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人民大学出版社精品图书集萃 > 正文

说不尽的手机

http://www.sina.com.cn 2004/09/27 09:4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深圳大学文学院 韩海深

  现在是2004年9月4凌晨4时,我开机上网,凤凰网一个要闻标题映入眼帘:《恐怖分子冲过来了——世界新闻史上的经典声音》(北京时间01:56)

  我迅速扫描其导语:“凤凰卫视9月4日消息 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9月3日下午在俄
罗斯北奥塞梯贝斯兰市解救人质现场,有一段在战斗最前线的电话连线报道。这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新闻报道,尽管卢宇光气喘嘘嘘,尽管他的声音中带有颤抖,但是,‘恐怖分子冲过来了!’”

  神奇的手机成了战地记者的利器。

  我跳到CNN,看到一个头条:《好‘酷’的工具:手机短信:纽约抗议者和警察捉迷藏》。数以万计的人走上街头,抗议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为了避开警察的锋芒,他们互致短信,寻找警察防堵的薄弱环篇。(9月2日格林威治时间13:05 ,北京时间21:05))

  手机竟成了抗议者的利器。

  手机是什么?是亿万人不可须臾分离的通讯工具,青少年玩酷的时尚,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工具,是所有人获取信息的媒介,是下流痞偷拍的“帮凶”,是作弊者传递答案的“走狗”,是临危呼救的“恩人”,是社会心理的扫描器,是监督、控制和骚扰的“侦探”……看来,手机是一个万能的魔方,千万人会用千万个不同的视角,去得出千万个不同的答案。

  媒介哲学家怎么看?有人说,手机是第五媒体,是超越万能的电脑和因特网的媒介,是人类一切媒介的集大成者……

  麦克卢汉的传人、超越麦克卢汉的美国媒介哲学家保罗·莱文森的新书《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哲学观照。我有幸读到它的英文本,又有幸成为它中译本的第一读者,很想与读者分享先“读”为快的片段随想。

  昨天网上浏览“博客中国”,偶然读到一篇文章《谈谈“不成熟的网络传播”》,作者江江自称,这是他学期末的一篇作业。他说:“上网时发现保罗·莱文森写了一本书叫《手机》……听说何道宽先生已经在翻译,期待中。”

  看来期待这本书还不止一个人。不过,我实在无法平静完成这篇介绍《手机》的文字。这是因为在此时此刻,全世界的焦点并不在莱文森,也不在他的《手机》,而是在人类的一大悲剧——恐怖分子在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一所学校的劫持人质的事件。

  所以,我又上网看这场危机的最新动态。

  现在是清晨5点半,我回到新华网,看到5点25分的第一条快讯:“俄学校人质事件中有200多人被打死,704人住院 ”太恐怖啦!

  清晨6点,我又回到凤凰网,5点48分,它粘贴了一张图片:“别斯兰:愤怒+仇恨的眼神”。震撼人心!我敢肯定,这张图片必将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

  7点到8点,我转而看凤凰电视,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的画面。它处理这场突发危机的直播已经快20小时了。这次马拉松直播的英雄靠的是手机啊!

  9点,凤凰台的前方记者稍事休息,直播暂停,我又回到莱文森。他有一段话描写手机在伊拉克战场创造的奇迹:

  “2003年3月对伊拉克开战的前几天……无与伦比的通讯设备也登台亮相,巴格达轰炸的实况直播,“嵌入”坦克队伍中的记者穿越沙漠的现场报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窗口,使战况直接进入全世界的起居室、卧室和酒吧。点燃这一切的火花塞,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管道就是手机,就是连上了可视电话和卫星的手机。”(第10章“战争中的手机”)

  这一次的人质悲剧,也是靠前方记者用手机把最新消息和画面传遍全球。

  这篇短文无法详细介绍莱文森的新作《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也无法令人满意地回答“手机是什么”这个问题。欲知其详者还是要读他的书。我们就挂一漏万地从他的目录里挑选一些比分,看看他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吧。

  “万维蜘蛛网”——手机是你能够无处不在,搜求到世界各地的信息。

  “移动家园”——游子在随时随地可以解乡愁。

  “温馨家园”——即使在户外,即使在有线电话、网络无法通达的不毛之地,你也和家人在一起。

  “有腿的图书馆”——手机可以无线上网检索读书。

  “聪明的世界”——哪怕在原始蛮荒的原野里,手机也给你提供了人类的知识。

  “走遍天下的通行证”——手机把人从书房、客厅、电脑桌旁解放出来,进入漫游世界的广阔天地。

  手机当然也闯了不少祸。看过电影《手机》的人就知道,它如何使夫妇互相猜忌,如何干扰周围人的生活。莱文森打了这样的比方:

  “社会生活中的插足者”——手机使局外人厌烦。

  “死死纠缠的铁腕”——夫妻少了独立空间,孩子无法斩断与父母的脐带。

  不过,莱文森是技术的乐观主义者。他深信,技术使人越来越聪明,使世界越来越聪明。他超越麦克卢汉最著名的理论有两条:(1)“人性化趋势”( anthropotropic)理论,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像人,越来越有利于人,越来越方便于人。(2)“补偿性媒介”(remedial medium)的理论,每一种媒介都是对前一种媒介的革命,都补救其不足;每一种媒介都有其不足,都要靠新一代和新一种媒介来完善。

  手机超越电脑的新一代媒介,它补救了电脑被困在室内、拴在电线上的缺点(即使笔记本电脑也难以长期在户外工作)。

  可是手机有一个最大的不足:它有利于主叫方而不利于被叫方,容易给不想接电话的人造成干扰。然而,凭借莱文森的两条理论,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断言:技术进步无穷无尽,手机的缺点是既可以克服、也可以超越的,新一代的手机或新一代的另一种媒介一定会更加“聪明”,更加“人性化”。

  这篇文章写完之后,禁不住再回头追踪人质大屠杀的悲剧。一打开CNN的主页就看到幸存者叙述的大屠杀细节:恐怖分子在天花板上、墙壁上、地板都装上了炸弹;他们收缴一切手机,并且威胁说,如果搜查到一个隐藏的手机,就杀死隐藏者周围的20个人。恐怖分子需要手机与外界联络,但是他们又怕手机成为剿灭他们的工具。一切媒介都是双刃剑啊!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