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正文

孔子后裔孔宪铎新浪畅谈《我的科大十年》(2)

http://www.sina.com.cn 2004/09/27 16:59  新浪教育


孔子第72代后裔、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生物学专家孔宪铎先生

  网友:孔先生,你老家是在山东吗?

  孔宪铎:山东临沂。

  网友:先生办临沂大学的初衷和努力非常令人感动。我的问题是,有一千万人口的临沂的大学办起来了,您觉得开办临沂大学的理念与开办香港科技大学的理念是一样的吗?

  孔宪铎:不一样,我当时想香港科技大学是很好的机会,应该办世界上一流的大学,在临沂我当时的想
法是临沂缺少一个让年轻人读大学的机会,我是制造,希望给年轻人制造一个读书的机会,并不是像在香港制造一个一流的大学。

  主持人:应该在山东多给学生上学的机会。

  孔宪铎:想法和动机都不一样。

  网友:孔校长,你好,非常敬仰你,我是山东联合大学的学生,你在那里面担任校长。

  孔宪铎:这是第一个月,三个礼拜。

  网友:还很巧,我的表哥也是你的学生,刚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我听说您最大的愿望回家乡办一所学校,我想问您,您最终为什么选择去山东联合大学做校长?

  孔宪铎:不是我选的联合大学,是联合大学选了我。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并不是说一定回家乡办一个学校,而且家乡目前的状况,有这么多的人没有一间大学,需要一间大学,所以我在那儿推动这一间大学,不是我想,而是他们需要,我觉得他们需要,一千万人口没有一间大学,应该有。

  网友:孔先生多年来在国外生活,最近在新浪网上看到您两部著作的一些精选的内容,没想到您在国外生活这么多年,用汉语写作依然如此流畅。

  孔宪铎:我出国以前已经大学毕业了,而且做过几年助教,在中国的根基也不错,到了台湾以后,我太太是我大学同班同学,我们基本上讲话都是中文,我们家也订了中文的书刊,1991年我已经回去十几年了,中文的书都是到香港以后写的,先写《背水一战》,再写了《快人快语》,又编了一部《谁来养活中国》,之后是《我的科大十年》,然后是《东西象牙塔》。

  主持人:记得您在书中说,《背水一战》这本书是写给大学生看的,《东西象牙塔》是给研究生看的,《我的科大十年》是给教授们看的,您在写书之前就有了这样的设想吗?

  孔宪铎:我当时写《背水一战》有一个想法,想把我从小困苦挣扎的经历让我三个孩子知道,我写了以后,很多人都读,就是他们不读,因为他们不懂中文。以后的反响很好,我收到很好的信,很多人当失败和丧气的生活,看看这本书可以卷土重来,这个大学生读很好。

  《我的科大十年》是我在科大工作十几年之后,我觉得科大十几年的工作和价值都有一个记载的价值,正好碰到国内的改革,这不光是我写了一个历史,留了一个纪念,而是有实用的价值,这两个都凑起来了,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办学。

  最后我想写《东西象牙塔》,想写我读研究生是怎么读的,读完以后怎么往象牙塔里面挤,我的成功的经验,我走的广阔的大路和小路都希望写的清楚,给以后往象牙塔里面走的人看一看,我犯的错误以后你们不要再犯,我走的捷径你们可以走,一直到写完之后,觉得还不错,大学生可以看,研究生也可以看,教授也可以看。最后一个结局是这样的。

  主持人:其实看您这两本书,很多读者都有一个感受,觉得这两本书里面的图片资料非常的丰富,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图片资料配合书中的文字。

  网友:写《我的科大十年》之前,您是不是已经酝酿很久了?

  孔宪铎:第一要谢谢我太太,我太太喜欢照相,到处照相,我那时说她怎么这么爱照相,现在想想挺好的一件事。我当时在科大当校长的时候,当时没有想写书,我做院长的时候,到五个系,每一个系创系的人都照一个相,有不同的系,我都去了照相,当时虽然没有写书的企图,但是也想留一个作纪念的想法。

  主持人:《我的科大十年》,其实对北大的改革还是深有影响的,尤其是北大的张维迎教授,《我的科大十年》他曾经读了三遍,而且相关的章节还印下来发给其他的同事看。您认为科大的办学经验可以适用于北大和清华这样的高校吗?

  孔宪铎:理念上可以用,实际的操作上不同,北大在改革,我非常的佩服张维迎,他有这个理想,有这个勇气,能够做一件应该做而没有人敢做的事情。但是我觉得有很多人对他的批评,有些人身攻击,我觉得不公平,他不是为了个人,是为了北大,是为中国的教育。

  网友:学业完成之后,您有什么样的打算?

  孔宪铎:满足我的兴趣或者是好奇心,我希望论文写完以后,我可以用基因来解释我们人的很多很多的行为,我希望能够有一天即使不能够百分之百,我们人类有百分之五十的行为能够用基因的原动力来解释,我就觉得很满足了。

  网友:孔教授,对于基因问题我了解不多,但是我知道《自私的基因》作者的的观点有时候被批评为基因还原论,你的研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孔宪铎:我是觉得他的看法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的,但很多的看法,我觉得很合逻辑,也可能非常的实际,我用的方法跟他不一样,我就是用它来解释人性,我觉得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我所面临很多的状况里面,我都能够用这个原理来说我看到的现象,我觉得很好。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