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恩波考研课堂 > 正文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4 21:59  恩波教育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第一节 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 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指引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相结合的伟大任务,领导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建国初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建设没有经验,只得照抄苏联的经验,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即有其历史的必要性,并且收到了积极效果的一面。但这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苏联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经验,苏联成功的经验也不都适合中国的情况。革命道路不能照搬外国,建设道路同样不能照搬外国。

  (二)、苏联模式的弊端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揭示了苏联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等。到1955年底,毛泽东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进程中逐渐发现苏联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毛泽东指出,对待外国经验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三)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面对如何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的名义,先后发表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全盘否定斯大林,反对否定十月革命的基本原则,同时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

  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刘少奇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1956年2月-4月,中央政治局先后听取了国务院34个经济部门同志的汇报,这是建国以来一次大规模的调研,也是一次深入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在这个基础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1957年2月,毛泽东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再加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和其他中共领导集体成员的文章与讲话,这些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一)中共八大的召开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征程。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作出了正确判断;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和方针。

  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使中国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八大提出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提出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其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中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

  八大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扬群众路线的传统,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全党各级组织的集体领导,反对和防止个人崇拜,避免个人专断。

  中共八大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的分析是正确的,强调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最重要的贡献。

  (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又作了新的概括:“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一)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他指出:“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方针。

  (二)、《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第一、《论十大关系》的主题是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第二、揭露了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农业过轻,对农民剥夺太多;经济管理体制以中央部门管理为主,高度集中统一,统得过死。

  第三、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对此,毛泽东强调三点:一是在国内必须处理好党与非党的关系,以及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与非的关系等,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二是对外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艺术各方面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习。三是从经济工作的各方面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方针:在产业结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在地区经济结构上,要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在消费问题上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在管理体制上,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还有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尽量降低军政费用,多搞些经济建设。

  《论十大关系》是一篇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讲话。所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和原则,由于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长期内未能得到贯彻执行。

  第二节、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一、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解决矛盾的途径、方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着如何处理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各种矛盾,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也就是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根据这种形势变化,毛泽东在1957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依然是各种矛盾的普遍存在和矛盾自身的不断运动。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解决矛盾的途径、方法。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加以调整和完善,逐步得到解决,即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

  2、社会主义矛盾运动的特点:矛盾双方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具体说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外,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是即相适应又相矛盾。这些不相适应而相矛盾的方面,不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解决的途径、方法,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不断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终体现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方法等的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社会主义制度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以及解决矛盾的途径、方式等方面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改革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5、解决敌我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

  6、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解决的方针为: 在经济上,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方针;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剥削制度已基本消灭,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未完全结束,大量突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或者说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就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加了新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导党和国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纲领性文件,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一)、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是根本利益的对立与冲突。人民内部矛盾存在于劳动人民之间,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在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除了对抗性的一面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是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的。这是因为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仍然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被剥削和剥削的矛盾,这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但在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这两个阶级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

  (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因此,对敌我矛盾是用专政的、强制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人民内部矛盾则要采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

  (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还没有完全结束),我国社会大量表现出来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政策主要有:在经济上,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方针;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相的方针。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一、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地区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组织中央领导干部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期间发表重要谈话,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认为前一阶段时间比后一段要长,中国当时还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阶段。这是很可贵的思想火花,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一)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1、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非常重视革命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作用,明确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革命的目的,把革命最终归结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

  毛泽东对实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问题高度重视,在《论联合政府》中,他强调:“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把工业化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作为我们党奋斗的目标。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党又明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必要条件。

  (二)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从1954年起,党中央开始逐步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原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新中国的发展目标。周恩来在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公布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即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表述。

  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三)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的战略设想:“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就比较完整地概括了实现现代化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MP3 手机 相机
 
服饰 首饰 护肤

旅游 电脑 礼品

精品折扣一拍网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 分类信息 投资赚钱的秘密武器!专治面瘫遗尿尿失禁 权威医院治愈高血压!
·高血压人要“解放”! ·治愈股骨头坏死新突破 ·治疗皮肤癣的最新成果 ·700万乳腺病患者见证
·开麦当劳式的美式快餐店 ·开唐林香烧鸡烤鸭店 ·好生意,一月收回投资! ·疤痕疙瘩、痤疮一扫光
·8800元投资!88万年利 ·粥全粥道,赚钱之道! ·幼教新模式火爆全球 ·权威治皮肤顽疾白斑症
·让人人都有性感的家 ·投资几千元快活做老板 ·治疗肾病尿毒症新突破 ·专治脑中风偏瘫后遗症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