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突破停滞》 > 正文

1、变革关键的中年期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1 11:46  新浪教育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萧伯纳

  “年轻不是一段特定的时间。那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意志力的结果、一种想象力的特质、一种胜过胆怯的勇气,宁可冒险而不爱安适。一个人不会因为活了某些岁数而变老
,他只有在放弃理想时才会老去。岁月可能会在一个人的皮肤上留下皱纹,但放弃理想则会折损他的灵魂。先入为主的观念、恐惧、疑惑和绝望都是死亡的征兆。只要你敞开心怀接受一切的美丽、良善和高贵,容纳来自其它人、大自然和上帝所传达的信息,你就还年轻。要是有一天你变得苦恼、悲观并被绝望所折磨,愿上帝怜悯你苍老的灵魂。”

  - ---------麦克阿瑟将军(1980-1964)

  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中年期是指35岁至50岁这个年龄阶段。“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一般人都视中年人为强者,认为中年人事业有成,家庭稳固、责任重大,是成熟的阶段,理应能处理所有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中年人的心理危机常常被忽视。 

  如果我们将中年以前的人生及以后的人生分成两个阶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前的人生是个不断增长的过程:升学、知识积累、就业、事业有成、成家、娶妻生子……但是,中年以后,人生却好象进入了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健康退化、子女离家、事业发展缓慢、婚姻危机等。若遇上外界的变数,如下岗失业,经济危机,就更加重中年人的失落与挫败感。

  人们在生命中的任何阶段都可能感受到停滞,而且可能经历不只一次。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感觉到停滞的出现通常是当他们到了或认为到了中年的时候。大多人数到中年后,都会敏锐地感觉到自己不再年轻,甚至行将就木。当结构型停滞变成一个无法逃避的事实,认为自己不再是个胜者时,更加剧了原本的自我疑惑程度。从心理学上看,中年象个分水岭,将生命分隔成两个部分。中年的到来,意味着青春和预备阶段已经结束,除非你建立新的事业、新的家庭关系、新的生活方式,除非你慎重地追寻一个新的开始,否则所有现在体验的生活就是未来的样板。

  一、中年之“危”

  人类个体生命的发展过程,整体来说,是依循一个既定的次序及连续性的历程。每个成长阶段,因其生理的成熟度、认知思考的能力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动,而有特定的发展目标以及可能遭遇的困难、危机。

  心理学家Erikson曾就人生发展的过程提出“发展任务与心理危机”的理论。他将人生分为八个年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其心理的发展目标和相对的心理危机。依照Erikson的理论,个体早期生活各阶段所发展的信任、自主、自动自发、进取和自我认同等特性是亲密关系得以发展的基础。相反地,早期发展阶段中未能解决的心理危机和冲突,将会在中年期再度呈现,影响个体与他人相处的关系。例如一个对自己肯定、接受自我的人,会比一个自我认同模糊、缺乏自信的人更容易信任和接受别人,因为他懂得“将心比心”。相对于此,一个缺乏自信心、安全感,或者自卑感重的人,无法在依赖他人和独立自主上取得平衡点。对外在环境也会有较多的猜疑,与他人交往无法维持一个恒久而深层的关系,容易形成一种孤独和疏离的感觉。

  25—35岁的人无论在生理或智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及成熟度,多半可达到巅峰的状态。这也是成人建立与他人亲密关系的开始。亲密关系的范围包含爱情、婚姻、家庭、亲子和友谊等情感,且着重在和他人分享心灵上的自我。他们开始过着“有伴”的生活,同时藉由亲密关系建立的过程,提高性别角色扮演的机会,以及形成稳定的两性关系,建立一个新的家庭。而此一家庭正是供给个体间更进一步统整人格特质及生活形态的场所。以夫妻相处来说,长久以来的家庭生活,容易形成相互依赖的情形,如果有一方独立性不够、信任感不足,很容易造成另一方面过重的负担或是需求不满足。

  这一阶段可说是一个人追求成就、事业表现、社经地位的巅峰阶段。经过了不算短的经验阅历,成年人对于自己的生涯目标有更明确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工作及社会关系上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社区或团体上也能形成与他人的友谊。成熟稳定的关系网可以维持甚至拓展个体在工作上的表现,以获得更大群体对于自己的肯定。同时也透过与同事、朋友们建立的支持网络,促进个人的价值感、自尊和创造能力的展现,并在社会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35---50岁这是个由青年迈入老年的过度期,每个人在此阶段中的适应结果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因为此期个体在身体机能和外表上有明显的衰退、老化等改变,随之而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层面的调适上需面临新的考验和冲击。“中年危机”代表一个在这阶段里重新回顾并评估到目前为止,在生命的旅程中完成了什么?婚姻、情感、事业、成就是否能如自己所愿?

  中年人常遇到的状况是“上有老,下有小”,对于父母长辈负有照顾、关怀的责任,对子女则需提供支持和引导,在其间扮演建立有效沟通和协调者的角色。而随着父母、子女年龄的增长,中年人开始体验到家庭的“空巢期”,过去与子女亲密的关系,可能随子女的离家、独立,反而使自己出现失落、沮丧的感觉。但另一方面,这也可以说是中年夫妻卸下养育的责任,增加彼此相处机会和关系的亲密程度的时机。当然在事业成就、权力等方面发展几乎达到个人生命阶段的最高点,进而能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人生阶段至此已过了一半,个体开始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两面镜子的前面一般,一个是在孩子身上看到过去的自己,一个是在父母面前看到未来的自己。

  在完成一些生命的目的,包括家庭、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后,尚能对下一代付出更多的关怀,并且从对自我的关注扩展出去,转而关心别人、关心社区,继续感觉自己是个有生产力、贡献力的人,则能创造个人持续的生产潜能。相反地,假如过去未完成的理想令个体感到遗憾,而产生“逝者如斯夫”的感觉,而未来将面临的衰败、死亡也令个体感到害怕和消沉,那么其生命的发展极容易呈现停滞不前或自我沉溺的情形。

  中年危机的产生是因为你对“下一步我该做什么”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出答案。中年危机是个体价值评估与转换时期出现的极端现象,它很可能变成“中业危机”,一种对结构型停滞和生活型停滞的痛苦反应。如果婚姻无法带来亲密的感觉,人们就会向外寻求。一切新的关系似乎代表着新的开始,不管它是精神的还是肉欲的,或是纯粹为了新鲜感。离婚、外遇和再婚的可能性都会升高,这似乎也是终止生活型停滞的方法。

  二、中年之“机”

  置身在变化剧烈的今日社会中,过去所谓的安全、安心、安享、安逸等固定生活状态,已不可能拥有永远持续下去的保证。目前影响社会改变的因素太多,过去所谓的“应该”早已被时代推翻,而形成今日瞬息万变的社会型态。因此,现今可说是难以期待不后悔的时代。于是存有“后悔是无法避免的”生活哲学,反而更能脚踏实地、符合现实人生的生活。同时,也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撷取各种新的体验,而藉此对人生更有所领悟。也藉此体会身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后悔并不是刻意去制造后悔的事,也不是鼓励后悔的发生,而是勇敢地面对已经存在的事实。

  中年时期的目标不是要改变生活,而是改变体验生活的方式。基本上,人际关系不宜被视作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但也不必为此而沮丧。原则上,不防为自己安排较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机会,且对象并不固定于某一群人,藉此培养、训练自己的处世能力。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人际往来上的第一次接触,仍然要保持年轻人的尝试精神,亦即付出关心并接受挑战。那么,即使会遭遇后悔的事,这种经验即成为往后面对同样问题时的参考。

  至于那些对人际关系心存畏怯的人,也许是由于害怕后悔,于是在面对这方面的问题时,往往表现退避三舍的态度,而避免接受面对的挑战。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地说:“最好避免以后不必要的麻烦。”而让自己永远置身旁观者的立场。固然这种类型的人不会发生任何后悔的事,然而同样的,也不会获得任何有建设性的事。换言之,他们无法脱离现有的生活窠臼,连移动一步也不想办到。他们日复一日地专心于维持现状,墨守成规地过日子,未来总有一天将自己陷于停滞不前、无所进展的角落。

  如果你是一个心境灰暗的人,请仔细地分析、评估你的生活,尽可能地找出其中的积极因素,哪怕是非常微小的成功,也要由衷地庆祝一下,以培养你的乐观和自信。即使你有时失败了,也要想到毕竟离成功更近了,因为你曾经多次获得过成功。品味成功,将使你产生积极、乐观的心境。

  更重要的是,你应不断地学习并充实自己,这样的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也就不致使你消沉和失望。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中年是个充满附加价值的年龄。中年时期虽然时间、机会和动力相对减少,但它却是生命中拥有最多自由的时期,因为你已经履行了许多社会义务,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当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都己完成,真正的自由就到来了。

  凡事三思而后行,以避免发生后悔的事,是一种正确的处世之道。然而,这种态度有时会显得过于消极。相反地,中年是重新振奋的适当时期,对未来的乐观应该远超出对它的恐惧,当所有必须做的事情都己完成,你将拥有更多的力量来掌握变革中的种种机会。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