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恩波考研课堂 > 正文

考研哲学笔记: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http://www.sina.com.cn 2004/08/25 17:31  恩波教育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必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

  ②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如果生产力仅仅发生量的变化,那么生产关系也只是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发生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变化;一旦生产力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旧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能够为生产力诸要素结合,特别是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严重地影响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③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在不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甚至遭到严重破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成为整个社会进步的决定环节。然而这种反作用仍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为前提。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①任何生产关系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总是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适合,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力是积极的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由基本适合逐渐变成基本不适合。

  ③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时候,就要求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重新实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基本适合。

  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从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循环往复。由此,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演化。

  4.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意义

  ①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源,使我们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

  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指导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决定的。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

  ①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要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科学含义:

  其一,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它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则称经济基础。

  其二,经济基础不等于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而是指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其三,经济基础不是指各种生产关系的混合,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各环节的有机统一。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②上层建筑

  其一,上层建筑的含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其二,上层建筑的构成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

  其三,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而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一旦建立,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简言之,政治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思想上层建筑则起指导作用。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是上层建筑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出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必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由经济基础决定,当着某种经济基础向上发展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处于前进之中;当着某种经济基础走向没落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日渐腐朽。经济基础的根本质变决定全部上层建筑也必然或迟或快地发生根本质变;经济基础的部分质变也决定上层建筑要发生部分质变。

  3.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①从服务方向上看,上层建筑要保证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方向。上层建筑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并排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对立面。

  ②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行动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思想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行为。

  ③从服务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即进步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社会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即腐朽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阻碍社会的发展。显然,上层建筑的进步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①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建立的,但上层建筑不可能绝对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②在同一社会内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处于量变状态。这种矛盾要求上层建筑不断地做出调整,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③当某种社会形态走向腐朽的时候,需要对经济基础进行变革。这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就会形成尖锐的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从根本上变革上层建筑,才能解决这一矛盾。

  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5.把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的重要意义

  ①能够帮助我们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前者,不会有后者,没有后者,也不会有前者。我们只有进一步把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才能真正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从而全面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②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又一基本依据,也是我们进一步改革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依据。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自始至终。

  ②社会基本矛盾包括三个环节,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为基本的矛盾。

  ③社会基本矛盾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最终使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也要发生变革。由此,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化。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的产生

  ①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作为经济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是生产力有了发展且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作为历史范畴,阶级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它仅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上。

  ②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由于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就没有人剥削人的任何可能  也就没有阶级存在的任何可能。

  ③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采用,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使剩余产品开始出现。剩余产品的出现,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分工和交换的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则把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

  2.阶级的实质

  ①列宁的阶级定义

  列宁曾经给阶级下过一个完整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②如何理解列宁的阶级定义

  其一,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其中,人们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正是由于人们占有生产资料的状况不同,才决定了人们在劳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分配方式不同。

  其二,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其三,划分阶级的标准只能是经济标准,即只能根据人们对于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划分阶级。

  3.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阶级斗争的含义

  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

  ②阶级斗争的根源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以经济利益为轴心的阶级利益的对立。

  ③阶级斗争的形式

  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其中,政治斗争是最高形式。

  ④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其一,阶级斗争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反动的统治阶级总要利用国家政权来保护腐朽的生产关系,而革命的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质变。

  其二,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被统治被剥削阶级每一次反抗反动的统治阶级的斗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打击统治阶级的反动统治,从而程度不同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它们并不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动力系统。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它对阶级社会的推动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三)社会基本矛盾与我国的改革

  我国所进行的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①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

  其一,从所有制上看,我国长时间存在着排斥其他经济形式的单一公有制倾向;在国有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适当分开,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自主权,没有活力。

  其二,从分配上看,我国长时间实行排斥其他分配方式的单一分配结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倾向。

  其三,从运行机制上看,我国长时间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所有这些,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通过改革,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一,在所有制结构上,要建立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公有制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要适当分开,企业要有经营的自主权,要充满活力。

  其二,在分配结构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要打破大锅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其三,在经济运行上,要重视价值规律,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要坚持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我国在上层建筑中进行的改革

  ①我国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情况。

  其一,在思想上层建筑中,存在着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存在着落后的传统观念。

  其二,在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制度的某些环节还存在着缺陷,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等情况。另外,还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我国的法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②我国要在上层建筑中进行改革。

  其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层建筑中的主导地位,批判和消除各种剥削阶级思想观念。要破除落后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

  其二,在政治体制方面,要解决党政不发、政企不分、机构重迭臃肿、办事效率低等问题,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我们要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3.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

  其一,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其三,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物质前提。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①科学技术可以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树立新思想、新观念,起到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作用。

  ②科技技术具有变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作用。

  ③科学技术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

  ④科学技术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

  ⑤科学技术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2.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实现了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力的变革最终又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③科技革命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不仅影响了思维的主体,同时也改进了思维的工具。

  (六)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

  科技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大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由于无节制地开发自然,破坏、污染环境,招致自然的报复,造祸于人类。另外,科学技术用于战争和恐怖活动,也危害着人类。由此,引发了所谓“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广泛运用而又失去控制造成的。因此,让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而不造祸,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合理使用,取决于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要尊重自然规律,要把人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结合起来。

  三、历史的创造者

  (一)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与自然规律自发地盲目地起作用不同,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的活动发生作用的。因此,社会发展需要人的参与。

  人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但这不等于说,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人的目的或愿望能否实现,取决于它们是否符合社会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人类社会历史是由无数个人的活动汇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形成。但是,人人虽是历史的参与者,却并非人人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有人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多数;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可能离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条件。

  ①经济条件的制约。广义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不同,生产关系制约着人们的历史活动。

  ②政治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大不相同。在阶级对抗的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极大地被抑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有了全新的意义。

  ③精神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文化水平的程度,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程度成正比。

  (四)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任何个人都对历史的发展起作用

  任何个人对于历史的发展都起作用。从质上说,有的人从正面影响历史的进程,有的人从反面影响历史的进程;从量上说,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

  2.历史人物的含义

  历史人物是指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能够影响历史事件外貌特征。历史人物可分为正面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

  3.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的含义

  杰出人物是指能够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利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

  反动人物是指逆历史潮流而动,代表腐朽没落阶级利益,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

  4.历史人物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组织者、领导者,能够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其中,正面的历史人物加速社会的发展,反面的历史人物延缓社会的发展。

  ②但是,历史人物不可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左右历史。

  ③历史人物的成功或失败,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5.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①先进阶级的政治家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提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先进阶级的政治家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策和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

  ③在历史上,某些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成为“开明政治家”,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也能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作用。

  ④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6.评价杰出人物的原则

  ①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评价杰出人物的作用,要充分认识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要懂得“时势造英雄”的道理。同时,要看到特定历史条件对杰出人物的制约。

  ②在阶级社会中,杰出人物总要代表一定的阶级,因此,要对他们进行阶级分析。

  ③要用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④要全面分析杰出人物,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五)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践线

  1.党的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历史经验证明,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

  ②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

  ③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获胜的关键。

  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践线以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为理论依据。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鲁生:全国考研政治辅导专家,主讲哲学、政经两门最重要、最难懂课程。鲁老师知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上课旁征博引,激情澎湃,感染力极强。最擅长讲懂难点,辨清易混淆点,哲学、政经的晦涩、繁琐经鲁老师讲解后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学生信服地称鲁老师为“难点一点通”。鲁老师2003年度全国10几个重点城市的巡回授课受到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最有激情,最有责任心,讲课效果最好,课堂收获最大的好老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考研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