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声叹气 愤世恶俗--关注贫困生的精神“贫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2 11:17 信息时报 | |
作者:闻一言 据报道,南京某高校一位大二学生的贫困生,一家企业每年捐助他一万块钱,可是他却因此学会了抽烟喝酒、上网打牌,把钱花得精光,却从来没有寄过一分钱给家里没有钱买油的父母。老师教育他要学会节省,他却理直气壮地说,企业利用他来做广告,每年一万块钱是他应得的广告费。这是多么可怕的逻辑! 现在,人们在对待那些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往往热情帮助,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社会各界也伸出了一双双温暖的手,解除了贫困学子的困境。但人们在普遍关心他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很少关注他们精神上的“贫困”。贫困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心理能否健康成长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事实上,有些贫困生因为和周围环境的不适应,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轻则影响心理健康,重则导致人性的扭曲。 表现到具体事情上,有些贫困生虽然明知知识改变命运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但当现实生活距离他们的主观想像有一定的差距时,有人就容易对个人的理想、前途产生怀疑。有些贫困生因为内心的极度自卑而用外表的极度自傲来掩饰自己,极度的逃避心理使他们离群索居,不参加班级活动,也不关心周围,更不关心集体。更有甚者,觉得自己家里没有钱,没有背景,读完大学也难找到好工作。于是在大学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他们不去上课,也不去勤工俭学。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不可能有出头之日,每天唉声叹气、愤世恶俗,还宣扬读书无用论。 消除贫困生精神上的“贫困”,作为教书育人的大学当责无旁贷,应该大力宣传自强不休的精神,用精神的力量来帮助他们战胜眼前的困难。同时,学校也要定期召开与贫困生的对话会,倾听他们的心声,激发他们奋发向上。这恐怕是在对待贫困生问题上解决的。 而对贫困生的心理研究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新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还将拉大,贫困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还将长久地存在下去,要让这批企盼知识改变命运的大学生能够摆正自己的位子,端正心态,只有从社会变革的大氛围去引导他们。学术界对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也要加紧研究,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关系贫困生一生的大事。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贫困生的精神层面。 由此可见,帮助贫困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