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恩波考研课堂 > 正文

资本的运行

http://www.sina.com.cn 2004/11/07 23:38  恩波教育

  

  (本章考察的是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及垄断阶段资本运行的变化和特点)

  考试大纲:

  1.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2.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要点讲解:

  一、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1、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分析资本运动,都是为了价值增殖。它们的区别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资本循环注重运动形式和条件,重点分析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上资本形态的变化;资本周转注重分析资本运动经历的时间和速度,揭示资本运动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产业资本在时间上的继起和空间上的并存的两条件下循环。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进行的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一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加速资本周转的作用是节省预付资本,提高年剩余价值和年剩余价值率,提高利润率,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加快固定资本的折旧,即增加有形损耗。

  资本的循环周期、再生产对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指导意义:

  从微观上讲,企业要顺利发展,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要保证资本循环顺利完成的条件。

  其次要减少资本的周转时间,加速固定资本的折旧;从宏观上讲,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保证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比例关系。

  2、 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就是资本相继地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行动。

  产业资本(产业资本是指投在工业、农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依次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最后回复到其出发点形式的全过程,就是资本的循环。

  从资本循环过程本身来看,购买和销售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其中,生产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要以流通为前提和补充,只有这样,资本循环才能顺利进行。

  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中,存在着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这三种循环形式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货币资本循环用公式可表示为: G—W…P…W′—G′(简称为G…G′)

  生产资本循环用公式可表示为: P…W′—G′—W…P(简称为P…P)

  商品资本循环用公式可表示为: W′—G′—W…P…W′(简写W′…W′)

  (1)购买阶段。即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生产做准备的阶段。

  从表面上看,这里的购买行为与一般商品的购买活动没有什么区别,但它购买的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它们必须在性质上相适应,在数量上保持适当比例,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它就成为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与此相适应,这里的货币也不是一般的货币,而是产业资本的一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 购买阶段的作用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2)生产阶段。即资本家使所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生产出新的产品和剩余价值的过程。

  这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具有特殊性,生产过程具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它不仅要生产出新的产品,更主要的是要创造出剩余价值,因而这一阶段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 而且是最为关键的阶段。 这里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为了产业资本的又一种职能形式,即生产资本。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发挥作用,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产品。生产阶段的作用是生产剩余价值。

  (3)销售阶段。即资本家从生产领域转到流通领域,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销售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

  用公式表示为W'—G'。这一过程又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这是因为,这里出售的商品已不是一般的商品,而包含着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生产阶段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了销售阶段必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与此相联系,这里的商品是产业资本的另一职能形式—商品职能。商品能否出售或商品资本的职能能否实现,是产业资本循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销售阶段的作用是实现剩余价值。

   因此,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并实现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产业资本循环。

  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不断增值。如果停止了运动,资本的生命也就终止了。因此,资本只能理解为一种不断的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3、 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资本循环中的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并不是三种独立的不同类型的资本,而是产业资本在运动中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资本的循环要保持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⑴、空间上的并存性,即全部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同时存在于三种职能形式上,至于三部分比例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技术水平和购销状况。

  ⑵、时间上的继起性,是指三种职能必须相继进行转化。

  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互为前提、互为条件。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由空间上的并存性决定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同时,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时间上继起性的结果。如果相继运行出现障碍(如罢工等),空间上的并存也就不可能。产业资本只有并列处在三种职能形式上,又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中,才能保持循环过程的连续性。(易考选择题)

  4、 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把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来看待时,就叫做资本周转。

  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它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速度问题。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指标来衡量和反映。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加快预付资本的的周转速度,其中预付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正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

  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 ,m'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

  (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可由下面的公式表示:M=m'·v·n 。可见,M与n成正比例关系。

  (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

  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则其计算公式为:M'=M/v=m'·n。(n代表一年内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可见,年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区别是:

  代表的经济关系不同。分别为资本剥削率。预付可变资本增值程度和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以及社会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联系:剩余价值率转变为利润率。年剩余价值率一般情况下大于剩余价值率(年周转次数一般大于1)。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m¹=m/v 资本剥削率

  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M¹=M/v=m¹n 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其值一般大于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 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P¹=m/c+v 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平均利润率 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Σm/Σ(c+v) 社会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5、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它们的价值转移和周转方式的不同,可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劳动资料形式(如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周转方式是根据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产品出售而逐步收回的。它的物质要素在生产中始终保持原有形态,一般待全部失效后才需要实物更新。

  这里所谓的“固定”,不是指这部分资本的实物形式在地理位置上不能移动,而是指这部分资本的实物形式在生产过程中能较长时期的发挥作用,没有转移的价值仍然存在于它的实物形式上。例如奶牛场的奶牛,虽然可以走来走去,但它们属于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和劳动对象(如原材料、燃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周转方式是一次投入生产并经过一个生产过程全部收回。劳动对象的价值(原材料、燃料等)是在生产中一次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出售一次收回。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流动资本,其价值并不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的新价值来补偿的。流动资本不同于流通资本,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是对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的一种划分,而产业资本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都是处于流通领域中的资本形式,被称之为流通资本。流通资本无所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所以同生产资本相对而言的是流通资本,同固定资本相对而言的是流动资本。

  一般来说,固定资本的周转时间长,周转速度慢,而流动资本的周转时间短,周转速度快,所以,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周转的速度就快。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承认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区别,不承认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区别,其目的是为了掩盖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抹杀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

  (1)、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是一部分一部分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流动资本的价值则是全部一次地加入到新产品中。

  (2)、周转时间不同。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时间长,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时间短。一般来说,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可以周转多次。

  (3)、价值收回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分次分批逐渐收回,流动资本是一次全部收回。

  (4)、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固定资本可以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在使用期内不需要实物更新,而流动资本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需要不断地进行实物更新。

  6、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固定资本按照其磨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也叫物质磨损,发生物质磨损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磨损,如机器生锈、砖石风化等。二是生产中因使用而造成的磨损,如机器由于运转而造成的磨损等。

  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叫精神磨损。造成这种磨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的机器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有设备价值降低。二是技术进步出现了效率更高的新机器,使原有的固定资本贬值。

  现代社会,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精神磨损)因为科技进步、竞争加剧而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所造成的固定资本价值的损失,并不能完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为了减少无形损耗,资本家总是加速折旧,加快周转。

  为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企业要提取折旧金,以方便日后的固定资本更新。一般来说,

  以平均年限法计算的折旧金的计算公式为: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使用年限。折旧金的性质属于简单再生产的范畴。每年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价值的比率叫做折旧率。公式为折旧费/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本的物质更替,有的是等固定资本报废后一次性更替,有的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更替,即用折旧费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因大修理而发生的支出,增加了固定资本的原始价值,因而具有固定资本局部更新的性质。至于固定资本的日常维护和小的修理,则不列入折旧费。而属于流动资本的范畴。

  7、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预付资本价值从一定形式出发,经过循环运动带着剩余价值全部回到它原来出发点的形式,中间所经历的时间,即预付资本价值周转一次的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

  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转循环的次数。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用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和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来表示。资本周转速度(快慢)与资本周转时间(长短)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多少)成正比。

  资本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为:n(周转次数)==U(年)/u(周转时间)

  8、 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制约资本周转运动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如果占的比重大,则周转速度就慢,如果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9、 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1)、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流动资本,节约预付资本意味着预付较小量的资本就可以经营同样规模的再生产,或者预付同量资本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从而提高资本的增殖能力。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构成,

  (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投资效益。这是因为加快资本周转,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精神)损耗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快固定资本的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同样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3)、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是资本家在一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资本周转速度快,意味着可变资本的速度也快,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进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并不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10、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独立经营,发挥着资本职能的资本叫作单个资本或个别资本。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单个资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构成社会资本或社会总资本。

  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区别在于: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而且包含剩余价值的流通;个别资本只是考察资本的流通,但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资本流通,也包括一般商品流通;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消费,而个别资本的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不包括个人消费。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也就是全社会商品资本的总和。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两种形式,其中,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其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替换)问题。简单说,价值补偿就是卖掉商品,赚取剩余价值,实物补偿就是买进物质资料和生产力,以备再生产。

  有价值补偿不一定有实物补偿,买和卖是两回事情。其中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前提,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关键。(易考选择题)

  11、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按照最终用途分成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v+m组成,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按照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用于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即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划分的。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三部分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

  12、简单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 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些重要特点。

  (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因为资本家现在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过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资本家的全部原有资本,不管它最初是怎样来的。经过一定时期以后,统统都会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而全部被消费掉,因而他手中仍然掌握的资本,显然是在这个时期内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都是靠剥削工人的劳动得到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工人进行个人消费,不过是为了恢复被消耗掉的劳动力,也就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以便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下去。

  这些特点表明,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出商品和剩余价值,还要再生产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即把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存在的条件也重新生产出来。所以,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3、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社会总资本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它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到实现。扩大再生产按照其实现方式可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的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追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依靠技术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劳动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一般以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则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所占的比重会不断提高。现实生活中,这两种生产往往是以一种方式为主结合在一起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既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关系再生产的过程。所谓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资料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社会关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得以维修、更新和发展。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

  14、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应具备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II (c)。

  这个条件反映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由这个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

  其一为:I(c+v+m)=I(c)+II(c)。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供给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二为:II(c+v+m)=I(v+m)+II(v+m)。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和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上三个条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这些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实现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的精神实质是做到“两个维持”,即维持原有的生产资料水平和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15、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

  I(c+v+m)>I(c )+II(c )或I(v+m)>II(c )。

  第二、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定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两个多余”)。如用m/x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那么m—m/x就表示剩余价值中供积累用的部分。用公式表示为:

  II(c+v+m)>I(v+m/x)+II(v+m/x)。或表示为:

  II(c+m-m/x)>I(v+m/x)。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同样必须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平衡关系,这种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同样适用。基本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Ⅰ(第一部类)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 (生产资料)

  Ⅱ(第二部类)1500C + 750V +750m = 3000(消费资料)

  假设第一部类的资本家拿出500 m用于扩大再生产,则:

  Ⅰ(4000C + 400△C)+ (1000V + 100△V ) + 500m/x =6000

  Ⅱ (1500C + 100△C)+ (750V + 50△V)+ 600m/x =3000

  Ⅰ(4000C +400△C)+ = 6000

  Ⅱ + (750V + 50△V) + 600m/x =3000

  当开始进行第一次扩大再生产时,因为剩余价值率为100%,故上述公式演变为:

  Ⅰ 4400C+1100V+1100m==6600

  Ⅱ 1600C+800V+800m==3200

  经过第一轮扩大再生产,全社会的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总值由原来的9000增长为9800。成功地实现了扩大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协调发展)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I(v+△v+m/x)==II(c+△c)

  由这个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两个基本公式:

  (1)、I(c+v+m)==I(c+△c)+II(c+△c)

  (2)、II(c+v+m)== I(v+△v+m/x)+II(v+△v+m/x)(易考选择题)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意义:

  在社会扩大再生产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往往是不同的,不同的增长速度体现了产业增长的不平衡趋势。这一趋势的作用是以竞争、需求以及科学技术的存在为条件的。虽然一定时期内,各产业发展速度的不同是一种客观现象,但社会再生产是一个系统,任何产业的增长都必须与其他产业保持合理的比例。只有这样,社会经济才会健康、稳定、高效、协调发展。社会总资本运动包含着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资金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也必须增强资金运动观念,合理分配资金,做到空间上的并存和时间的继起,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增强市场观念,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及产品结构调整,加快资金周转,以增强企业经济效益。

  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而资本主义以前的经济危机是生产严重不足的危机,不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由天灾人祸造成的危机,不是由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不具有周期性。以下是一段描述西方经济危机本质特征的对话:

  “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问妈妈说:‘现在天气这样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妈妈答:‘因为没有煤,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体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殖而不是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因而常常突破资本家和工人自身消费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反复出现。从周期性来看,经济危机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最基本的阶段,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结束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危机发生时,经济一片混乱。持续一段时间后,由于生产缩减,关闭企业,销毁存货和低价把一部分商品卖出去,市场上积压的商品开始减少,供应和需求的矛盾有所缓和,于是危机阶段就过渡到萧条阶段。

  萧条阶段的特征是,生产不再下降,物价不再下跌,市场萎缩,商品大量销售仍然有困难。这时一些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力图制造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低价产品,这样,整个社会生产就逐渐提高,社会经济逐渐活跃,萧条阶段开始转入复苏阶段。

  复苏阶段的特征是,投资增加,生产进一步恢复,物价回升,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当社会生产达到危机前的最高点时,就由复苏阶段过渡到高涨阶段。

  高涨阶段的特征是,投资大量增加,市场迅速扩大,就业人数增加,经济十分活跃,一派繁荣景象,但好景不长,这种繁荣只是新一轮危机的预兆。盲目扩张的生产力,很快就同有限的消费需求相脱节,当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尖锐时,就会爆发新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以周期性的方式进行,原因在于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大规模的固定资本的更新。

  二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危机措施和政策的实施,经济危机和战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比,有了一些新特点:

  (1)、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

  (2)、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动荡不如战前严重。

  (3)、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形式不同,造成各国经济危机的具体进程不同,再生产周期时间长短也不一致。

  (4)、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相结合,出现了所谓的“滞胀”。

  1997年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说,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危机。根本原因在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相对需求的大量过剩,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条件下,必然会在缺乏竞争优势的新兴工业国中爆发出来。经济危机的爆发暂时缓解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立,通过破坏生产力这种强制性方式实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短暂平衡,是资本主义生产继续进行。但经济危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得到发展。

  二、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1、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一种典型的、最高层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建立:一是国家直接投资开办企业;二是对私人资本企业实行“国有化”。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重要体现,同时又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如铁路、供电、供水等行业。这类行业的特点是常常无营利或亏损。

  (2)、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如军工厂。

  (3)、高科技、高风险性质的国有企业。如核能工业、航天工业。

  (4)、一般工业中的国有企业。以追求最大利润为其经营目标。

  这些国有企业从表面上看是“国有”即“公有”的,但实质上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的。它不是为哪一个资本家服务,是为垄断资本家总体服务。“只要政权在有产阶级手中,那么任何国有化都不是消灭剥削,而只是改变其形式。(恩格斯)

  2、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

  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一般表现为:

  (1)、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权出售给私人;(2)、国家和私人共同开办合营企业;(3)、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而成;(4)、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5)、国有企业转由私人租赁或承包经营。

  作为国家和企业合营的企业,对国家来说有利于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促进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目标的实现。对私人资本来说,可以在商品订购、信贷等多方面获得优惠,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还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获得有国家保证的高额利润。即垄断利润。因而这种企业仍然是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目的是加强垄断资本的统治。

  3、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的客观必然性:

  (1)、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

  (2)、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本身容易造成的“市场失灵”现象如不正当竞争、收入差距过大等,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来校正。必须把市场调节的“看不见的手”和国家调控的“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体来说,市场缺陷即市场失灵的问题在于:

  (1)、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会引起经济波动。

  (2)、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例如,国防、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

  (3)、市场经济在分配上具有分化性,容易造成贫富分化。

  (4)、趋利的市场行为可能会导致对社会和公众的损害。例如,假冒伪劣产品、权钱交易等现象,要避免这些情况出现,就需要政府出面规范和引导。

  (5)、单纯的市场无法消除垄断性。垄断会排斥竞争,致使市场信号扭曲失真,降低经济效率,因此,必须实行宏观调控来防止垄断。

  宏观调控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是:

  (1)、政府的经济行为必须规范,政府不能干预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

  (2)、政府需要注意掌握市场运行的态势,以便更好地调控市场来达到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应该从具体国情出发,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易结合我国国情考分析题)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国有经济成分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是国家通过政策措施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其中,最主要的经济手段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他的调节手段包括计划调节手段、社会福利政策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国家运用与价值有关的经济杠杆(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调节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来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进行调控,使之增加或减少的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税收状况和财政支出状况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状况,因而,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在不同时期,政府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即“逆经济风向行事”。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扩张,降低失业率。相反在经济高涨时期,则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过热的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通过财政政策手段的调节,以争取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对利率的调节和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两个方面。

  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流通量的调节手段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在经济衰退时期,应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期,应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总需求。发达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三大手段”:

  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

  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中央银行规定的银行准备金对银行存款的比率。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例如,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 万元。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是再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对商业票据再贴现时规定的比率。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从而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提高贴现率则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

  (2)、计划手段。国家为减少市场自发性对经济的破坏作用,而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计划调节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的。并带有预测性、指导性。

  (3)、法律手段。法律手段包括经济立法、经济仲裁等。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反垄断法,以限制垄断对竞争的过分消除,从而造成对中小资本的过分损害,以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的利益。法律手段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平等性等特点。

  (4)、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垂直性和无偿性等特点。具体而言,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许可证管理、价格管理等手段。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抑制恶性通货膨胀或经济必须稳定的情况),资本主义国家也会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工人的工资和物价实行冻结或强迫工人必须复工等。

  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尽相同,各国采取的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点、手段、方式也会有差别,从而形成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模式。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的目的在客观上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要求,主观上则是为了维护垄断统治的需要。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缺陷,如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同时一些西方国家所采取的福利政策并没有改变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税收调节手段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分配不公的现状。

  三、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1、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传统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型分工,即工业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则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垂直型分工中流动的只是商品,无法实现各国经济的融合,经济一体化水平比较低,不可能形成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现今世界的分工是水平型分工,即有关国家在相近的生产技术水平上,对某些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或工艺过程进行专业化协作。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劳动、人才、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为前提。地球俨然是一个工厂,从而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比较成本优势,节约社会劳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

  但当代的国际分工从总体上看,是不合理的,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起支配作用的国际分工,这种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掠夺和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

  二战后,随着科技进步和新产业的发展,国际分工达到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特点:

  (1)、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发展为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即国际范围的零部件生产、中间产品生产和工艺的专业化;

  (2)、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水平型分工代替了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垂直型分工;

  (3)、国别分工格局相对削弱,以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知识密集等产业划分的分工格局日益突出。

  (4)、参与分工的国家主体由过去的殖民地宗主国和殖民地附属国,变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资本无限增值的本性是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动因。为了有利可图,资本必然要越出国界,在国际范围内流动。现代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资本的流动创造了便利条件。

  2、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有三种表现形态:商品输出和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国际化以及生产资本输出和产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的输出又可以称为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贷款和证券投资的形式投资于国外。生产资本的输出又称为直接投资,即在外国直接开办工厂、银行等。

  产业资本国际化成为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它的迅猛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它既推动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国际技术交流,但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对发展中国际产业结构的破坏和扭曲。

  跨国公司是适应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3、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合作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本质表现为按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它们之间是既联合由斗争的关系。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合作的一面。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规律、竞争的广泛存在,决定了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速度快慢、实力强弱等),而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引起政治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表现为渐进的形式。在垄断阶段,因为科技的巨大作用,表现为跳跃的形式。

  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更加密切。加上国家之间互相投资的增加,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性和利益上的共同性在增长,这些国家也因此积极寻求协调、妥协、缓解矛盾,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竞争与矛盾加剧的同时,妥协和合作的关系也在发展。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在现今的世界体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于各自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它们之间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现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遭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发达国家力图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所以,发展中国家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民族民主国家的独立,以军事占领为特征的殖民主义被“新殖民主义”所取代,新殖民主义的特征是:

  (1)、通过各种附加不合理条件的“援助”(实质是干涉他国经济主权与内政),从接受援助国获取各种特权;

  (2)、通过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占领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3)、低价购买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4)、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技术垄断,在转让技术时进行敲诈。

  (5)、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并借助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金融方面的依附关系。

  新殖民主义和旧殖民主义虽然采取了不同的是统治方式,但其本质都是以金融资本统治为基础的对发展中国家剥削、掠夺、控制和压迫的关系。

  本章常见错误点拨: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中,只有生产资本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考生不要认为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也可以划分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只有在生产资本中才发生价值的转移和创造问题,而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是处在流通领域的流通资本,它们只发生价值存在形式的变化,即从货币采购来商品和从商品销售变为货币,不涉及资本价值的转移,所以不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本章命题预测:

  考试的热点问题集中在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金融资本等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运行的一般原理对我国同样适用,容易替分析题的方式考核。宏观调节手段的多样化,在2004年特殊的经济发展情况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考生务必高度关注。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美国总统大选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拉登最新录像曝光
阿拉法特病情严重
央行9年来首次加息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中国足球改革风暴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 分类信息 投资赚钱的秘密武器!专治面瘫遗尿尿失禁 权威医院治愈高血压!
·高血压人要“解放”! ·治疗皮肤癣的最新成果 ·治愈股骨头坏死新突破 ·如果你有胃肠道疾病?
·你知道干啥最赚钱吗? ·开唐林香烧鸡烤鸭店 ·好生意,一月收回投资! ·疤痕疙瘩、痤疮一扫光
·8800元投资!88万年利 ·粥全粥道,赚钱之道! ·普通人,百万富翁的路! ·权威治皮肤顽疾白斑症
·让人人都有性感的家 ·投资几千元快活做老板 ·治疗肾病尿毒症新突破 ·当糖尿病患者“绝望时”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