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规划的意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11 09:37 新浪教育 | |
人才市场的停车场里,横七竖八地停着各处来的自行车、助动车。排队的是新毕业的大学生,把门口塞得很满。厚厚的履历表用各色的夹子夹着,一捆一捆地,填没了这只手和那只手之间的空隙。 这些毕业生大清早骑自行车出来,穿越了半个城市,到了人才市场,早饭也不吃,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重点本科1500,普通本科1200,大专不要。”招聘单位的 “什么!”毕业生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说IT年薪6万么?” “7万也招过,不要说6万。”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还是不要干的好,我们回去呆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嗤,”小姐冷笑着,“你们不干,人家就关门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本科毕业生,头几批还没分派完,苏北、西北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要涌来了。现在各地的海归、硕士、博士、MBA也多得是。高工资的POSITION(职位)是为他们留着的。” 苏北、西北等地的院校,硕士、博士、MBA,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而已经毕业的学生不干活,却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怎么能够不干呢?在城市的生活费是要花的,为了做简历,买体面的西装革履,当初父亲母亲为自己上学借的债,自己签约向银行贷的款是要还的。 这段文字,几乎每个时下的读书人都似曾相识。这篇“《多收了三五斗》之大学生就业版”早已在各大学的BBS上流传。 2003年是高校扩招生大规模就业的第一年,在经历了1999年的一次大规模扩招之后,中国的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人数在今年激增到212万,相比去年增幅高达46%,是1998年的一倍。但是,人才市场的“多收了三五斗”,并不是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对于中国的100万名大学生和他们背后的100万个家庭来说,从这篇网文中,读出的完全是“心酸”(一位网友语)。 这就是200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的现状。出现了这样的尴尬与无奈,原因在哪里呢?多数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原来是3个人竞争一个职位现在变成了8个人竞争一个职位,当然会有更多的人找不到工作了。但专家的意见是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社会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就业观念有问题,总想留在大城市和当白领,其实他们应该到基层和西部去。哪里有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也有的专家主张让大学生接受市场的洗礼,自己到社会上自主择业甚至于创业。 但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比较地表面化和片面化。在这里我并不想讨论现时政策和体制的问题。单从学生个人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呢?第一个原因在于你所学专业在人才市场上供过于求,竞争激烈。而这又是由于你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对现在专业的选择。第二个原因是国家对大学毕业生不再安排工作了。的确如此,国家把找工作的责任交给了学生自己。但另一方面,现实也给了你诸多的自由和权利:高中阶段的学业是可以选择的,你可以上普通高中,也可以上技工学校或职业高中;高中阶段学业结束后,你有选择创业、参军及进一步深造的自由和权利;在考大学时,你又有选择适于自己发展的大学专业的自由和权利……,你有了如此多的权利,当然要承担行使权利所带来的风险!!于是,这些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在中学阶段的关于学业规划的战略决策,包括初中毕业时对高中学业的选择,是进普通高中上大学还是选择上职业高中以至对口高职学院,这些便决定了你现在要做什么。而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的专业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上供过于求,这也造成你目前求职困难的局面。正如笔者经常所说的,你现在干什么取决于你过去学了什么。因此,你现在求职的困境其实早在四年之前(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甚至是七年之前(初中毕业后)就已经注定了。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从个人的角度来讲,造成今天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的关键因素在于:家长和学生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了哪些规划自我发展的权利,更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些权利来规划学业以使自己在未来直面市场、谋取职业!!因为现在的人才市场的确不是整体性的供过于求,在普通办公室工作不好找的同时,企业却对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求贤若渴。而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所谓灰领人才更是炙手可热!它是结构性的问题。于是作为今天的中学生及其家长务必要深刻记取此类教训。 观点:与企业一样,没有战略营销观念的人才是盲目发展的,往往难以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著名职业规划大师徐小平在他的《图穷对话录》中指出:千秋功罪,一念之差!这个“念”就是“观念”。人的命运在选择,选择的轴心是观念。人的成功在于观念。 “记得少时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必须有一种规划意识。马克思在他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提出如下问题,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早在1835年,他就提出了朴素的职业发展的观念。那么,什么样的职业生涯是会“使我们受到鼓舞”的呢?我们又该如何跨入这种行业呢? 小时候,老师总教导我们,志当存高远。其实除了立志,还需要有成就大志,实现理想的具体计划。有远景规划,有近期计划,这样随着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坚持到最后就是理想的实现。当然,小时候,人的理想总是显得丰富多彩,也有些不切实际。到了中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渐形成,必然要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合乎实际的调整,而这其中职业目标是人生目标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目标。选择了职业目标后,还要制订可行的奋斗计划。而这就要对自我、社会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找到适合于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孙子兵法》中说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矣。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矣。多算胜,少算不胜,况未算乎。比如,就现实情况来看,对于许多家庭来讲,孩子报考军校应是一个比较好的人生选择,但许多人只是在高三时才想起这一点,到这个时候,原来想报军校的孩子因为不注意身体锻炼,眼睛近视了,身体素质下降了,也就没有办法再报考军校。正如俗话所说:马到临岩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难。试想,如果你在孩子的初中阶段就就意识到这一问题,从而注意保护孩子的身体,到时候还会出现这样的无奈吗?因此,在中学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一定要对自己地未来进行一番筹划。谋定而后动,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在孩子未步入社会之前,如果不对其人生之路进行一番谋划,则初入社会的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很难不走弯路。作为家长和教师,在学生还是少年时期,对人生的认识还很肤浅。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各方面的帮助。从另一方面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制政策的变革,受教育范围的扩大,教育水平的提高,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宽松的就业环境和自由选择的空间。这就为谋划自己的未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台湾资深现场谈话主持人、《2100全民开讲》的节目策划及主持人李涛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向大家介绍过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他说,“人只有一次生命,没有来生。如果你认为这一生只有一次,你就会珍惜它。我在每一个环节都会不停地问自己;我到底要干什么,我到底在干什么?”在谈起自己的职业时,他说自己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立下职业理想,要成为现场直播TALK SHOW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他是这样分析的:当时在世界上无论是电视、广播或网络,迟早都会走向互动和多向沟通。因此这类节目在以后将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于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定他便下定决心去做一个新闻方面的现场秀。从此,他就向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评论能力,培养自身的幽默感和创新精神。大学毕业后,李涛先在一家无线媒体做记者,随后又在汽车公司做公关。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职业理想,一直关注着新闻界的发展。经过权衡,他选择了一家刚起步的有线电视公司。经过精心准备和长期筹划,他主持的《2100全民开讲》开播了,结果一炮走红,马到成功。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李涛的成功在于他强烈的规划意识和捕捉机会的能力。 再看《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7月14日的这则报道: 倾其所有的家庭希望落空 “四年来我都非常努力,但是没想到今年的形势却是这样的。”袁峰抱怨说。袁的抱怨听起来很动人——这个来自甘肃天水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本期望能够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以补贴大学带给这个家庭的巨大亏空。 袁的父母,是中国偏远的西部省份甘肃省天水市一家国营老厂的职工,母亲早在1993年就下了岗,父母每人每月160元工资,这点钱要维持这个家庭日常必要的开支已非常困难,现在还负担了他们的儿子四年来日益高涨的大学费用。 “我上大学一共花费了将近35000元,不但耗尽了全家多年来所有的积蓄,还借了不少的钱。”袁峰一脸沮丧地说。 而就在四年前,这个家庭还在为孩子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感到荣耀。在整个中国,当年共有52万个家庭在首次大规模扩招中受益,许多父母相信,他们的孩子可以通过高考摆脱贫困地域,或是农业人口的身份限制,向着大城市里的新生活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在国家不再包揽培养大学生的费用后,上大学已成为一种个人投资。据原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樊钉估算,一个大学生的四年费用约在七至八万元,其中国家分担了约1/3。 被迫推迟的就业,无疑会影响这些家庭的预期回报。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是贫寒家庭来说,它都将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在中国,很多家庭供子女读书可以说倾其所有。 或许是急于收回教育投资的考虑,袁峰曾经放弃了一家小电脑公司同意其担任销售代表的工作机会。 “这个职位技术含量太低,薪水也非常微薄。”性格有些内向的袁峰表示,他最想从事的工作是计算机编程,“这和我所学的知识相符,薪金也相对较高。” 但是,IT业在经历了连续的不景气之后,已经很少有公司会把机会交给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 告别了相伴多年的学友,剩下的日子就要自己面对。虽然出身西部,但袁峰并不想回到生养他的家乡去。“我需要赶快找到工作,赚回我的生活费和偿还家里的欠款。” 他仍然没有放弃希望。 是的,中国的贫困家庭往往把脱贫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读书成才上,尤其是西部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几乎是一家人所有的希望,于是,为了上学,孩子付出了百倍的精力,家长则把家庭的所有财产都投入进去了,有的还背着几万元的债务,但几年下来,却连一个能在社会上立足的职业都找不到!从经济学上讲,这其实是做了一桩亏损的生意,投资者几乎是血本无归!!对于不能复制的人生来讲,谁又能经得起多少次这样的失败呢?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一个看不到自己未来的人,就把握不住现在;而一个掌握不了现在的人,也永远没有未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做为个人,更要从人生规划的战略高度来考虑经济问题对自己职业理想的影响。 台湾著名漫画大师蔡志忠先生成就斐然,在读者问及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他指出是他的初中老师,因为是他的一句话改变了自己:“取得完整的学历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的,人要及早找到自己的路,不是等到学业完成才开始思考”因为这句话,当年暑期蔡志忠就只身北上,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第二个星期他便出书,15岁便成了年少的职业漫画家。到20岁时已出版了200多本书。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知道,自己的职业有无规划,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目标的人生象是没有方向的船只随波逐流。在确定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确保其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