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2005考研政治红宝书配套习题解析 > 正文

第四章 资本的运行(配套习题及答案)(4)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6 17:26  双博士丛书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A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循环的认知能力。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2页知识点一、3.资本周转

  [解析]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相应的完成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剩余价值、实现剩余价值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一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二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所以正确答案是A。B、C和D项都是干扰项,应予排除。

  2.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1页知识点一、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解析]产业资本必须按比例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部分,相应地完成剩余价值的准备、生产和实现,资本主义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从而实现价值增殖。货币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和生产资料的产业资本,生产资本是满足生产过程需要的资本,商品资本是销售产品中所需要的资本。考生只要记住该知识点就能做出正确选择C。

  3.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划分依据的认知。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1页知识点一、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知道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变换的三种职能。产业资本循环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出售,收回预付资本和实现剩余价值;可见,三者的划分是以产业资本运动在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职能为标准的。所以D为唯一正确答案。而A项是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B项是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C项是划分生产资料不同形态的依据,都不符合题意。

  4.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对资本总周转涵义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3页知识点一、6.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解析]生产资本的各个部分按照它们的价值转移和周转方式的不同,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以资本总周转当然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A项正确。B项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按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的;而D项中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是资本循环中的两种职能形式,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5.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3页知识点一、8.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解析]考察资本周转是分析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以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如果把节省下来的流动资本也投入生产,就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加快资本周转,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损耗造成的损失,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使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多,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从以上分析可知应选B。

  6.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涵义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3页知识点一、6.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解析]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时间不同,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就只能由资本的各个部分的平均周转率确定。固定资本一经投入生产过程,便以实物形式全部发挥,供多次生产过程使用,而它们的价值则按照每次生产过程中损失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而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周转回来。流动资本一经投入生产过程,便全部被消耗掉,它们的价值便随之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全部周转回来。所以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于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答案为C。

  7.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固定资本及其相关属性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2页知识点一、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解析]生产资本是指投入到生产部门的资本,商业设施则是投入到商业部门的,属于商业资本,D项不正确;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A、B、C三项都属于不变资本;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这部分资本一经投入生产过程,便以实物形式全部发挥作用,供多次生产过程使用,并始终保持其实物形式。而原料和燃料、辅助材料一经投入生产过程就全部被消耗掉,其存在形式也发生变化。因而属于流动资本而非固定资本,A、B两项被排除。

  8.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周转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3页知识点一、8.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解析]加快资本的周转就使预付可变资本在单位时间内周转次数增加,从而相应地增加了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使剩余价值量增加了,相应地剩余价值率也增加了。因此,B是正确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知道资本周转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在资本周转中,预付的资本总量不会因为周转加快而增加,A不正确;C的说法不正确,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普遍的起作用;D项说法也不正确,在资本周转中,即使剩余价值率不变,只要增加周转次数,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也会提高。

  9.A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的识记。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4页知识点一、9.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解析]社会资本运动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生活消费。因此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品不断实现及其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得到补偿的过程。如果消耗掉的预付资本的价值不能收回,或者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不能买到新的实物加以补偿或代替,社会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应选A项。

  10.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对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4页知识点一、1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解析]注意这里说的是”基本“实现条件,答案只能选A。这个条件反映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大部类的生产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当然还可以从这个基本条件引出两个派生条件:Ⅰ﹙c+v+m﹚=Ⅰc+Ⅱc和Ⅱ﹙c+v+m﹚=Ⅰ﹙v+m﹚+Ⅱ﹙v+m﹚

  11.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对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的认识和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5页知识点一、1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解析]这里要注意,题干强调的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而不是前提条件,所以答案只能选C。这个条件说明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从这个基本条件也可以引出两个派生条件:Ⅰ﹙c+v+m﹚=Ⅰ﹙c+△c﹚+Ⅱ﹙c+△c﹚和Ⅱ﹙c+v+m﹚=Ⅰ﹙v+△v+m/x﹚+Ⅱ﹙v+△v+m/x﹚

  12.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5页知识点一、1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解析]从第Ⅰ部类来看,资本家追加500的投资,由于技术构成不变,500的投资将以4:1的比例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分配,从而追加的可变资本为100,在此基础上加上原有的可变资本1000和资本家个人消费500,所以部门之间交换的价值总额是1600。这也可以从第Ⅱ部类中得到验证.因此本题应选A。

  13.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反映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5页知识点一、1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解析]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和再生产的理论,不仅是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进一步揭露,而且也是对社会化大生产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概括。撇开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与企业经营管理也是适用的。两大部类之间、各部门之间只有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才能得到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从而为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准备条件。据此分析应选D项。

  14.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6页知识点一、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解析]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即不是生产的商品太多了,超过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社会的实际支付能力和社会购买能力来说,商品是生产的太多了。所以,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本题应选C。

  15.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6页知识点一、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解析]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无法根除它自身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16.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原因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6页知识点一、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解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周期性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具有时缓时激的特点。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矛盾十分尖锐时,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爆发后,又会强制地使种种矛盾暂趋于缓和。但随着各种矛盾的进一步深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会引起下一次危机的爆发。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呈现出周期性。由以上分析可知选B。

  17.B

  [考点点拨]本题所考的知识点:资本主义国有制的性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6页知识点二、1.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 资本主义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是资产阶级国家调节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手段,是保证垄断资本再生产运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这种垄断资本是由总的垄断资本家,即以国家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共同占有的,是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所以B正确,其他各项为干扰项。

  18.D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实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6页知识点二、3.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解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私人垄断资本经济,主要经济力量仍然掌握在私人垄断资本家手里,所以它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其本质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论是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还是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都只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运行干预调节的目标,而不能表明其实质。只有选项D是对其实质的正确表述。

  19.A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8页知识点三、1.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解析]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随着垄断的形成,一方面,金融资本获取大量利润,积累并掌握巨额资本;另一方面,国内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已被垄断组织控制,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从而产生大量的剩余资本,需要输出到国外去。B、C、D三项都是资本国际化的动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A项“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

  20.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8页知识点三、1.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解析]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的重大发展,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生产和资本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因而,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答案是B。

  21.C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战后发达国家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手段的变化。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9页知识点三、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解析] 二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原来的殖民地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在经济上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要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既得利益和支配地位,改政治兼并为经济兼并,积极推行新殖民主义,通过对科学技术、金融货币的垄断和不等价交换来控制、掠夺不发达国家。所以,本题应选C。

  22.B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南北问题产生根源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9页知识点三、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解析]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形成。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显著特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贸易、金融、技术等领域控制并剥削发展中国家,造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范围内贫富两极分化。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仍在扩大,从根本上说,就是国际经济旧秩序所造成的,是发达国家继续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结果。B项正确。

  23.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占有规律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5页知识点一、1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解析]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家用剩余价值转化来的资本,购买工人的劳动,从表面上看完全符合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但实质上已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因为,资本家用剩余价值转化来的资本购买劳动力,从表面上看,资本家对资本拥有所有权,劳动者对劳动拥有所有权,资本家需要工人的劳动力,一般也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购买。所以从表面上看完全符合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但其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无偿地占有更大的剩余价值,所以选B。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