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信息 > 工商管理硕士(MBA) > 正文

反思中国MBA教育:原材料是半成品 加工过程差

http://www.sina.com.cn 2004/08/26 17:31  《中国财富》杂志

  “中国的MBA教育,就是由不合格的加工者、使用错误的方式、加工着不合格的原材料。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MBA)是不可能合格的。”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中心副主任张民提起国内MBA教育的时候语出惊人。

  我国1991年只有9所院校开办MBA教育,到2003年9月份,院校数量已经达到87所,累计招生人数超过82000名。据权威人士透露,截止2004年6月,我国MBA人群已经远远不止
10万。这种增长速度即使是在发达国家的历史里,也不多见。

  随着成人商业教育的发展,对于MBA的议论也逐渐浮出水面。我们相信,对MBA的肯定是为了明确已有的成绩,所有的批评,也只是为了中国商业教育能更好地发展。

  《中国财富》杂志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成人工商管理研修中心副主任、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学习型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民教授,以下是他对中国MBA教育的一些观点和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第一个做MBA教育的大学,北京大学是第二批。MBA教育在国内的历史虽然只有十几年,却从最早的7家、8家、56家,快速发展到现在的80多家,都拥有MBA教育权。这80多所还不包括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这两家不在国民教育系列里面。针对商学院整体讲,我持完全的否定态度。在欧洲,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根本不开MBA课程,因为它不是一门科学。MBA没理论,没实证,尽管目前很多的学生在报考和学习,这种教育形式在世界上还是面临巨大的挑战。

  从MBA的生产过程来看,它的原材料是半成品。

  在中国,早期报考MBA的人,是因为考不上其他专业研究生,才来念MBA的。比如历史学专业,一次也就招两三个研究生。而MBA教育,没有那么高的门槛,不要求学士学位,以前连大专生都招过。很多人不但没有企业经验,也没有商业兴趣。当时中国青年报对“第一届MBA都在做什么?”进行调查,几乎没有一个毕业生是在企业管理者的职位上。看一下北大、清华读MBA的那些人,基础素质是非常差的。我不是唯学历论,从相关背景、专业能力角度来看,MBA比学校中任何一个专业的研究生都差。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人大……,说句难听的话,在大学里最差的学生都是读MBA的。

  原材料不好,MBA的加工过程就更差了。

  我们还不如美国,美国有大量的案例,我们则完全是“教育”的形式,是老师讲课,这种形式完全就不是MBA的形式,“教育”和MBA是两码事。加工者自己都是无证上岗,在北大、清华当MBA教师的人,自己都没有企业管理的经验。包括中国最好的光华管理学院都是这样。我很尊敬张维迎老师,他是一个经济学家,经济和管理是两个学科,他虽然在华人经济学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也没有受过管理学教育,他也没有管理实践经历。老师都是以前教经济学的、教企业管理学的,所以说:加工者没资格。

  我在人大做了7年的MBA中心副主任,概括中国人民大学的MBA教育:加工者(教育者)没资格,他们一辈子没卖过一件东西。有时候,我问他们,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新是怎样完成的?很可笑的是,一些北大的老师,一年给MBA上200天课,一天赚5千、8千、1万,教师根本没有时间自己进行知识更新。把智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拼的是体力。

  根本不要寄希望于大学或者商学院培养出企业家。别奢望用培养职业经理人方式培养出企业家。

  话可能是偏激了一点,道理却是正确的。企业家永远是不能被培养出来的。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企业家,这方面在国际上是有定论的,熊彼得依靠这个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说:第一、有强烈的个人成功的愿望;第二、勇于创新;第三、使创新成果资本化。如果你只知道创新,不能变成资本也是没有意义的。很多国内的学者也总是在创新,但他没有做到资本化,没有变成钱,他们就不是企业家;第四个是不顾手中现有资源的人,有这种素质的人叫企业家。“不能依靠手中现有资源”这一点很重要,MBA的哲学是:“我手中有多少资源。”在西方,冒险和创新是一个词,冒险能有办法被教授吗?如果按照理性的精神去冒险,那就不叫冒险了。不只是西方,东方的案例也是一样的。李嘉诚、霍英东、柳传志,是哪个商学院培养出来的?

  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到现在为止,没有培养出一个企业家。从知识体系角度来看,现行的MBA教育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我们应用着国外70年代的管理思想,比如国内清华、北大的MBA教育。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目前我们所应用的基本都是波特竞争管理的基本模型。他的这个模型从提出到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管理学都有巨大的帮助。但是,在现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学者经过实证性的研究,挑战了波特的理论。波特理论建立在相对环境下,目前的环境是在剧烈变化着的,我们已经很难用定量、定性的方法来衡量事情。

  目前国外有些先进的商业培训形式,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现在西方有一种培训形式,叫IMPM,他的学员是由企业来推荐的,学生不是个人而是企业,全球内选择几家大企业,每个企业选择一两个人。学生不在任何一个教室上课,分头在全世界,带着学生在所有参加培训的企业巡回,边考察,边学习。首先是国际化,现在提民族企业是没有意义的,中国还没有一个企业进入IMPM的。一切要在实践中学习,在管理的过程中培养,人是实践者。管理不是知识,也不是艺术,管理是一门“手艺”。按照常理,我们做一道菜,原料是一样的,比如多少克盐、多少克油、加热多长时间,到多少度,规则都是一样的,不同的人做出来的味道也不会一样,这是一个“手艺活”。

  另一种是对“文化”的培养。哈佛有一个未来企业领袖的培养计划,针对一些大公司的高层,他们已经完成了管理学教育,他们更倾向于对文化的了解。学校组织学生去新加坡,专门请南怀谨讲禅,试图通过这些来了解中国的商业环境、人文环境;他们还去了意大利,请当地的一个歌剧教授,给大家讲美学、讲艺术,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地中海、意大利的文化。

  第三种是受企业的委托,培养企业高层。欧洲的一些大型公司与美国的观念是不同的。他们从不寄希望自己能招聘到什么人,所有的高层一定是由企业进行实际培养而产生的。他们在中国招聘的时候,只招聘本科生,然后进行培养。欧洲企业维持着积极的保守。

  从国内商学院的运营来看,国内MBA教育的从业人员表现的很“笨”。

  包括中欧、长江、光华,他们每天疯狂打广告、做宣传,实际上是在封自己的路,一个海尔的中层经理,拿到MBA的文凭以后,会四处炫耀。这样把很多企业高层的学习道路封闭了,他们怎么能和自己下属的一个小中层成为同学呢?想要培养企业家,不能铺天盖地地招生,如果招来了一个中国石化的中层经理,MBA班已经很高兴了,但高层就没有办法来了。中石化有1000多个局级领导,他们没有办法和自己的中层经理一起去读已经很“滥”的MBA。商学院太注重商业利益,太注重招生数量,疯狂打广告,甚至还做了路牌,在美国,我也没有见到哪个商学院打路牌广告。这也是中国人的创举了。

  当然,我们再反对,MBA还会继续招生,还会继续开展,能够刺激一下国内的MBA教育,或许也是好事。(张民/文)




评论】 【MBA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