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2005考研政治红宝书配套习题解析 > 正文

第四章 资本的运行(配套习题及答案)(6)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6 17:26  双博士丛书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2页知识点一、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答案要点]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的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因此混淆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异同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2页知识点一、3.资本周转

  [答案要点]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个别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运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掌握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4页知识点一、9.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答案要点]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联系表现为二者的运动具有某些共同点,具体表现在:从运动的内容上,都包含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消费。从运动的形式上,都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从运动的过程上,都经历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从运动的目的上,都是为了价值增殖。

  (2)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又存在着重要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在数量和规模上,社会总资本运动比个别资本的运动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不包括生活消费和一般的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生活消费和一般的商品流通。

  4.[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1页知识点一、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答案要点]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单个资本再生产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相继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生产阶段属于生产过程。所以资本主义整个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5.[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转移形式。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2页知识点一、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答案要点]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与劳动对象具有相似的价值周转方式,可以随产品的出售一次性收回,因而属于流动资本。

  但用来购买劳动力商品的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商品中去,而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把这部分价值同剩余价值一起生产出来,添加到新商品中去。

  因此,用于劳动力的资本属于流动资本,劳动力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并随同产品的出售一次性收回。

  6.[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两个概念。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3页知识点一、8.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答案要点]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它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其次,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只有当预付可变资本周转为一次,从而预付可变资本与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相等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会和剩余价值率相等。

  7.[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6页知识点一、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答案要点]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推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工人就业增多,工资增长,又推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条件。随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社会生产迅速扩大,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增多,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又必然爆发新的经济危机。所以,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原理的理解和把握,并用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4页知识点一、9.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答案要点](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2.[考点点拨]这是根据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的知识点,并结合社会主义实际问题命制的一道分析题,考查对产业资本循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用来分析其对社会主义资金运转的意义。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1页知识点一、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答案要点]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态,具有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其循环的三种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相互依存。

  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条件的分析,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资本运动中的各种矛盾,而且对社会主义企业用好资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总量,必须合理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态上;三种资金的循环必须保持其连续性。只有遵循资金循环的客观要求,才能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固定资产的损耗及其补偿,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其对固定资本更新的影响。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2页知识点一、5.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答案要点](1)固定资本的磨损包括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无形损耗又叫精神损耗,指固定资本在有效使用期内同物质磨损无关的贬值。精神磨损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技术进步,出现了更便宜的机器设备,使已在使用的机器设备贬值;二是由于技术进步,生产了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使原有机器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而引起的贬值。折旧是对固定资产损耗的一种价值补偿方式,它是随着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而逐步提取的。

  (2)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加速且迅速转化为生产能力,固定资产的精神损耗增加(主要由于机器设备生产成本的迅速降低或者机器生产效能的相对落后),从而企业主在技术的刺激下必然加速折旧尽快更新固定资产。

  (3)由于技术进步成果的采用是资本家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追逐超额利润和唯恐落后的心态促使其进一步加速折旧和更新固定资本。这一过程反过来又使促进技术的进步和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在这一形势下,企业应采取的对策是:首先不能排斥科技进步的成果,应当适应形势变化,及时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这样才能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提高设备利用率,加速资本周转,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风险。

  4.[考点点拨]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资本循环的涵义、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资本周转的含义、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所包含的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特征的一般规律。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2页知识点一、3.资本周转;第91页知识点一、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第93页知识点一、6.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第93页知识点一、7.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答案要点](1)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核心是分析和概括保证产业资本循环进行的必要条件。保证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连续继起。资本周转理论主要是分析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二: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构成。而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和节省预付资本等。

  (2)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生产的共同规律,对改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样要保持企业资金循环的连续性,同样要加速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这对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提高经济效益关系重大。

  (3)保证企业资金循环正常进行,加速资金周转速度,企业首先必须强化资金运动观念和市场意识,真正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产品积压,提高产销率,在此基础上,缩短生产和销售时间,加快流动资金周转。其次,要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机器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提高折旧率,加速企业固定资金的折旧和更新,使企业固定资金的更新周期跟上社会生产技术进步的周期,减少和避免固定资金的无形磨损。

  5.[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考生运用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4页知识点一、1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95页知识点一、1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1)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主要是研究保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社会经济体系内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说明这一问题;马克思把规模巨大,部门众多的整个社会生产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第II部类,通过两大部类内部及其之间的交换和对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实现所需条件的概括,说明要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首先必须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而要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建立起合理的比例关系。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2)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碰到最大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而经济结构不合理又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的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实现整体优化和升级,这是造成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之一。从而制约和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对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使国有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6.[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危的根源,实质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6页知识点一、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答案要点](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2)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同时也是矛盾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它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另一方面,危机又是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强制得到调整的方式,使资本主义生产在倒退后得以继续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保持运行的一种特殊的调节机制和手段。经济危机促进当代资本主义在运作体制上,由一般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

  7.[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的发展及其实质,以及他们之间矛盾的加深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9页知识点三、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答案要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矛盾的关系。战后,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和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依存性也在增长。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某些市场,来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的现代化,而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的利益也需要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定程度的发展。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也需要双方的共同合作来解决。但是,另一方面,在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又是不平等的,存在着某些根本利益的对立,存在着掠夺与反掠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其在国际经济中的既得利益和统治地位,力图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它的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是老殖民主义,造成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扩大的现实根源是新殖民主义。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力争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民族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8.[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目的和实质,以及其中包含的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6页知识点二、3.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答案要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各种比例关系的协调,通过对各种经济成分和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调节,来保证垄断资本稳定地获得垄断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其调节的目的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色彩。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践,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规律。因此,他们的实践,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具有许多有益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弥补市场功能固有缺陷的不足,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具有必要性。

  (2)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和调节的主要内容至少应包括规范市场经济活动、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和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以达到协调社会再生产客观要求的各种比例关系的目的,减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3)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其手段多种多样,各种手段的功能和适应范围存在差异。要达到调控的目的,往往需要多种手段配合使用,但不同情况下,各种手段的组合及侧重点将有所不同。

  (4)将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时,切忌照搬照套,而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做到政策对路,手段得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