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11 13:32 聚焦考研 | |
主要考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正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正关系,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题型分布:本章是历年考研的重点,题量大,分值高,几乎每年都出分析题,选择题和辨析题也不少且无重复出现的雷同试题。
95年: 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文科单选第3题)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B】 考点:认识的发展规律 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文科单选第5题) 【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考点: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慧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文科多选第11题)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人类可以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ACDE】 考点:结合新的科学发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4.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作出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5分)(理科论述题第29题) 材料1 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和局限性构成人的认识的限制. 材料2 休漠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扫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 材料3 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 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 的足够的感官。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1分)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2分) 【答案要点】: (1) 材料1的观点带有不可知论的倾向。材料2的观点是不可知论。 材料3的观点是可知论。( 2分) (2)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没有看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 。(1分) (3)人的感官是把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而不是二者分隔开来的屏障,只要 我们善于运用自己的感官,我们的知觉就能达到与知觉的事物的本质相符合。(1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分辨感性知觉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考点:实践的根本特性 96年: 1.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理科多选第15题) A.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比理论更重要 B.只能从经验不能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 C.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D.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纲领的讨论是无足轻重阶 E.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CE】 考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 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12分)(文科论述题第27题) 【答案要点】: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已有的思想开始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人们的哲学观点决定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4分) 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订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科学活动如果脱离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4分) 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以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 在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也是不可能的。(4分) 考点:科学实践活动与理论指导的关系 3.(10分)(理科材料题第29题) 材料1 恩格斯指出: “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科学史就是批发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 材料2 波普尔认为: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或可检验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象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一人类活动了,有了错误可系统力。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摘自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 材料3 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但却冷静他说:苹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须被抛弃。” 摘自《爱国斯但文集》第1卷 请回答 (1)材料1,2,3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5分) (2)比较材料:和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4分) (3)参照材料2,简要评析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3分) 【答案要点】: (1)三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 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3分) (2)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 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恩格斯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 现的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也是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现真 理的历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和不断证伪的过程。(4分) (3)波普尔着眼于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科学的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是有启发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以致从片面真理引出错误结论。(3分) 考点: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正关系 97年: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文科多选第12题) 【ABCD】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考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 2.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 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 几乎每样东西 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这段话应理解为(理科多选第12题) A. 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 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 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CDE】 考点: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3.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理科辨析题第23题) 【答案要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2分)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3分) 考点: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客观真理问题 98年: 1.试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阐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怎样不断增强主体认识能力。(12分)(98年理科论述第27题) 【答案要点】: 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主义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持征。(4分) 认识主体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当代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使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出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场新的革命,迫切需要增强主体认识能力,同时也为主体认识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3分)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增强主体能力,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自己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改善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各方面潜能;以恰当的方式把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结合起来,使个人主体上升为社会主体,突破个体的局限性;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5分)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主体的理论理 99年: 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文科单选第3题)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 考点: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辨正关系 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文科单选第4题)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D】 考点:真理的检验问题 3、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理科论述题第33题) 【答案要点】: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2分)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真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分) ②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分)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2分)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1分) 考点:真理的标准问题 00年: 1.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理科单选第3题)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辨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D】 考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及辨正思维方法的实质问题 2.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理科多选第17题) 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 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 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ABD】 考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的能动性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理科多选第18题)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起源于经验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B】 考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3.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理科辨析题第30题) 【答案要点】: 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3分)。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2分)。 考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涉及真象和假象,现象和本质以及整体和部分 01年: 1.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文科单选第2题) 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 是意识的内容 【D】 考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文、理科论述题第34题) 【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2分)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3分)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2分)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3分) 考点:认识的真理性和检查真理的实践标准 02年: 1. 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理科单选第2题) A. 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 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 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 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B】 考点:实践在人的才能和知识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2.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理科多选第16题) A. 知行不可分割 B. 知行合一 C. 知行相互促进 D. 行先知后 E. 行难知易 【ACD】 考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3. 对于下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 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理科辨析题第31题) 【答案要点】: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 (3)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 考点:人的认识的本质 4.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文科辨析题第31题) 【答案要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实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考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03年: 1.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780nm,成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是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红,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单选第3题)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觉所具有的胜利阀限是人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C】 考点:人反映的能动性 2.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尔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万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馍。 请用用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分析题第34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 伯乐之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案要点】: (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考点: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其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 04年: 1、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分析题第34题) 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4分)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用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5分) 考点: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