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名校硕士谈考研 > 正文

《中国名校硕士谈考研从书(四版)》编者絮语(2)

http://www.sina.com.cn 2004/10/19 16:30  新浪教育

  2000年的春天,我即将离开那个地处城市边缘的校园。同所有面临毕业的学生一样,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整天莫名奇妙地游荡。那时,我固执地认为,我的青春只属于学生时代,离开校园也就是告别青春。为此,我自戕式地喝酒,发泄般地吼歌,夜以继日地打牌,没完没了地熬夜。然而这一切是如此短暂与恍然,并不能留给青春刻骨铭心的记忆。在近乎无奈的彷徨中,一次偶然的谈话,使我在桑磊的怂恿下,开始参与本书的编辑。

  当初编辑《中国名校硕士谈考研》纯粹是为了告别青春的纪念,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告别的过程经过了整整三年,依然没有结束。现在第四版就要面世了,这无疑令我们欣喜。尽管随着岁月的流失,随着我们越来越滑向青春的边缘,随着编委中越来越多的人被推入社会,我不知道这套丛书还能走多远。也许,我这种杞人忧天式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我们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天空中没有留下飞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就足够了。

  参加工作已经整整三年了,这三年如白驹过隙,曾经的人和事想来却恍若隔世。工作并不必然意味着什么,告别青春却真的是一件痛苦的事。为此,我时常回忆,回忆激情,回忆爱情,扪心自问,青春是否依然?

  编完了第四版的稿件后,我再次感动。对于连续四次均参与编辑的我而言,该丛书的每一次编辑,都像是一场痛苦而幸福的分娩。这里的故事,这里的作者,这里的情感,这里的理想,都是最好的感动因子。我想,《中国名校硕士谈考研》不是考研者的宝典,因为根本不可能有宝典。当文字成为考研的技巧、经验、岁月心情的载体后,其实作者和编者的使命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读者如何去阅读,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感悟。在这里我和读者一样汲取所需。每一次我都在诧异,青春竟会与考研粘合得如此紧密。让我逐渐明白的是,当一个人走上考研路时,青春就不再是一个生理年龄的概念了。为了留住青春需要考研,为了考研需要青春驻足。

  ——王朝辉 2003年6月某夜于北京东交民巷

  (《中国名校硕士谈考研》编委,自2000年起参与编辑工作。同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现供职于最高人民法院)

  初识《中国名校硕士谈考研》,我是读者。曾以为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已经工作的我想要考研,却发现书中与我有同样境遇而考研成功的大有人在。鲜活的故事激动着考研的心情。

  再见《中国名校硕士谈考研》,我是编者。刚刚经历过的考研风雨洗去了年少轻狂。如果说初为编者更多感受到的是胜利喜悦的分享,那么再作编辑则让沉寂已久的心灵震荡。在感性的或理性的文字中所折射出的顽强拼搏和百折不挠是照彻丛书的精神光芒,也最为编者所赞赏。

  编罢掩卷,感悟到大凡考研成功的人莫不是守得住寂寞、有坚韧不拔之志者。

  考研如斯,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郭燕峰

  (《中国名校硕士谈考研》编委,自2002年起参与编辑工作。曾任某杂志记者、编辑。现为中国政法大学2002级硕士研究生)

  编到最后一篇高昌禄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到他的最后一段话: “那些紧张的人群,那些或失落或狂喜的脸,觉得很有意思;有人拼命想出去,有人连夜返故乡,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尊严中抗争,在现实中妥协,到头来那些看似不甘的似水流年,却只为清茶一片。

  人,有时其实应该简单才好。”竟刹那间有想给作者打电话的冲动.仿佛编了那十几万字稿,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小段云淡风轻的文字.

  有人说“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然而,我是幸运的。一个曾写过(也许忘了)的人,一个在读着(但还记得)的人,一段倾诉与倾听的相遇,一种烟花般下坠在黑暗上空的默默感动。——在这样一个喧嚣时代的夜晚。够了。真的够了。虽然,谁也不认识谁。有什么关系呢?在这个几百万人的拥挤大城市里,我们本是都是无面目的孩子。孤单而疏离。

  我想我可以微笑入梦了。这时,桑磊打来电话,要我写一篇编后记。编后记?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从《中国名校硕士谈考研》的读者,到它的作者,再到它的编者,一路走下来,生命中很多未知的宿缘,便不经意地尘埃落定了。更重要的是,我因此书而结识了桑磊和几位编委,让我看到在民间,在行走的边缘,在我真真实实的身边,有一种理想一直生长着,也许弱小,但毕竟在一点一滴,破土而出——也许跟本书无关。

  考研,只是让我们在这个“充满无数可能性”的时代多了一条关于幸福生活的欲望想像罢了,并不代表幸福本身。我相信本书中所有以为考研就是自己非如此不可幸福之路,然后激情洋溢豪情万丈地考研的作者,在读研后都会发现这一讽刺——是自己当初把考研过于美化和神化了。其实,真考上了,也不就那么回事么!

  是的,两年前我考上研时,也曾在日记里不住地反思和自嘲道:“有时候,会觉得生命是由无数的,也许与幸福有关的欲望想像所纠结出的个体心性感觉的碎片。很审美,也很伤悲。正如叔本华所断定的,我们的一生像钟摆,晃荡于不得痛苦和得之无聊之间。热闹眩晕的21世纪给我们关于幸福生活的欲望想像提供了太多可能性及实现的途径。可真实现某一种,我们又觉得不过如此而已,还好,还有下一种,但还是不过如此而已,再换下一种,再一次不过如此而已……每一种新的可能性,都是一种依旧的不幸。我有时想,如果所有的可能性最后都只是不过如此,有没有什么是非如此不可的?!”

  亲爱的朋友们,问问自己,什么是你这一生非如此不可的幸福?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深情而恬静的?有家园感的?当然,还是继续在风雨路中边走边问吧!有一天,那些看似不甘的似水流年渐渐消隐,也许反而在消隐中,竟然浮现出了那彻底能安息你的脚的殿。使你福杯满溢。

  其实,我自己也是在这些年的铅华褪尽,尘埃散尽后,才找到我自己的清茶一片——非如此不可的灵魂幸福:在信仰中,心如止水的爱着,笑着,活着。所以,我也祝愿你们每一个人,不考的,正要考的,考上的,工作了的,来了又走了的人,尤其还有高昌禄朋友,不仅因为考上研(或考上什么别的)有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尘世获得幸福,而且真的是,更能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因为,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啊。

  ——喻书琴

  (《中国名校硕士谈考研》编委,自2002年起参与编辑工作。首都师范大学2001级硕士研究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