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贫困生:让关注与关怀同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9/08 09:16 红网 | |
一张张的爱心卡……一拨又一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这里填写申请助学贷款的表格……熟悉的场景跃入很多人的眼帘。在母亲的陪伴下,儿子刚刚申请了助学贷款。一家电视台现场的摄像机随机把他们拉出来采访,后面是资助办的大牌子。面对着电视记者不停的提问,感激的母亲在不停地回答问题。旁边的儿子拉着母亲的手,很少说话,年轻的他一脸的无奈,微微地偏向相反的方向。(据《中国青年报》9月7日报道)
这个某高校开学的特写镜头相信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每年一到开学季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总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不少平面媒体上,有关贫困生的报道也是频频出现,这些报道大多都配有报道对象的照片,那些无奈的眼神,那些无助的目光,无不让人心生怜悯。媒体图文并茂的报道,可以说足以起到催泪弹的作用。因此,贫困生的事迹一经媒体报道,便会引来多方的关注。但是这样过多的关注究竟好不好呢?作为高校贫困生当中的一员,我要说,关注固然好,关怀不可少! 其实媒体大多是出于善意,期待通过报道能够让更多上不起学的贫困生及时得到社会的救助,事实证明效果也非常不错。经过媒体报道的贫困生基本上都能够得到资助。但是做好事还要考虑到受助者的感受,我们不能在帮助人的同时却无意伤害了他人的自尊。不排除媒体的报道有渲染的成分在内,然而将一个人痛苦的程度夸大或者完完全全毫无保留地暴露他人的痛苦,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 可以说,贫困生一直以来就生活在媒体聚焦镜之下,在媒体的的放大镜中,贫困生的各种隐私暴露无疑。在大学期间,笔者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完全依靠自己个人的能力解决了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一家媒体得知笔者的“光荣事迹”后记者前来采访。笔者也欣然接受了,采访结束后笔者要求记者在见报时不要上真名。几天后,报纸出来了,笔者的“大名”赫然在上,那名记者解释说,是新闻报道的客观需要。笔者举这个例子丝毫没有责怪那个记者的意思,也没有想要批评媒体的作法有什么不对,只是想提醒媒体,在关注别人的同时,别忘了应有的关怀。 “关注”与“关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缺少关怀的关注是一种“伪善”,而缺少关注的关怀,光想不做,也是一种“次伪善”。只有关注与关怀同行,才能让贫困生得到更多的关爱。 为此,笔者建议媒体在做有关贫困生的报道时,能否稍微“违反”一下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一不要完全暴露贫困生的所有资料,包括真实姓名等;二在刊登图片时能否对被访对象做些技术处理,如打马赛克等;三能否尽量不让贫困生上电视现身说法,如果非上不可,能否也做相应的技术处理?这些应该都不难做到吧。 (朱茂文)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浪教育 新浪多媒体同学录开张 欢迎 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