承担的正是这种体制之痛。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制度的沉重,并在逐步改变这种制度。但是,我们的步伐还需要快些再快些。体制之痛,孩子们无法承担得太久。 几年前,有位作家呼吁:六一儿童节,不能变成六一城市儿童节。 十几年前,有位记者评论:手拉手,不能只让乡下孩子拉城里孩子的手。 几十年前有位外国人士说:他怀有一个梦。他梦想所有的孩子能够不分肤色兄弟姐妹般地携手并行。 今天,我们也怀有一个梦想。我们梦想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上。并且,在那里所有的孩子不分城乡真正兄弟姐妹般地奔向明天。 □本报评论员 子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