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卷(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9/28 15:58 双博士丛书 | |
模拟试卷四 (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题2分) 1.Organization 2.Necrobiosis 3.Atrophy 4.囊腺瘤 5.粥瘤 6.炎性假瘤 7.脂褐素 8.痂下愈合 9.接触抑制 10.微血栓 二、 问答题(每题20分) 1.你学过哪几种肉芽肿性疾病或病变?并以其中最常见者阐述其病变特点? 2.梗死是否坏死?两者在概念上有何不同?简述梗死的类型及其基本病变特征。 3.以中度烧伤或烫伤为例,阐述机体可能出现的修复性病理改变。 4.以胃腺癌为例,简述恶性肿瘤的扩散途径及其形成的转移瘤特征。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每题2分) 1.Organization 考点:细胞、组织的损伤 解析:机化。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的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2.Necrobiosis 考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解析:渐进性坏死。生活机体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后出现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坏死。在多数情况下,坏死是由组织、细胞的变性逐渐发展而来的,即渐进性坏死。在此期间,只要坏死尚未发生而病因被消除,组织、细胞的损伤仍可能恢复。 解题技巧:最好先回答坏死的概念。 3.Atrophy 考点:适应 解析:萎缩。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4.囊腺瘤 考点:上皮性肿瘤 解析: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由于腺瘤组织中的腺体分泌物淤积,腺腔逐渐扩大并互相融合的结果,肉眼上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囊腔,因而叫做囊腺瘤。囊腺瘤常发生于卵巢,亦偶见于甲状腺及胰腺。 5.粥瘤 考点:动脉粥样硬化 解析:即粥样斑块,由纤维斑块发展而来。肉眼观:动脉内膜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切面见纤维帽的下方,有多量黄色粥糜样物,底部及周边部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6.炎性假瘤 考点:慢性炎症 解析:炎性假瘤是由组织的炎性增生形成的一个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常发生于眼眶和肺。 解题技巧:第四版教材慢性炎症一节中提到这个概念,但第五版教材已删除。 7.脂褐素 考点:细胞、组织的损伤 解析: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脂褐素是蓄积于胞浆内的黄褐色微细颗粒,电镜下显示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其中50%为脂质。 解题技巧:明确脂褐素是一种病理性色素沉着。 8.痂下愈合 考点:创伤愈合 解析:伤口表面的血液、渗出物及坏死物质干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在痂下进行上述愈合过程。待上皮再生完成后,痂皮即脱落。痂下愈合所需时间通常较无痂者长,因此时的表皮再生必须首先将痂皮溶解,然后才能向前生长。 9.接触抑制 考点:再生 解析:皮肤创伤,缺损部周围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或部分切除后的肝脏,当肝细胞增生达到原来大小时,细胞生长停止,不至堆积起来。这种现象称为生长的接触抑制。细胞间的缝隙连接也许参与了接触抑制的调控。 10.微血栓 考点:血栓形成 解析:即透明血栓,见于弥漫性血管出血,这种血栓发生于全身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镜下见到,因此叫做微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 二、 问答题(每题20分) 1.你学过哪几种肉芽肿性疾病或病变?并以其中最常见者阐述其病变特点? 考点:炎症的组织学类型 解析:形成肉芽肿性的疾病有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引起的结核病和麻风,还有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梅毒,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硅尘引起的硅肺等。其中最常见的为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结节。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上皮细胞,Langhans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有干酪样坏死。吞噬有结核杆菌的巨噬细胞体积增大逐渐转变为上皮样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染淡伊红色,境界不清。核呈圆或卵圆形,染色质甚少,甚至可呈空泡状,核内又有1~2个核仁。上皮样细胞的活性增加,有利于吞噬和杀灭结核杆菌。 2.梗死是否坏死?两者在概念上有何不同?简述梗死的类型及其基本病变特征。 考点:梗死 解析:梗死是一种坏死,是由于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坏死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坏死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梗死是单指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根据含血量的多少,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1) 贫血性梗死发生于动脉阻塞,常见于心、肾、脾等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和侧支血管细而少的器官。当梗死灶形成时,从邻近侧支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出血很少,故称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呈灰白色。梗死灶的各种形态改变,随动脉阻塞后时间的延续,才逐渐显露出来。心肌梗死在血流中断后6小时以上才能辨认。在以后的24小时内梗死区域才渐渐变的清晰,因坏死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周围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白细胞浸润带。3~4天后,其边缘出现充血、出血带。梗死12~18小时后才出现镜下凝固性坏死的改变,早期梗死灶内尚可见核固缩、碎裂和核溶解,细胞浆红染等坏死的特征,组织结构轮廓保存,仍可辨认。后期,细胞崩解呈红染的均质性结构,边缘有肉芽组织和疤痕组织形成。 (2) 出血性梗死主要见于肺和肠等有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和组织结构疏松的器官,并往往在淤血的基础上发生。梗死处有明显的出血,呈红色。 3.以中度烧伤或烫伤为例,阐述机体可能出现的修复性病理改变。 考点:损伤的修复 解析:以中度烫伤为例,说明机体可能出现的修复性病理改变。创伤愈合是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包括各种组织的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的复杂组合,表现出各种过程的协同作用。中度烫伤是指皮肤表皮层和皮下组织的创伤,伤口的早期变化为:在热损伤下,局部组织出现坏死,立即出现急性炎症反应,以充血、浆液渗出和白细胞游出为主,出现红肿和水泡。修复的病理改变有肉芽组织的形成增生和瘢痕形成以及表皮及其它组织再生。 (1) 肉芽组织的形成增生和瘢痕形成。伤口的浆液逐渐吸收,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新生的毛细血管方向都垂直于创面,并呈袢状弯曲。2~3天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其后一周胶原纤维形成甚为活跃,以后逐渐缓慢下来。随着胶原纤维越来越多,瘢痕逐渐形成,大约在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 (2) 表皮及其它组织再生。创伤发生24小时内,伤口边缘的基底细胞即开始增生,并在凝块下面向伤口中心迁移,形成单层上皮,覆盖于肉芽组织的表面。当这些细胞彼此相遇时,则停止迁移,并增生、分化形成鳞状上皮。健康的肉芽组织对表皮再生十分重要,它提供上皮再生所需的营养及生长因子。如果肉芽组织长时间不能将伤口填平,并形成瘢痕,则上皮再生将延缓,在另一种情况下,由于异物及感染等刺激而过度生长的肉芽组织,高出于皮肤表面,也会阻止表皮再生,因此临床上需将其切除。若伤口过大,一般认为直径超过20cm时,再生表皮很难将伤口完全覆盖,往往需要植皮。皮肤附属器如遭完全破坏,则不能完全再生,而出现瘢痕修复。 答题技巧:重点要明确修复的病理改变有肉芽组织的形成增生和瘢痕形成,以及表皮及其它组织再生。对其中细节可简要描述。 4.以胃腺癌为例,简述恶性肿瘤的扩散途径及其形成的转移瘤特征。 考点:肿瘤的扩散/消化系统肿瘤 解析:胃腺癌的扩散途径较全面的概括了恶性肿瘤的扩散途径,胃腺癌的扩散途径如下: (1) 直接扩散:浸润到胃浆膜层的癌组织,可直接扩散至邻近器官和组织,如肝、胰腺及大网膜等。 (2) 淋巴道转移:为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首先转移到局部淋巴结,其中以胃小弯侧的胃冠状静脉旁淋巴结及幽门下淋巴结最为多见。由前者可进一步扩散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肝门处淋巴结而达肝内;由后者可到达胰头上方及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到胃大弯淋巴结的癌瘤可进一步扩散到大网膜淋巴结。晚期,癌细胞可经胸导管转移到锁骨上淋巴结,且以左锁骨上淋巴结多见。 (3) 血道转移:多在晚期,常经门静脉转移到肝,其次是肺、骨及脑。 (4) 种植性转移:胃癌特别是胃粘液癌浸润至胃浆膜后,可脱落到腹腔,种植于腹壁及盆腔器官腹膜上。可在卵巢表面形成转移性粘液癌。 转移瘤的特征:与原发瘤同样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