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恩波考研课堂 > 正文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经济学模拟习题(下)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4 22:26  恩波教育
  101、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主要有( ABCE )

  A、社会稳定功能 B、劳动力再生产功能

  C、经济调节功能 D、实现共同富裕功能 E、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

  解析:社会保障是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并没有实现共同富裕的功能,D选项
应排除在正确答案之外。

  102、下列属于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有( BD )

  A、机器设备因使用而造成的老化 B、因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的现有设备贬值

  C、厂房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D、发明更高效更便宜的新机器取代老设备

  E、因自然力作用造成的厂房设备老化

  解析:A、C、E属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有形磨损)。

  103、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ABE )

  A、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

  B、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因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

  期所起的作用不同

  C、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少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而超额

  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则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D、 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而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

  E、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为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

  解析:C选项是错误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才是少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D选项是错误的,正确答案应该是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104、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应( ABC )

  A、以道德为支撑 B、产权为基础

  C、法律为保障 D、自律为基础 E、强制为基础

  解析:识记性知识,需掌握。

  105、符合我国国情的就业发展战略包括( ABCDE )

  A、 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B、 大力提高经济竞争力,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

  C、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采取多种方式分流富余人员

  D、 加强人类资源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E、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扩大国际交换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解析:本题还可以作为分析题进行考核,也是今年的命题热点问题。

  106、一个国家的汇率制度和政策,制定的时候应根据( ABC )

  A、本国经济发展水平 B、本国经济运行情况

  C、本国国际收支状况 D、贸易伙伴国的态度

  E、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

  解析:汇率是国家主权范围内的经济问题。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进行调整。

  107、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它的建立有一个过程,以下论述正确的(ABDE )

  A、 1992年党的14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2000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2010年要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2010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E、 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时候,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识记性知识,掌握即可。

  108、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应确立(ABCDE )

  A、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B、现代产权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C、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D、现代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E、 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解析:本题还可作为分析题考核。需注意。

  109、商品是( ACDE )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的产品

  C、人类劳动的产品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E、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体现

  解析: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的产品不属于商品。故B不选。

  110、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CD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的存在要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C、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D、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基础

  E、价值的存在不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基础

  解析:用来满足自己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产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但不具有价值。所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B选项是错误的。但任何商品的价值存在都必须以使用价值为前提。否则价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E是错误的。

  1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ABCE )

  A、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E、两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

  112、人与人之间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的交换关系,但实际上是( ABCDE )

  A、 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的关系

  B、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的关系

  C、 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的关系

  D、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

  E、 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商品的本质,商品的本质不是物,而是物所掩盖的人与人的关系。

  113、农业资本家向地主缴纳的租金( BCDE )

  A、包括土地的价格 B、包括租种土地的价格(地租)

  A、 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

  B、 可能包括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

  C、 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和利息

  解析:土地价格从理论上来说等于地租/利息率。租金是租种土地所交纳的包括地租在内的各种费用,并不是指土地的价格。

  114、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 BC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E、世界货币

  解析: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不会造成买与卖的分离。贮藏手段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也不会造成买与卖的分离。世界货币是指当货币用作国家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时,或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际间转移时执行的职能。它有不会造成经济危机的可能。

  115、关于纸币的论断中正确的是( BCD )

  A、纸币产生于价值尺度职能 B、纸币产生于流通手段职能

  C、纸币流通规律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D、纸币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E、纸币代表金属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职能

  解析:纸币没有价值,不是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因它本身无价值,自然也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纸币是在流通中为了方便携带而产生的。

  116、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和区别是( BD )

  A、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 B、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C、货币经过一次交换退出流通,商品仍然在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D、商品经过买卖退出流通,货币仍然在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E、商品和货币都同时投入流通和退出流通

  解析: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在交换中自发而产生的,而不是什么所谓协商的结果。因此说,是商品流通决定了货币流通。

  117、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动( ACDE )

  A、与商品本身的价值成正比例变化 B、以使用价值为基础变化

  C、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变化 D、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

  E、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变化

  解析:使用价值与价格没有任何关系,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并受到供求关系,货币币值的影响。

  118、生产价格形成之后,( ABCE )

  A、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B、个别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C、并不排除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以价值为中心波动

  E、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波动

  解析:生产价格形成之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119、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是( BCDE )

  A、 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B、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C、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D、 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E、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解析:商品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才是市场经济。

  120、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看出( ABDE )

  A、它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D、货币在价值增殖运动中转化为资本

  E、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解析: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是在生产中产生的,但要以流通为条件。

  121、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可以获得平均利润的资本家是( BCDE )

  A、土地所有者 B、工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 D、农业资本家 E、银行资本家

  解析:土地所有者同样参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但不一定得到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利润。

  122、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形式主要有( CDE )

  A、长期的过剩人口 B、临时的过剩人口

  C、流动的过剩人口 D、潜在的过剩人口 E、停滞的过剩人口

  解析:流动的过剩人口指暂时找不到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失去了工作的劳动者。潜在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农村中出现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指无固定职业,依靠做临时工,干杂活维持生活的劳动者。

  123、资本主义工资( ABCDE )

  A、掩盖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B、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

  C、掩盖了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D、掩盖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

  E、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解析:此题考核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124、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的方法通常是( ABCDE )

  A、增加雇佣劳动者数量 B、压低工人工资

  C、延长劳动时间 D、提高劳动生产率 E、加强劳动强度

  解析: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各种手段无外是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125、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依靠( A B )

  A、延长劳动日 B、增加劳动强度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E、提高商品的价格

  解析: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的繁重和紧张程度。劳动强度不同,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也就有差别,劳动强度高,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多,反之,则少。

  126、剩余价值( BCE )

  A、是生产资料的自然报酬 B、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D、产生于资本主义流通过程

  E、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解析: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可能是什么“自然报酬”,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环节,要以流通为条件。

  127、资本的共性可以概括为( ABC )

  A、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 B、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

  C、资本的生产过程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

  D、资本的表现形式是货币 E、资本是简单商品经济中的范畴

  解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所以C是正确答案。资本最初表现为货币,但并不局限于货币,如专利、厂房等等都可以成为资本。故D是错误的。资本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中。而非简单商品经济。

  128、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说明( ABCD )

  A、财富在资本家手中积累的越来越多 B、贫困和失业在无产阶级方面积累

  C、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D、资本积累过程存在着对抗性 E、资本积累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解析:资本积累是伴随着劳动者的贫困化的积累过程。

  129、资本主义社会的通货膨胀( ABD )

  A、是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需要货币量的结果

  B、会导致物价上涨

  C、是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流通造成的必然结果

  D、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 E、会导致名义工资下降

  解析:如果纸币的发行和市场上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一致,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所以纸币的发行只是导致可能产生通货膨胀的因素,但不必然产生通货膨胀。C为错误选项。通货膨胀情况下,名义工资的数额一般会上升。E选项错误。

  130、资本集中借以实现的杠杆是( AD )

  A、竞争 B、供求 C、价格 D、信用 E、利率

  解析:识记性知识,掌握即可。

  131、绝对剩余价值是( ABC )

  A、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C、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D、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条件 E、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

  解析: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粗放经营的方式下,为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采取的方式。D、E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132、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来自(ABCD )

  A、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 B、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

  C、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 D、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E、生产资本量的大小

  解析:资本的周转速度和资本量的大小无关系,和周转速度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有关。

  133、货币资本是( ABE )

  A、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B、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种职能形式

  C、商品资本的组成部分 D、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

  E、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作准备的资本

  解析: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业资本是三种不同形式的资本。

  134、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指( BC )

  A、 社会总产品中所含的剩余价值的全部实现

  B、 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C、 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物质上得到补偿

  D、 两大部类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都得到满足

  E、 两大部类追加生活资料的需要都得到满足

  解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替换)问题。简单说,价值补偿就是卖掉商品,赚取剩余价值,实物补偿就是买进物质资料和生产力,以备再生产。

  135、社会总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在于社会总资本运动( ABD )

  A、 规模和数量大于单个资本运动

  B、 包括生产消费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流通

  C、 不包括生产消费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流通

  D、 包括个人消费以及由此引起的一般商品流通

  E、 不包括个人消费以及由此引起的一般商品流通

  解析:社会总资本运动包括生产消费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流通,并且包括个人消费以及由此引起的一般商品流通。

  136、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剩余价值一般情况下( CDE )

  A、全部用于积累 B、全部用于消费 C、划分为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

  D、用于积累部分划分为追加C和追加V两部分

  E、用于消费部分作为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即m/x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分配情况。

  137、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有( ABC )

  A、商品的需求状况 B、交通和信息条件 C、生产企业距离市场的远近

  D、生产性库存数量 E、自然力作用时间

  解析:D、E这两个因素主要影响的是生产时间,而非流通时间。

  138、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在于( ABE )

  A、划分的目的不同 B、划分的根据不同 C、划分的阶段不同

  D、划分的时间不同 E、划分的内容不同

  解析:本题重要。

  139、生产成本的形式(B C E )

  A、表明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B、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使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所费资本的增加额 D、表明了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E、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利润的来源,因为生产成本C+V带来了利润。

  140、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这是因为( ABCD )

  A、 社会平均利润的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

  B、 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等

  C、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D、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E、生产价格就是市场价格

  解析:生产价格并不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会因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141、价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价值、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是( ABCD )

  A、 每个部门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一致

  B、 每个部门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一般不一致

  C、 全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等

  D、 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剥波动

  E、 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解析:同上。

  14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ABCDE )

  A、说明了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B、揭示了资本家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和矛盾性

  C、使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得到进一步深化

  D、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

  E、揭示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解析: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进一步揭示了所有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事实。

  143、股票的特点是( ABD )

  A、不返还性 B、流通性 C、实效性 D、风险性 E、保值性

  解析:股票一旦购入后,不能向公司要求返还,如果想变现,只能向其他投资者流通转让,因此,A、B是正确的;股票的价格和公司的经营行为息息相关,由于公司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股票的风险性,D是正确的;股票是虚拟资本,只是公司的资产的所有权凭证,就股票本身来说,它并不具有实效性;股票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坏,但由于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故股票不具有保值性。

  144、股票的主要特点包括( ABDE )

  A、股票持有者不能向公司退股 B、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买卖、抵押和转让

  C、股票价格等于股票票面额 D、股票持有者按持股的投资额承担风险和责任

  E、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持股者的收益

  解析:股票价格受股息和利息率、政治、经济、心理等多中因素影响而上下波动,故此股票价格并不等于股票面额。C为错误答案。

  145、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导致( BCDE )

  A、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长,可变资本数量绝对减少

  B、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长,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减少

  C、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有些部门绝对减少

  D、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增加

  E、相对过剩人口产生

  解析:可变资本是指耗费劳动力而支付的工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劳动力的数量和由此产生的可变资本都呈现上升趋势,而并不是绝对减少的趋势,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

  146、资本主义商业的生产性流通费用包括( BCD )

  A、广告费用 B、包装费用 C、保管费用 D、运输费用 E、购置商业设备的费用

  解析: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分类、包装、保

  管、运输等费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而支付的费用。

  147、资本主义股份公司(ABCDE )

  A、 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以资合性经营的企业

  B、 是随着生产社会化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

  C、 突破了单个资本数量有限的局限性

  D、 有利于保持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E、 体现着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解析:本题的选项还可以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股份制企业的这些优点对我国企业来说,同样适用。

  148、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有( CDE )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

  C、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 D、不同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

  E、在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解析: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而非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是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

  14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主要有( ABCD )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C、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E、非垄断企业内部的竞争

  解析:非垄断企业是指普通的中小企业,其内部产权清晰,是独立的经营实体,不存在竞争。

  150、垄断价格( BCDE )

  A、由垄断组织随主观愿望制定 B、不能由垄断组织随心所欲制定

  C、可以划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D、并未否定价值规律

  E、是垄断组织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解析:垄断价格的制定同样要围绕价值规律,并不是随主观愿望确定。

  15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BCDE )

  A、 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B、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产物

  C、 是资产阶级国家代表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进行调节

  D、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E、 可以缓和资本主义各种矛盾,但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内在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

  解析:本题还可作为分析题考核。

  15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 ACE )

  A、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彻底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C、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缓和 D、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趋同的现象之一

  E、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祈起到一定的经济作用

  解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走向信息化时代,但不能说两者是“趋同”,“趋同论”这种观点在实质上是把社会技术形态和社会形态混淆了。

  15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竞争的不同点在于( ABCD )

  A、 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手段不同。垄断时期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

  C、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造成的损害更加大大超过先前

  D、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时期的竞争超越了国界和经济领域

  E、竞争的文明程度不同,垄断时期的竞争因法制化而更加文明

  解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竞争的程度更加激烈,手段更多,更残忍,暴力、诋毁等等手段无所不用其及。

  15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 ACDE )

  A、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量过剩资本

  B、 国内生产已经充分满足需要,无需继续投资

  C、 利用资本输出可以使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

  D、 利用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商品输出

  E、 借助资本输出可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解析:资本的特征在于追逐利润最大化,资本输出并非国内无法继续投资,而是因为在海外可以获得更大更多的利润而已。

  155、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ABE )

  A、 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经济现象

  B、 二战前主要是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国际化

  C、 二战后主要是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国际化

  D、 二战前主要是产业资本国际化

  E、 二战后主要是产业资本国际化

  解析:知识性试题,掌握即可。

  156、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是( BCDE )

  A、极力争夺世界市场 B、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教育落后

  C、经济结构呈二元化特征 D、经济成分比较复杂

  E、经济发展具有依附性

  解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总体上还暂时无力争夺世界市场。

  157、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是( ABCE )

  A、主导方式是按资分配 B、实质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C、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D、是按劳分配 E、其他要素参与分配从属于按资分配的需要

  解析:D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分配方式。

  158、按劳分配( ABCDE )

  D、 分配之前应首先对社会总产品进行社会扣除

  E、 分配的对象是消费资料 C、是不同形式的劳动的交换

  D、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E、把效率和公平结合起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所谓事实上的不平等是指每个劳动者的体力、智力不同,提供的劳动多少便不同,社会默认这种不同的天赋,这种显现的差别也就体现在按劳分配中。按劳分配这种权利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权利。

  159、劳动对象主要包括( BC )

  A、生产工具 B、劳动生产物(原料) C、自然物质 D、辅助材料 E、运输工具

  解析:A、D、E属于劳动资料的范畴。

  160、纯粹流通费用包括( ABC )

  A、店员的工资 B、广告费 C、商店的房租水电支出 D、商品包装费

  E、商品保管费

  解析:纯粹流通费用是指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纯粹由商品买卖引起的费用,包括广告、通信、店员工资和商业机构的日常开支等。这种非生产性费用不增加商品的价值。在商品流通中的必要的运输、保管和包装支出,不属于纯粹流通费用的范畴,它们能增加商品的价值。

  161、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主要有( ABC )

  A、平均利润 B、级差地租 C、绝对地租 D、利息 E、土地价格

  解析:利息不属于农业中的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同样不属于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62、价值形式发展中不具有本质差别的两种价值形式是( CD )

  A、个别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E、总和的价值形式

  解析:一般价值形式中是某一物品充当一般等价物,而货币的作用也是充当一般等价物,所以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163、节约不变资本可以提高利润率,具体方法有( ABCD )

  A、 改善劳动过程中人与物结合的方式

  B、 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 C、减少劳动保护方面的开支

  D、减少改善劳动条件方面的开支 E、降低工人工资

  解析:降低工人工资是节约可变资本,也可以提高利润率,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故不选。

  164、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ABCDE )

  A、经济全球化 B、经济一体化 C、资本国际化 D、区域集团化 E、生产国际化

  解析:经济全球化目前已经形成,其表现就是A、B、C、D、E。

  165、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为( ABCDE )

  A、改革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B、经济增长为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C、改革以经济增长为条件 D、改革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更快更好

  E、改革为经济增长服务

  解析:知识性试题,掌握即可。

  166、下列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说法正确的是( ACDE )

  A、以房产、设备存在的资本都属于固定资本

  B、不变资本都属于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都属于流动资本

  D、流动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的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E、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存在的资本属于流动资本

  解析:不变资本中的原材料、燃料等属于流动资本,故B错误。

  167、在资本主义社会,参与利润平均化过程的有( ABCD )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农业资本 D、银行资本 E、借贷资本

  解析:借贷资本只能获得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168、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而取得的利润形态的原因是( ABCE )

  A、 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

  B、 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用资本的增加额

  C、 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 剩余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的产物

  E、 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本身的产物

  解析:D选项回答的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与题干不符,故不选。

  169、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依据是( BCE )

  A、 资产阶级国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B、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C、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D、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E、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解析:资产阶级国家之间虽然在争夺世界市场时有斗争的一面,但为了共同的利益,其矛盾可以通过会议、磋商等多种机制得到调和,A是错误的选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绝对的,但只能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不能得出整个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故D为干扰项,应排除。

  170、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 BCDE )

  A、努力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保值增值 B、抑制通货膨胀

  C、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D、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E、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解析:A选项是微观经济要解决的目标,不属于宏观调控的范畴。

  171、以下关于劳动生产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CE )

  A、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 B、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C、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D、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的比率

  E、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解析:B错误,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D项说的是经济效益。不符合题意。

  172、下列选项中,属于货币的支付职能的是( ABCDE )

  A、工资 B、地租 C、租金 D、债务 E、利息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支付职能,只要把握住支付职能的最显著特征是买与卖的分离,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173、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D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E、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解析:题干中陈述的观点错在片面强调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忽视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革命在这一规律实现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因而选项A、B、D是符合题意要求的。为正确答案。题干中所述的观点并未否定资本主义灭亡这一决定性趋势及科学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因而C、D两项都属于与题意无关的干扰项。

  174、下列关于生产关系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ACDE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是相适应的

  C、 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E、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也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B是错误的。因为,一种生产关系刚建立的时候,一般来说是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开始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点决定了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

  175、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它的特征主要是( BCDE )

  A、是一种新型的股份制 B、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的所有者

  C、是搞活国有小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D、属于集体经济的性质

  E、共同分配劳动成果,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票分红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解析:股份合作制在我国是改革的新生事物,和股份制有根本的不同,所以股份合作制不是新型的股份制。A为错误选项。

  176、资本主义社会的通货膨胀( ABD )

  A、是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需要货币量的结果

  B、 会导致物价上涨

  C、 是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流通造成的必然结果

  D、 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 E、会导致名义工资下降

  解析:如果纸币的发行和市场上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一致,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所以纸币的发行只是导致可能产生通货膨胀的因素,但不必然产生通货膨胀。C为错误选项。通货膨胀情况下,名义工资的数额一般会上升。E选项错误。

  177、某肉类联合加工厂的肉牛属于( ADE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解析:肉牛属于该工厂的制作产品的原材料,因此它属于不变资本的范畴,因它的价值是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故也属于流动资本的范畴。生产资本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因此肉牛也属于生产资本的范畴。本题考核的是不变资本等的概念,非常重要,此知识点仍然会以各种方式考核。考生需重视。

  178、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ABDE )

  A、非垄断价格仍然存在 B、大部分商品由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垄断价格

  C、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D、垄断组织控制了大多数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发生了障碍

  E、 商品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表现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解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除了垄断组织之外,仍然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商品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因供求关系影响而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但不能得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都围绕生产价格波动,因为垄断企业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价格会围绕垄断价格波动。故C为错误选项。

  179、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 CD )

  A、资本主义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B、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对同一土地连续追加投资而产生的差别收益 D、农业工人提供了剩余劳动

  E、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

  解析:A、B选项回答的分别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E回答的是地租的本质来源。

  180、我国对城市土地征收使用费的现实意义是( ABDE )

  A、有利于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 B、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房地产市场

  C、是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的体现 D、确保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E、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C选项是我国对土地征收使用费的依据,而不是意义,故不选。

  181、科学技术之所以是生产力,原因在于( BCE )

  A、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B、 科学技术通过劳动者的运用能转化为生产力

  C、 科学技术可以通过人的劳动而形成社会生产力

  D、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一个独立要素

  E、 生产力中人和物的因素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解析: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人的越来越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故A为错误选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个智能性要素,并非独立要素。故D错误。

  182、只是在一定时间内让渡了使用价值,而并未转让商品所有权的商品交换是( BCDE )

  A、车站、超市的小件寄存 B、资本的借贷

  C、劳动力商品的买卖 D、中国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买卖

  E、住宅、店铺的租赁

  解析:车站、超市的小件寄存属于法律上的保管关系,其使用价值和价值仍然归物品的主人所有和支配。试想,一顾客去超市购物时,把手机寄存在存包处,存包处工作人员有权利去拨打手机吗?

  183、在市场上,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卖者不能无限提高价格,买者不能无限压低价格,这是因为( ABDE )

  A、商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 B、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C、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D、国家对价格的监督和管理

  E、买卖双方竞争力

  解析: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关系,故C不选。

  184、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ABC )

  A、结构失调 B、需求拉动 C、成本推动 D、物价上涨 E、纸币贬值

  解析:D、E是通货膨胀的表现,而非原因。

  185、“在商品交换中,等价的交换只存在于平均数中,并不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这段话说明( BCDE )

  A、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是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

  B、 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C、 交换时价格与价值的一致只是偶然,不一致才是经常现象

  D、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E、 个别的商品交换不一定等价,但从全社会看商品交换过程是等价交换

  解析:价值规律的内容之一是等价交换。故A选项错误。

  186、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DE)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E、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物质关系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87、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中属于(AC)

  A、物质关系 B、阶级关系 C、经济关系 D、思想关系 E、政治关系

  解析: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和经济关系。故A、C为正确选项。

  188、在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BCD)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解析:上层建筑包括两层内涵,一是政治上层建筑或社会政治结构,包括国家宪法等一系列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政党等组织设施。国家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B、C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二是思想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意识形态,它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D项是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范畴。A项是经济基础的核心部分,不选。E项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属于社会心理的范畴,也不属于正确答案。

  189、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 ABCDE )

  A、能够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 B、是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C、是生产力性质的主要标志 D、是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E、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生产工具的作用。

  190、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制约和影响经济体制的因素有( ABCDE )

  A、经济制度 B、文化传统 C、经济结构 D、生产力状况 E、政治因素

  解析:识记性知识。

  191、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CD )

  A、m¹提高的过程 B、年剩余价值率提高的过程

  C、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过程 D、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过程

  E、剥削程度减轻的过程

  解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C的比重绝对或相对增大,并不能反映出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变化以及剥削程度的状况,A、B、E不选。有机构成提高会出现“机器排挤工人”从而产生相对过剩人口;有机构成提高,社会总体的预付资本总额扩大即Σ(c+v)增加,则Σm/Σ(c+v)有降低的趋势,但利润额却有上升的趋势。故C、D是正确选项。

  19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的前提条件是( ABCDE )

  A、资本自由流动机制 B、充分的竞争机制

  C、完善的资本市场 D、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

  E、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

  解析: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是在资本可以自由转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五个选项均为正确答案。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有些企业不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过程,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存在,关键之处在于,它(垄断企业)可以采取种种手段阻止其它企业向本部门转移和投资,从而确保垄断地位和垄断利益。这是违背市场经济基本法则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制定了反垄断的法律,但囿于阶级的局限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垄断组织控制国家经济的局面。

  19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包括( ABCE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社会分工的存在 D、生产资料的原始公社公有制

  E、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解析:商品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分工的产生,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人占有的情况下而产生的。

  194、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 DE )

  A、具体劳动时间 B、抽象劳动时间 C、个人劳动时间

  D、必要劳动时间 E、剩余劳动时间

  解析:识记性知识。

  19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银行垄断资本—金融资本( BCDE )

  A、是普通的借贷中介人 B、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D、 通过固定的借贷关系影响企业的发展 D、是通过银行行业的竞争而逐渐形成的

  E、 通过掌握企业的往来帐目和经营情况对企业进行监督

  解析: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银行的作用是普通的借贷中介人作用。但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而形成的金融资本已经成为万能的垄断者了。故A不选。

  19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迅速发展趋势的原因有( ACDE )

  A、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消失

  C、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经济份额而互相竞争,促使生产技术进步

  D、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能

  E、竞争仍然广泛存在,促使垄断组织关心技术进步

  解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B是错误选项。

  197、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导致( BCDE )

  A、 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长,可变资本的数量会绝对减少

  B、 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长,可变资本所占比重会相对减少

  C、 相对过剩人口产生

  D、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增加

  E、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在有些部门绝对减少

  解析:从历史发展趋势看,劳动力(可变资本)的数量因经济的发展而绝对增加,故A为错误选项。

  198、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它的价值( CE )

  A、由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B、由工人的抽象转移到新产品中

  C、由工人在生产中重新创造出来 D、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并随产品出售而一次收回

  E、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中并随商品销售而一次全部收回

  解析:可变资本的价值绝不会转移,只会在劳动中重新创造,运用排除法可将A、B、D排除。

  199、垄断利润的来源包括( ACDE )

  A、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垄断本身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非垄断企业利润的一部分 D、来自海外的利润

  E、通过再分配手段获得的收益

  解析: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垄断价格来实现。垄断本身不能创造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各企业工人创造出来的。B为错误选项。

  200、生产成本(c+v)是表示商品价值中补偿资本耗费的部分,从这个范畴中可以看出( BC )

  A、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程度 B、商品售卖价格的最低界限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E、商品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解析:剩余价值率才反映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程度,成本并不能反映,故A不选。商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即c+v+m。成本c+v并不能反映出商品价值的全部内涵。故E不选。剩余价值本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但是当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被归结为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时,就抹杀和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因此由生产成本c+v并不能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D是错误选项。生产成本中c和v还可以归属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范畴,它们的周转方式是不同的,固定资本的价值是一次性转移,而流动资本的价值是分次分批转移或创造。通过成本的计算和判断是可以看出它们转移的不同特点的,故C为正确选项。

  201、第一、二、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变动的总趋势是( ABC )

  A、 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降低,质量日益提高

  B、 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 C、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D、继续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农业,使其比重在经济总量中不断上升

  E、大力提高第二产业的质量,逐步缩减其产量

  解析:识记性知识。

  202、资本主义经济区别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ACDE )

  A、 它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B、 它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 它的生产经营目标是追求无休止的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

  D、 它是靠较大规模的雇工生产的商品经济

  E、 它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解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只要有商品存在,这个矛盾就会存在,因此这个矛盾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和前资本主义经济(简单商品经济)的区分特征。B选项错误。

  203、商品经济发展经历的阶段有( BDE )

  A、自然经济 B、小商品经济 C、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 E、发达商品经济

  解析: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范畴,故A不选。简单商品经济也称小商品经济,故B为正确选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并不具有普遍性,故C不选。

  204、以下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正确的是( ABCDE )

  A、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B、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C、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D、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E、 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解析:科学发展观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DE )

  A、可实现社会公平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E、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形式

  解析:A、B、C是国家宏观调节机制作用达到的效果,市场机制并无此功效。

  206、12、以下属于市场失灵现象的有( ACD )

  A、垄断的形成和对产业的控制 B、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失误

  C、公共产品的生产 D、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E、地方保护主义

  解析:市场失灵是指在存在公共物品(如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等)的情况下,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方式不能对相应的资源实现有效的配置。B、E属于具体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不属于市场失灵的范畴。

  207、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主要有( ABCE )

  A、社会稳定功能 B、劳动力再生产功能

  C、经济调节功能 D、实现共同富裕功能 E、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

  解析:社会保障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不具备帮助国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功能。

  208、资本主义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通常是( BCE )

  A、个别企业长期拥有的 B、个别企业暂时获得的

  C、在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时产生的 D、在先进企业普遍采用时产生的

  E、在先进技术普遍采用后消失的

  解析: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因为劳动生产率较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较低,但产品在出售时按照社会价格出售,这样该个别企业就会因为成本较其它企业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这种多获得的利润实质上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209、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在于( ABCD )

  A、 是巩固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需要

  B、 是协调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

  C、 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

  D、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E、 是转变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需要

  解析:宏观经济调控本身就是国家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之一。故选项E错误。本题还容易考核分析题,考生需要将正确答案理解并记忆。

  210、当出现经济过热,社会总需求过旺,总支出过多时,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所应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 AB )

  A、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B、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扩张性货币政策 D、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E、均衡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解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当经济过热,就应采取降温措施,在财政上实行紧缩性政策,增加税收并减少政府开支,同时在货币政策上,通过存款准备金等手段,减少货币流通数量,以抑制过热的消费需求。C、D是经济低迷时应采取的措施。E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大体平衡时采取的措施。

  2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 ABCD )

  A、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B、出现了大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

  C、出现跨部门的生产集中 D、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

  E、跨国公司获得了广泛的发展

  解析:E项不选的原因是跨国公司是国际垄断的新现象,而非国内垄断的新现象。

  21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能获得平均利润的剥削集团有( ABC )

  A、产业资本家 B、商业资本家 C、银行资本家 D、土地所有者 E、借贷资本家

  解析:五个选项都能获得一份实质上是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剥削收入,但他们的所得并不是全部相当于平均利润。其中只有A、B、C能获得。借贷资本只能获得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是平均利润之上的超额利润。其在数量上并不一定等于社会的平均利润。

  213、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 ABDE )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D、不变资本节约的状况 E、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解析:C是错误选项。因为它说明不了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为什么会存在高低不同的差别。此外,“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一般只会导致利润率的下降,而不会引起利润率的提高,因此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因为题目问的问题是“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214、生产资料所有制是( ACDE )

  A、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B、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结果

  C、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D、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

  E、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得到实现的

  解析:识记性知识。

  计算题(考试以选择题形式出题)

  1、假定某一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为100%,该资本4年周转一次,试问该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答案:M¹=m¹×n

  =100%×1/4

  =0.25×100%=25%

  2、一张面额为100元的股票,预计股息为8%,银行此时的存款利率为5%,求股票的理论价格应是多少?

  答案:股票理论价格==预期股息收益÷银行同期存款利率

  ==(100×8%)÷5%==160元

  3、某一年度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为42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10次,求货币需要量?若

  货币流通量为5250亿元时,求货币的流通速度?

  答案:货币需要量(M)==PQ×V==42000/10==4200(亿)

  货币流通速度==PQ/M==42000/5250==8(次)

  4、某一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为30000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达到了50000亿元,求此时货币的贬值程度?

  答案: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

  ==流通市场货币需求量/纸币流通总量==30000(1+20%)/50000

  ==0.72

  则 纸币贬值了(1—0.72)×100%==28%

  5、某企业持有一张面值为10000元的票据到银行贴现,该票据尚须73天才能到期,在年贴现率为10%的情况下,试问企业能得到的贴现值为多少?

  答案:贴现金额==票据金额×(1—年贴现率×贴现日至到期日时间)

  ==10000×(1—10%×73/360

  ==9797.22(元)

  6、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是多少?

  答案:P¹==m/c+v=200/(200+800)==20%

  7、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本月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使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9:1。试问,在不追加资本的情况下,由于有机构成的提高,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多少?

  答案:在工厂有机构成未提高之前工人的每月的工资总额为:1000万×1/9+1=100万。因每个工人的工资为500元,故工厂的工人总数为100万/500=2000人。

  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每月的工资总额为1000万×1/19+1=50万,因每个工人的工资额仍为500元,所以本月工厂工人总数是50万元/500元=1000人。

  所以现在每月被排挤出工厂的人数是2000人—1000人=1000人。

  8、已知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是1500元,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200元,减去彼此抵消的支付600元,假定同一货币的流通次数为5次。求流通货币的总额X的数值?

  答案:X=(1500元+200元—600元)/5次=220元。流通中需要货币总额的数量为220元。

  9、某企业年产10000件商品。固定资本额为1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投入流动资本额为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200人,月平均工资30元,每件商品的社会价值为30元。请计算:

  (1)、m¹是多少?

  (2)、年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多少次?

  (3)、M¹是多少?

  答案:(1)、m=30元×10000件(商品总社会价值)—10000元(固定资本年周转额)—5万元×12/3(流动资本年 周转额)=300000元—10000元-200000元=90000万元。

  m¹=90000元m/30元×200元×12月=125%。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10000元(固定资本周转额)+200000元(流动资本周转额)÷[100000元(固定资本)+50000元(流动资本)]=1.4次。

  (3)、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计算方法1:由(1)已知M=90000元。预付可变资本额为30元×200人×3个月=18000元。

  M¹=90000元/18000元=500%。

  计算方法2:M¹=m¹×n=125%×12/3=500%。

  10、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为;

  第一部类:4000c+1000v+1000m=6000

  第二部类:1600c+800v+800m=3200

  两大部类的积累率均为25%。试计算,为实现扩大再生产,如果第I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9:1,那么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

  答案:扩大后的第一部类的生产模式为:4000c+225Δc+1000v+25Δv+750m/x=6000

  根据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公式I(v+Δv+m/x)=II(c+Δc)

  则第II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为1600c+175Δc+800v+25Δv+600m/x=3200

  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c:v应是7:1

  辨析题

  1、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所以,决定价值的因素也就是决定并影响价格的因素。

  答案:此命题前提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同方向变化。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但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如供求关系、货币价值变动、国家经济政策、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都会引起价格变化。

  决定价值的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时间越长,价值量越大,从而作为价值表现形式的价格也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价值的因素就是决定价格的因素的说法是正确的。但由于供求关系、货币币值自身的变动而容易造成的价格的波动,就与价值的关系不大。

  因此说,价值决定价格,但供求关系、货币币值等影响价格变动。

  2、 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劳动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抽象劳动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的原子,因此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3、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

  答案:此命题是正确的。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等价交换下,社会的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是改变了社会财富的分布状态,某个资本家的所得,即是他人的所失,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欺骗自己发财。因此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另一方面,剩余价值必须以流通为条件。因为如果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能通过一定的生产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量。

  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4、 股票价格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股票是股东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借以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由于股票能够带来收入并可以买卖,也有价格,这就造成了股票具有价值的假象,其实股票并不上真正的资本,而是虚拟的资本,股票不过是一种资本所有权的证书或者资本的“纸制的复本”。

  由于股票不是劳动产品,因此股票没有价值,股票价格当然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实际上股票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即股票买卖的价格相当于这样一笔资本,将它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所领取的股息相等。因此,股票价格应与股息成正比,而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5、 垄断利润的源泉是垄断价格。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垄断利润的源泉,归根到底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垄断利润从表面上看,来自垄断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但垄断价格只是垄断资本获取垄断利润的具体途径和形式。垄断利润的来源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主要包括,垄断企业内部的剩余价值、通过垄断企业外部低价采购生产资料,而占有的价值,以及通过对外输出资本和商品,在国家贸易中进行不等价交换,获取他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价值和财富。

  6、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社会生产的实质是指贯彻社会生产过程始终的最本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社会生产实质的最本质关系就是为谁而生产,为谁的利益而生产,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实质的集中体现,命题中所说的实现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

  7、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否定了价值规律。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同时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从长期来看,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恰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为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正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对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发生正面和负面效应,而强制地贯彻它的作用。

  8、 股份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积极扬弃。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股份制是把单个资本合并为大资本,通过资本集中的方式把个人财产汇合成共有资本即社会资本,为向公有制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股份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

  但应指出,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这种扬弃只是一种消极的扬弃。因为,它只是把小资本转为大资本,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产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

  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股份制才能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积极的扬弃,因为,社会主义股份制已经从以私有制为主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

  9、财富生产就是价值创造。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价值的创造以财富生产为前提,因为价值作为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它只能存在于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财富或使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相互联系在一起,二者都是生产活动的结果。但是,价值的创造和财富的生产又不能完全等同。财富或使用价值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它除了包含人类的劳动之外,还包含着自然物质。而价值是不包含任何物质成分的,它只是人类劳动的抽象凝结。

  其次,价值的创造与财富的生产,二者并不是始终同比例增长的。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但价值的增长并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因为,从单个商品看,它所包含的价值是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这就表明价值量和财富数量是两个具有不同变化规律的量。从社会角度看,单个商品所包含的价值要能转化为社会价值,还必须经过交换环节,要受到供求关系、竞争的影响,这又使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所以,价值的创造和财富的生产既有紧密的联系,又不能完全等同。

  10、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是可以跨越的,又是不可以跨越的。

  答案:此命题是正确的。

  按一般的理解,社会制度的发展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超越的,但其所经历生产力发展阶段则是绝对不能超越的。但在谈及经济技术发展战略时,又认为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并非刻板而一成不变,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现某种跨越是完全可能的。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看待生产力,即在讲到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不可超越性和可超越性时,我们究竟指的是何种范围、何种意义的生产力。如果就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来讲,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确实是不可超越的。人类不要说从石器时代无法跳到自动化时代,就是从蒸汽时代跳到自动化时代也绝不可能。但是,如果就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来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超越个别生产力发展阶段则是完全可能的。

  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开放和一体化现象的出现,落后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向先进国家学习,直接吸取新的发明创造,从而绕过“重新开始”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个别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跨越是完全可能的。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并非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但政治经济学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必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只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才能从理论上认识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以及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

  12、预付不变资本增加引起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变化,属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资本有机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从而分为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但是,预付不变资本增加,从而引起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变化的,可以有多种原因。例如,因不变资本物质要素价格上涨而不是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预付不变资本的增加,则只影响资本的价值构成而不影响资本有机构成,所以,不能笼统地把任何价值构成的变化都看作是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13、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其性质。

  答案:此命题是不全面的。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个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往往是既存在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也存在一些从属的、起补充作用的其它生产关系形式。但一个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是由该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例如,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公有制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才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1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存在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此命题前半句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时,才会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不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能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存在反作用,而得出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论。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15、价格与价值既可以在量的方面背离,也可以在质的方面背离。

  答案:此命题是正确的。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但供求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偏离价值,价格变动会影响供求格局。另一方面,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也产生反作用,价格上涨,会引起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则会引起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即价格变动会引起供给和需求向着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价格和价值应该一致。

  但在现实中,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和价值经常背离,这种背离既有量上的背离变化,如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同时也有质上的背离,即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如土地和股票。土地和股票是地租和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因而,可以作为特殊商品进行买卖。

  16、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价值。因而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就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C+V)加上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1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全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答案:此命题是不全面的。

  “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小康水平”是指人民生活的水平状况,主要着眼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指标。它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而“小康社会”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意味着社会全面进步到“小康”状态。“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提高。我们要构筑的全面小康社会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携手并进的小康社会,物质的进步状态只是小康社会的内容之一。

  18、提高经济效益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答案:此命题是不全面的。

  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用一定量的投入去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

  经济效益既包含量的规定,又包含质的规定,量的规定是指产出必须大于投入,质的规定是指产出必须是有效产出。即必须符合市场需求。

  此命题只表述了经济效益的量的规定,而未提及经济效益质的规定,因而是不全面的。

  19、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组织形式,没有社会性质的区别。

  答案:此命题观点是不全面的。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作用资本集中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说,股份制没有社会性质的属性划分,是一种赢利的组织单位,但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占有和归属的角度看,股份制是有社会性质属性划分的,判断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在中国,如果是国家和集体控股,则该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20、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指必须努力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答案:此命题是不全面的。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仅指先进的机器设备和高新技术,也不仅指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的人,而是指以高素质人才为主体,以包括管理科学在内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以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为基础,以合理的制度安排作保障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展水平主要指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用经济指标来衡量,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是指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条件,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条件,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由此可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

  此命题实际上混淆了“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概念。

  21、经济增长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目前要力争经济的高速增长。

  答案:此命题是不全面的。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有有区别。

  经济增长是指国家或地区经济量上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指的是除了经济量的增长之外,还包括质的变化,如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步。经济增长是数量概念,而经济发展既是数量概念,又是质量概念。经济发展的最高含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要条件,单纯的经济增长,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例如如果经济增长的取得是以环境的恶化而获得的,那么带来的是居住条件的恶化,其经济发展效果反而会下降。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手段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能优化经济结构,也就很难有经济发展。即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增长为物质前提,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和目的。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经济发展,要切实改善经济结构及公民的社会生活质量,那种为了增长而增长,抛弃长远目标的饮鸩止渴的做法是错误的。

  2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真相。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方法是根据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如果价值是分次分批转移的,则属于固定资本的范畴,如果价值是一次性转移或创造的,则属于流动资本的范畴。由于流动资本中既包括劳动力这种不变资本也包括原材料等不变资本,所以这种区分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中的本质区别,使资本的价值增值好象表现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不是揭示了而是掩盖了

  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出来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这种创造剩余价值的虚假的表现形式,恰恰证明只有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3、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所以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的收入。

  答案:此命题前半句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是不全面的。

  在公有制企业中,职工向企业提供劳动,企业向职工因劳动而产生的收入。职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所以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它是公有制职工的主要收入来源。

  但不能由此得出公有制条件下的收入均为按劳分配收入的结论,原因在于,目前公有制经济的实现方式多元化,在公有制企业中同样存在其他分配方式。例如,职工认购本企业的股票而得到的股息收入就不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性质。

  24、在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然冲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它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要,扩大就业、内需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新发展和实践上的新突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这两个“毫不动摇”,如果只讲一面而不讲另一面,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命题脱离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错误僵化的观点。这种论调的实质就是要否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从而否定了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就否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5、随着所有制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发展,必然要求指导思想多元化。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阶级社会中,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一个阶级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也必然在思想上居于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思想和非统治阶级思想虽然可以同时存在,但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占主导地位,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这种经济制度反映在政治上必然是要求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在思想上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

  “指导思想多元化”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自由化观点,这种论调的实质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同于指导思想,多元化否认了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是完全错误的自由化观点。

  如果坚持指导思想多元化,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那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完全迷失方向。

  26、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价值。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因素。其中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对于商品之外的物品,尽管它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但并不存在“价值”。“价值”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学中反映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如果不存在劳动的交换,那么也就谈不上什么“价值”不“价值”的问题。因此,“使用价值”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和人类社会相生相伴,而“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只存在于商品经济中,不存在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中。

  27、有价格的必定有价值。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作为人类劳动产品的商品的特有属性,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劳动产品和并非商品,因而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如股票、原始形态的土地等,也可以取得商品的形式,进行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因此,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28、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每个个别资本家都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是使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不是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而是恰恰相反,是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

  29、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答案:此命题是正确的。

  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垄断是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原因在于,生产集中使社会各部门的生产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日益扩大。由于企业规模大,数量少,容易达成协议,这就为垄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容易造成重大损失或两败俱伤。为避免大企业在竞争中造成重大损失或两败俱伤,它们有必要趋向妥协和联合,共同形成对这个部门生产和市场的控制。因此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的国有企业的存在,说明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同样具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

  答案:此命题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尽管存在一些“国有企业”,国家可以通过此种方式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并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但这些都不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内部的阶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保证垄断集团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为社会主义将来取代资本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其本身并不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分析题

  1、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但反全球化浪潮也日趋激烈,孰是孰非,如何认识这种现象。

  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兴起的原因:

  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向全球急剧扩张的集中表现,拉大了南北差距。一些弱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前几年金融危机接连爆发,致使有关国家经济发展受挫,失业率升高,工资水平下降,贫困人口剧增,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冲击。

  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不同社会阶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得失差别十分悬殊。造成新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和新贫困。全球化的推进是以近年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背景和动力的。由于不同群体对新科技革命的适应能力大相径庭,部分传统产业被淘汰后,传统产业工人和低技能者因不能适应这一社会变革而利益受损。这些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把参加反全球化运动作为发泄不满的出气口,成为西方反全球化运动的主体力量。这也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主力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在发达国家出现一些激进的反全球化运动。一些环保、人权、劳工等非政府组织一再发动反对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这些激进的反对全球化运动的参加者成分庞杂,最主要的是在全球化潮流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弱势群体,以及部分对现存制度和秩序不满的人。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反全球化既是一种社会思潮,也是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一种有组织、有规模、有目的的社会运动,已成为当前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现象,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八国集团领导人迫于反全球化示威者的压力,也不得不专门发表声明,强调全球化必须以全人类的共同福利为出发点。一些西方国家已开始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问题的严重性,表示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承诺对最贫困国家减免债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表示要听取抗议者的意见和建议,对自身机制和政策进行改革。

  但是,在当今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舆论界和国际政治中,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毕竟还是支流,其实际影响是有限的,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势头和根本方向不会因此而逆转。

  全球化加速发展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会进一步加剧,这样一来,各种反全球化力量将继续存在并呈扩大之势,在更广的范围内继续对全球化进行批评和抗议,其声音和力度还将会逐步走高。为扩大影响和施加压力,各种形式的反全球化抗议活动还会频繁发生,但反全球化将加强行动协调,逐步走向国际化、理性化和机制化。

  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的利弊:

  对反全球化要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反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促使国际社会对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反思,其矛头主要指向西方发达国家和现行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对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公正做法是一个有力的牵制,也促使相关的国际机构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完善,有利于推行全球化进程的民主化,使全球化朝着更加公正、合理、透明、可控的方向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但反全球化运动也有偏激甚至消极的一面。有些反全球化群体只注重集团利益,目标偏激,抗议活动的方式简单、生硬、粗暴,表现出极端主义的倾向。参与反全球化的主体成分庞杂,某些组织与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及其他极端主义力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对国际社会的稳定将造成消极影响。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某些反全球化组织和群体,要求发达国家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普遍的贸易保护主义,这将直接影响我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切身利益。

  2、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实现后发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请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曲折性。

  由于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不同的境遇,在发达国家占尽经济全球化发展先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却是利弊共存,机遇和挑战同在。

  就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来看,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得比较好的贸易条件,有利于扩大出口;

  (2)、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弥补自身的资本技术不足;

  (3)、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

  (4)、有利于利用海外资源,参与跨国投资。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表现在:

  (1)、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经济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2)、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着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

  (3)、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容易带来金融风险;

  (4)、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的制约。

  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贸易和技术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南北经济技术不断扩大,总体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加紧推行政治、文化霸权和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导致南北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加不平等,势必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导致国际社会的动荡。因此,必须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其朝着共存、共赢、平等、公正的方向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传统工业化的内涵是,所谓传统工业化一是指发达国家的对外扩张和掠夺,二是指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

  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所以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据在于,是在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做出的科学选择:第一,这是总结国内工业化经验教训做出的重大决策,过去的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道路无以为继;第二,这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要求我们的增长方式必须实行集约型转变;第三,这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人多且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

  (3)、 同可持续持续发展战略结合的工业化;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内容和要求:

  (1)、科技含量高,就是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2)、 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资源消耗低,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环境污染少,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5)、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广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搞好钢铁、汽车、建材等行业发展的规划和调整,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高度重视发展社区服务业。新型工业化要处理好的关系有:⑴、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⑵、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的关系;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格局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毛泽东时代提出的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强调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②都强调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③都强调中国工业化的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不同点:①体制基础不同:毛泽东时代是计划经济体制,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市场经济体制;②国际环境不同:过去是在封闭半封闭、封锁被封锁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经济全球化,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进行的;③世界科技和经济条件的不同:新型工业化是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第三产业大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

  4、如何全面理解和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必须做到,(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六)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对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抗击非典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5、如何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

  “崛起”指的是,一个具有一定潜质的国家相对力量的迅速增长。与这种力量增长相应的是,国家间关系出现适应性变化。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是:

  第一,中国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中国的崛起应把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

  第三,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第四,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许多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第五,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由上述内涵可以看出,中国和平崛起之路的基本特征是,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路;是一条依靠自身力量、挖掘自身内涵、注重全面协调之路;是一条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自我完善之路;是一条在全人类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振兴中华之路。

  概括地讲中国崛起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条建设道路,最重要的战略方针有三条:

  一是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

  二是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

  三是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

  中国的和平崛起的重大意义在于,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它将使世界格局更为平衡,国际社会更为安全;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更为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模式和文化借鉴;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关系的历史带来新的范例和素材,证明人类可以以理智和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国家冲突这一千古难题。

  2020年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本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期。

  (1)地缘政治环境机遇。“九·一一”事件及之后伊拉克战争导致的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不仅使得美国无法集中其外交、军事和经济资源对付中国,并且美国因此还有不少问题要有求于中国,这为中国和平崛起赢得了宝贵时间;中国市场对亚洲经济拉动作用的日益明显并已与日本匹敌,中国与东盟、中亚四国间建立的区域化体系及朝核问题上形成的北京六方会谈机制等周边因素也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2)新科技革命机遇。世界范围内以电子技术和生命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这对于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都十分有利。

  (3)经济全球化机遇。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和平崛起带来的最大机遇就是,中国可能通过和平方式和市场途径获得国际分工的重新选择和战略资源的重新配置,而不必像历史上的后兴大国那样,通过战争掠夺别国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崛起。

  WTO体制为中国接受全球的市场要素转移和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制度框架。通过参与这一框架下的合作和规则制定,中国与各国的共同利益将获得制度性保证,中国与各国的经济摩擦也将获得制度性调节,这不仅是中国的巨大市场机遇,也是世界和平的重大机遇。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MP3 手机 相机
 
服饰 首饰 护肤

旅游 电脑 礼品

精品折扣一拍网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 分类信息 投资赚钱的秘密武器!专治面瘫遗尿尿失禁 权威医院治愈高血压!
·高血压人要“解放”! ·治愈股骨头坏死新突破 ·治疗皮肤癣的最新成果 ·700万乳腺病患者见证
·开麦当劳式的美式快餐店 ·开唐林香烧鸡烤鸭店 ·好生意,一月收回投资! ·疤痕疙瘩、痤疮一扫光
·8800元投资!88万年利 ·粥全粥道,赚钱之道! ·幼教新模式火爆全球 ·权威治皮肤顽疾白斑症
·让人人都有性感的家 ·投资几千元快活做老板 ·治疗肾病尿毒症新突破 ·专治脑中风偏瘫后遗症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