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政治理论考试课堂参考书 > 正文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04/11/02 15:26  新浪教育

  【大纲解读】

  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哲学
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2、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4、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

  【本章在应试中的常考题型】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原理在认识过程中的运用。从历年考题看,本章节中出了大量试题,特别是辨析题、分析题每年都有上述题型出现,是考试的重点之一。考生应多下功夫。

  【本章复习注意事项】

  1、注意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人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注意划清理论界限。首先划清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唯心论、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界限。其次还要划清一些具体的理论极限。

  3、把握重点原理的论点、论据和实践意义。

  【名词解释】

  1、认识——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主体是从事改造现实世界的人。客体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即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3、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4、理性认识——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5、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6、客观真理——即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二重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

  7、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意识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质性能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8、相对真理——指真理的相对性,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总是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不可能穷尽一切。

  9、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考点解析】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认识发生”是指人的认识能力从无到有产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在认识的发生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分化的起因,是认识产生的客观基础。第二,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思维模式和认识能力。第三,实践从最基本的劳动开始就具有社会性。在劳动过程中,人们的交往不断扩大,语言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扩大了人的视野,使认识超出了个人体验的狭隘范围,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婴儿个体认识的形成过程也充分证明实践在认识发生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人类在生产劳动中把自己与实践的对象区别开来,使主体和客体分化,认识才得以发生;同时,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和客体才能发生关系,主体才能正确认识客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阐述了主体与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确立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划清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而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感觉和思想到物”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过程就是主体接受客体的信息,并对其筛选和加工的过程,也就是反映的过程,这就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划清了界限。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由于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也就坚持了可知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实践的观点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仅坚持了唯物论,而且坚持了辩证法。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科学的实践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所以是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所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3、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决定了人的认识并非是直观的、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第一,人的认识并不是仅仅依靠人的感观认识事物的现象,而是需要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一过程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要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与主体自身的目的需求结合起来,在观念中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理想客体,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蓝图”,这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活动。所以,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第三,在认识过程中,反映和创造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创造以反映为客观基础,反映中包含了创造性,两者不可分割。

  4、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人的认识过程是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为基础。

  (1)信息:就是事物在与他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所传递的关于自身形态、属性、结构等的表征。人在反映的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获取客体的信息,而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对于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所以,人的认识是反映、选择、重构的统一。

  (2)反映:是指认识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3)选择: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信息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选择地接受,有区别地对待,有取舍地加工。认识过程中的选择性取决于主体的目的和认识结构。

  (4)重构:一是指人的认识结构本身的建立或重构的过程,二是指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运用认识工具和自身的认识结构,对客体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将其构造为一个观念整体,以观念的形式再现客体本质的过程。

  (5)几者的关系:在认识过程中,反映、选择、构建和创造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的。反映体现了客体在认识过程中对主体的制约性,是认识活动的客观基础;选择体现了主体的目的性,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条件;重构是客体再现的机制,体现了认识活动的直接任务;创造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体现了认识活动的最后归宿。认识过程是反映、选择、重构和创造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内容和途径,实践是认识对象的实际确定者。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才能获取客观事物的信息,从而在思维中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其次,认识产生于主体与客体之间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作用,离开实践,主、客体之间不能构成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再次,人的认识能力、认识结构的l形成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既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主观世界。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决定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的发展不断提高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实践的发展还为人们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检验其是否正确,

  除了实践没有别的东西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一方面,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让客观世界为人类服务,离开这一目的,就无法回答人们为什么要认识世界;另一方面,人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一切科学理论和认识是为了服务于实践,如果离开为实践服务这个根本目的,认识就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2) 由于认识的产生、发展、目的以及检验的手段都依赖于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并不意味着否认理论或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但认识一旦产生以后,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实践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于实践具有破坏的作用。正确的认识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能够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从而提高主体行动的自觉性;

  第二,它对实践和事物的未来发展具有预见作用,并指导实践去探索未知的新领域;

  第三,正确的理论对于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实践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第四,正确的认识可以使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

  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是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内在根据。

  6、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表述为知和行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在知和行的关系问题上,上自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荀子,中至宋明时期的朱熹、王守仁,下至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王夫之、孙中山,许多思想家对知行问题都进行了不懈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从总体来看,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大都肯定行先于知,主张由行而知,这在一定意义上把实践看成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孔子把道德实践放在对知识的掌握之前,荀子的认识论把“行”作为出发点,并以“行”作为最后归宿,等等。有些哲学家还提出“知行始终不相离”的观点,并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知和行的关系为我们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创造了条件。但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和“行”的范畴,并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范畴,他们所说的“知”,大多是指封建伦理之知;他们所讲的“行”,也大多是指个人的道德行为。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我们既要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又要批判地继承其中的合理因素,以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7、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

  (1)二者的含义与特点。

  感性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具体性和表面性。

  理性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是人们运用思维能力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具有质的区别,但是,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第二,感性认识仅仅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所以,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成分,理性认识中也包含感性因素。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就要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第四,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经验论和唯理论都具有片面性。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要克服经验主义礼教条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8、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完成这次飞跃,必须具备

  一定的条件。

  (1)必须掌握丰富而又真实的材料。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在感性材料的背后,如果感性材料残缺不全,或者缺乏真实性,就不能通过它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必须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运用主体的认知结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

  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选择和加工,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

  9、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是一次意义更加重大的飞跃,这是因为: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通过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3)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相互区别的,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要正确实现第二次飞跃,除了理性认识尽可能正确外,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要把理性认识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在将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还要作适当的实验、试点,避免大规模实践的失败。

  第三,除了理论要尽可能正确外,还要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0、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有理性的社会存在,所以,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主体的认识结构,它是由主体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凝结成的统一体。主体的认识结构制约着认识的全过程,对于认识和实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

  (1)主体根据认识的结构选择认识的客体,确立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目标。主体对于目标的选择是由主体的思维方式、知识素养等决定的。

  (2)主体根据认识结构选择实践的手段和途径。客体目标确立后,凭借什么形式去实现价值目标,这主要也是由主体特有的思维定势和科学知识所决定的。

  (3)主体根据自己的认识结构去整理、解释客体。在看到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的影响。非理性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信仰以及灵感、想象、直觉等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认识起着驱动的作用,如求知欲望、积极的情绪等等,可以激发人的认识的潜能。第二,起着调节的作用,使认识的主体按照比较固定的思路反映客观对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一般情况下,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互相渗透,理性因素中包含着某些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中也包含着某些理性的因素。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否认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是错误的,片面扩大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同样也是错误的。

  1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实践-认识-实践”的两次飞跃,对于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来说获得了事物本质的认识,认识过程相对完成了。但是,事物的本质有初级本质、二级本质乃至更深刻的本质;同时,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和客观各种条件的限制,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决定了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仅仅有一次循环是不够的,认识的发展要求实践和认识不断循环,这就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和复杂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单纯的循环,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发展,它的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达到了更高、更深的程度,使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通过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循环,人们的认识不断接近绝对真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是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12、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要求我们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变化,人民群众的实践在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善于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对于新的实践在理论上作出新概括。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只有通过理论创新才能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3) 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破除各种旧观念,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3、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作为一种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但是具有客观的性质。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前提。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除了社会实践,没有其他东西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以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能够正确反映客体为前提的。承认人们的认识内容来自客观世界,也就是承认了客观真理;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也就坚持了真理的元阶级性和真理的一元性。

  (3)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主张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其基本观点是“有用就是真理”。它强调真理的有用性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应该看到,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有用性必须以客观性为前提。一旦离开客观性而仅仅用有用性来判断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就会把谬误说成是真理。

  14、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人们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

  (1)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广度上来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在广度上都是有限的。承认世界上还有未被认识的东西,承认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扩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第二,从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的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承认真理的近似性,承认真理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可分割,它们并非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和方面。任何一个客观真理在一定范围内,-其正确性是不可被推翻的,但同时这种正确性在其广度和深度上又是有限的,因而,任何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总是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三,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因此,人的认识只能不断地接近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永远不会穷尽它。

  (4)坚持真理是绝对与相对辩证统一的原理,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任何真理一样,又具有相对性,所以,在新的时代又需要不断发展。由于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所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5、真理是具体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不存在抽象的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是指真理永远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这是因为:

  (1)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首先表现在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自身适用的条件。这是因为无论是认识的主体还是认识的客体以及连接主体与客体的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都受一定的条件制约,人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任意夸大,便会失去它的真理性。

  (2)真理是不断发展的。真理的具体性,还在于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这就是说,真理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认识,把真理性的认识抽象化,就会阻碍认识的发展。把真理看作是主体向客体、主观向客观无止境的接近,看作历史发展的过程,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与形而上学真理观的根本区别。

  (3)根据真理都是具体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的条件性、全面性、过程性,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忽视真理的具体性,离开真理具体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把真理抽象化、凝固化、绝对化,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不从具体实践出发,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1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所谓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无非就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凡是符合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的认识,就是真理,反之则是谬误。这种情况就决定了判定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在纯粹主观的范围内解决,也不能在纯粹客观的范围内解决。这是因为,真理既然是一种认识,那么认识本身自然不能成为检验自己是否正确的标准;而客观对象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的标准。所以,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在纯粹主观和纯粹客观以外的对象。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活动,它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普遍性正好对应于理论的普遍性,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决定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实践既然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因而它既不是纯粹的主观,也不是纯粹的客观,而是使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由此决定了实践具有检验真理标准的资格。一方面,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本身具有现实性;另一方面,实践又能够使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即实践的结果。这样就可以使实践的结果与主观认识直接进行比较,从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来看,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离开这个标准,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从实践上来看,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1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绝对性或确定性。这是因为: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唯一的,除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客观标准,这是确定的,绝对的,无条件的。

  第二,实践最终能够对一切认识的真理性作出判定,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够证实或驳倒,这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2)但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又具有相对性或不确定性。这是因为:

  第一,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某一历史阶段的实践活动,不能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这一历史阶段产生的所有知识,这是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

  第二,实践是发展的,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也是一个过程。一个认识的真理性即使已经被实践所证实,仍需要接受今后实践的进一步验证,这也是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

  (3)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到,社会实践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总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它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相对性。

  18、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人们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为了追求真理,而且要通过掌握真理去创造价值,从而满足人本身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事物(物质的或精神的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

  性。价值表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真理既有客观性,又有价值性,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所以,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两者是相区别的:真理原则体现客观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人类活动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而价值原则主要体现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由于真理是一元的,所以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的统一性原则,而价值是多元的,所以,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原则。第二,两者是统一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互为前提;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互相补充、互相依赖、互相贯通,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只有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人类才能合理、有效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

  19、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所谓思想路线,是指某一个阶级或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思想路线的实质就在于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2)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是核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也是反对主观主义思想路线的有效方法。由于实事求是是核心,因而,党的思想路线被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而,党的思想路线又被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基础。实践证明,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要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首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关系到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4)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破除迷信,勇于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0、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

  辩证思维的方法一方面来源于客观世界的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的基础,另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这些方法在客观世界中找不到对应的实体,因而具有主观性。由于辩证思维的方法内容是客观点,形式是主观的,所以成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人们通过这些方法把握客观世界。辩证思维方法在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择功能、操作功能和解释功能。选择功能是指辩证思维方法有助于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特别是在理性认识阶段,主体需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选择和加工,这个过程迫切需要主体具有辩证思维;操作功能是指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思维规则进行组合加工,它是认识得以有序进行的保证;解释功能是指赋予认识对象以一定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的功能。由于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是理论思维的重要工具。

  21、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是人们认识过程中两种最基本的方法。由个别、特殊的事物概括出一般的认识的方法称之为归纳,通过一般认识和原理推出个别和特殊结论的方法称之为演绎。归纳和演绎具有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2)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比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更加深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质上是分析与综合的有机结合。分析的方法就是在思维活动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或因素进而加以认识的方法。分析的结果只能反映认识对象的某一个侧面,如果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

  分析和综合的结合是辩证思维过程的具体体现。只有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科学方法,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分析的综合,会陷人主观主义;没有综合的分析,会陷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3)抽象与具体

  抽象既是思维成果又是思维方法。作为思维成果,抽象是指思维经过分析抽取出来的规定,它是客观对象某种属性、因素在思维中的反映;作为思维方法,抽象是指人们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个属性抽取出来加以研究,进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抽象和具体相互联结,相互转化。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出发,经过抽象,达到理性具体。所以,抽象是对象最一般的本质的规定,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它是人的认识由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抽象-具体”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过程。 ’

  抽象和具体的方法是思维把握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是主体认识客体并获得真理的重要方法,也是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

  (4)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因此,具体的东西也都是历史的东西。辩证思维中的历史的方法,就是按照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的具体阶段、具体形态来认识和研究它们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抽象概括,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形式再现历史,以事物发展的客观过程为依据,撇开事物的某些偶然因素和细节,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

  (1)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范畴与科学范畴、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本身就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等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深化和丰富了辩证思维;另一方面,辩证思维对于现代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哲学通过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等渗透到科学思维之中。任何人的思维不受这种方法制约,就会受哪种方法制约。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证明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对于科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自觉地掌握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维的开放性。人们要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不断拓展思维的空间,转换思维的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对象。尤其是在“多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认识和处理问题,需要改变封闭性的思维模式,确立全方位的开放意识。

  第二,思维的综合性。当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征。新技术和新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这种高度的综合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经济一体化等趋势,这就要求人们自觉地以全局的观点认识问题,以合作、协作、互补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第三,思维的前瞻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专家点评】

  1、实践具有客观性,但不能把实践看作是纯粹的物质活动。

  2、实践虽然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但又不是纯精神的活动,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从而具有客观现实性。

  3、唯心主义并不都是不可知论,大多数的唯心主义者也都是可知论。

  4、承认认识始于经验就是唯心主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认识开始于经验(感性认识),这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5、真象和假象是从不同角度对本质的反映。这是考生极容易错的考点。真象和假象都是对本质的表现,不能说成是反映。

  6、有人认为真象是本质的正确反映,假象是对本质的错误反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真象和假象都是对本质的表现。无所谓正确和错误之分。不是对本质的反映。

  7、认识的主体不等同于主观,认识的客体不等于客观。

  8、真理不等于规律。它仅仅是对规律的正确反映。规律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具有客观性。真理和规律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在认识论范围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主体能够认识客体 D、认识的内在矛盾性

  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客体是指( )。

  A、客观对象 B、自然界的存在物

  C、观念本身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4、客观真理论与唯物主义反映论是( )。

  A、理论前提不同的问题 B、同一意义的问题

  C、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5、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指(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二、不定项选择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 )。

  A、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B、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这是因为( )。

  A、事物的因果联系性 B、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C、事物矛盾暴露的过程性 D、人类认识活动的条件性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

  A、形成完整的表象和清晰的概念 B、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C、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4、真理超越一定的条件就会转化为谬误,这意味着( )。

  A、任何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5、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

  A、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C、达到理性认识 D、取得真理性的认识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没有感觉就不能认识客观事物,但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2、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

  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四、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以下是马克思和列宁关于真理检验标准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

  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列宁:“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品格。”

  分析马克思和列宁的上述论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以下论述反映了实用主义哲学家对真理的看法:

  詹姆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

  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里有一个观念实现了,而且能被证实了。”

  胡适:“真理原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他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他们‘真理’的美名的。我们所谓真理,原不过是人的一种工具,真理和人手里这张纸,这条粉笔,这块黑板,这把茶壶是一样的东西:都是我们的工具。”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对上述论述进行分析,指出其错误所在。

  3、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万张精彩家装美图欣赏
购房装修答疑集锦

 
 ⊙ 分类信息 投资赚钱的秘密武器!搜索引擎销售冠军赛 权威医院治愈高血压!
·高血压人要“解放”! ·治疗皮肤癣的最新成果 ·治愈股骨头坏死新突破 ·如果你有胃肠道疾病?
·今年哪些项目最赚钱? ·几千元创业的好项目 ·好生意,一月收回投资! ·搜索引擎,销售冠军赛
·8800元投资!88万年利 ·小项目玩赚大市场 ·幼教新模式火爆全球 ·权威治皮肤顽疾白斑症
·让人人都有性感的家 ·投资几千元快活做老板 ·治疗肾病尿毒症新突破 ·当糖尿病患者“绝望时”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