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绘丹青--记广西独侗乡中心小学教师杨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6 10:3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这是天下教师的写照。杨丹,这位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独侗乡中心小学的美术教师,朴实无华,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农村孩子也能领略到艺术的魅力”。 走出大山,难忘家乡养育人 杨丹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独侗乡弄底村第一个考到大山外读书的孩子,但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山里。当我们问及此事时,他只说:“我是从山里走出去的,我知道山里的孩子更需要关心。”美无处不在,但山区的美术教育几乎为零。他告诉我们,由于条件限制,最初他只能教体育,但心中对美术的追求使他不忍停下画笔。放学后,他就看着侗家的鼓楼、风雨桥写生,慢慢地,孩子们知道有个老师会画画。“当我问他们想不想画画时,我从孩子们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们的渴望。”于是从那时起,他就自愿带着一群小孩在课余学画,独侗乡的孩子们第一次走进了艺术的大门。 因陋就简,恣意画身边美景 艰苦的教学条件,极为匮乏的教育资源,没有将杨丹吓倒。面对学生笨拙的手和不知从何画起而迷惑的眼睛,他们因地制宜,以锅灰为墨,以地面为纸,苦练绘画基本功,同时他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因陋就简地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植物贴画、泥工等美术活动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审美能力。杨丹说:“我们侗家有富于特色的色彩和景物,作为老师要会诱导学生把心里的画在白纸上恣意流泻。”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他尊重“童心”,教孩子们画侗寨凉亭、画鼓楼风雨桥、画男耕女织、画风土人情,形成了把传统的民间审美意识和现代儿童想象意识融合的独特的民族儿童艺术。 师生共勉,优秀作品出国门 “再多的艰苦都可以克服。只要有爱画的孩子,我就一直教他们。”这是杨丹的心里话。现在学校和地方都很重视美术教育了,因为艺术可以拓宽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木头不凿不成槽,虎骨不熬不成膏”,杨丹教研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从1988年到目前为止,有30多幅学生作品参加全国各种儿童画展,如杨宇阳的《回归》,用小鸟归巢来喻香港回归祖国,获全区儿童画一等奖。谈到此处,杨丹很自豪,他说:“特别是1994年至1999年间,有20多幅儿童作品代表国家走出国门参加各种国际展览。获得了国内外艺术家的高度赞誉。” 画笔丹青,培育桃李芬芳,民族的才是大众的,大众的才是艺术追求的最终目标,为发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事业和繁荣侗乡民族文化,杨丹将义无反顾继续前进。(周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