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恩波考研课堂 > 正文

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经济学模拟习题(上)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4 22:26  恩波教育

  政治经济学的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政治经济学单选题考核难度不高,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概念及关系的掌握程度,识记性内容比较多。大部分考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不定项选择题的难度比较大,考核的内容较难较深,死记硬背在这里不发挥作用,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认真理解并深入掌握相关大纲知识,并在平时多做一些模拟习题,从不同角
度把握知识点。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C )

  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解析: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选项D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只有答案C才是理论基础。

  2、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产品分配关系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产品的交换和消费关系

  解析:A、B、C、D合起来构成广义上的生产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广义的生产关系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是所有制形式,而所有制中最重要的又是产权。因此,A是正确答案。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D )

  A、历史方法 B、抽象方法

  C、逻辑方法 D、唯物辩证法

  解析:A、B、C、D均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但最根本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4、在生产资料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B )

  A、原材料 B、机器设备 C、燃料 D、辅助材料

  解析:劳动资料是指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A、C、D属于劳动对象范畴,即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5、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是( C )

  A、 掌握相当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

  B、 劳动对象的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

  C、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发展

  D、 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析:生产三要素是指,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工具,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

  6、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D )

  A、生产资料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科学技术

  解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故答案为D。

  7、生产关系总和是指( D )

  A、 生产、分配、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总和

  B、 生产、分配方面的经济关系总和

  C、 生产、分配、交换方面的经济关系总和

  D、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总和

  解析: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包括四部分内容,即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其中生产起决定性作用。

  8、价值规律是( A )

  A、 只在几个社会形态存在的经济规律

  B、 各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规律

  C、 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D、 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解析: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非商品的劳动产品不存在价值,在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因此,商品只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

  9、基本经济规律是( D )

  A、 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B、 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C、 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D、 一种社会形态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

  解析:此题考核的是基本经济规律的名词解释。需要注意,基本经济规律是一个社会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在中国现在虽然有存在私营企业,存在剥削,存在剩余价值,但因为它不占主导地位,所以不能说剩余价值规律是我国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目前我国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公有制占主导的按劳分配规律。

  10、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它的基础或内容是( C )

  A、商品 B、货币 C、价值 D、使用价值

  解析: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1、价值的实体是( B )

  A、 具体劳动

  B、 抽象劳动

  C、 私人劳动

  D、 社会劳动

  解析:本题考察价值的内涵,即价值一词的名词解释,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答案是B。注意抽象劳动本身并不是价值,抽象劳动的凝结才构成价值。

  12、社会经济制度更替的一般规律是( A )

  A、 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改变自身的性质

  B、 生产力不断运动

  C、 生产关系不断变革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进行矛盾运动

  解析:社会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所以答案为A。

  13、市场经济是指( B )

  A、 以市场存在为条件的商品经济

  B、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C、 市场决定一切经济活动的商品经济

  D、 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都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市场经济的概念。当市场对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时,市场经济就形成了。和它相对应的词是计划经济,当人财物等资源由国家来配置时,就叫作计划经济。

  14、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A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

  C、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

  解析:决定价值大小的是劳动时间,而不是使用价值的大小,B是错误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任何有价值的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C是错误的。使用价值的大小并非由价值决定,而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的。D是错误的。

  15、当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单位时间内( C )

  A、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B、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不变,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C、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D、 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上升

  解析: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时间(例如一小时)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会增加,既然商品数量增加了,当然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和相应增加。平均到每个商品的生产时间就自然减少了,故正确答案是C。

  16、“物以稀为贵”应理解为( D )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价值决定使用价值

  C、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D、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

  解析:“物以稀为贵”中的“稀”是商品数量供应少,供应不能满足需求,价格就会上扬,故正确选项为D。商品的价值是由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非商品稀少就价值大,A、D选项错误。使用价值是由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价值决定,B选项错误。

  1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是( A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阶级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C、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 D、商品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解析:在马克思所讲的五种社会形态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

  18、在简单价值形式中,1只羊=2把石斧中( A )

  A、 石斧处于等价形式,是个别等价物

  B、 羊处于等价形式,是个别等价物

  C、 石斧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

  D、 羊处于等价形式,是一般等价物

  解析:在此公式中,羊的价值通过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羊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自己),所以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而石斧反映出另一种商品的(羊)的价值,成为羊的价值的表现形式,起者等价物的作用,并且这种等价物是偶然在交换中产生的,并不是固定地充当等价物,所以选项A是正确的。

  19、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 B )

  A、对商品价格产生影响 B、对货币流通产生影响

  C、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D、可能引起通货紧缩

  解析:支付手段是指以延期支付商品的方式进行买卖,货币在此时是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支付手段对货币流通会产生影响,例如甲方购买乙方的商品,并约定在第二年付款,这样在今年所需要的货币数量自然会减少,所以B是正确选项。膨胀和紧缩是由于货币数量发行和现实需要之间脱离而产生的,和支付手段无关,故不选。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并受供求关系、货值等因素影响,也和支付手段无关,所以A选项不选。

  20、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B )

  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按劳分配规律 D、商品竞争规律

  解析:价值规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简单说,只要有商品存在,就会有价值规律存在。选项B正确。

  21、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B )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的理论

  C、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的理论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

  解析: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一起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由马克思创造性揭示出来的,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关键和枢纽。选项B正确。

  22、资本价值构成是指(A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

  D、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资本价值构成的概念,正确答案为A。选项B反映的是对资本周转速

  度快慢产生影响的比例关系。C反映的是资本的技术构成。D反映的是资本的有机构成。资

  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这三个概念经常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出现,

  考生必须高度关注。

  23、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B )

  A、商品 B、货币 C、劳动力 D、生产资料

  解析:资本最初表现为货币,因为用货币可以随时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可以用购买的方

  式买来任何所需要的商品,但不能认为资本一定表现为货币,现在资本的表现方式很多,如

  货币、生产资料、专利、商标等可以作为资本的表现形式。

  2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 B )

  A、社会资本增大 B、个别资本增大 C、相对人口过剩 D、无产阶级贫困化

  解析:有机构成提高一般规律是指个别企业不变资本较大数量增加,可变资本数量相对减少

  或绝对减少,而要使不变资本数量增加,则必须追加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数额,所以有机构

  成提高的一般表现是个别资本增大。选项B正确。C、D选项是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是错

  误答案。

  25、在租约规定的期限内,作为级差地租II的超额利润( A )

  A、由农业资本家获得 B、由土地所有者获得

  C、由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瓜分 D、由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瓜分

  解析:因租约在签定时,就已经明确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数量,所以在租约规定的期限内,农业资本家因多投入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I自然由农业资本家获得,A选项是正确的。当租约期满,作为级差地租II的未来产生的超额利润到底归谁所有,要取决于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斗争。

  26、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B )

  A、成本价格的形成 B、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C、价值的形成 D、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解析: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构成,而平均利润的形成的前提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B为正确选项。

  27、从G——W——G’中可以看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 D )

  A、G——W阶段的货币上 B、G——W阶段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C、G——W阶段购买的商品的行为上 D、G——W阶段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解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表现在他的使用价值不象一般商品一样(例如面包)随着使用而消失,而是会创造出自身的价值和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故D是正确答案。

  2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D )

  A、能转移自身的价值 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能保存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

  解析: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不会转移,只会在劳动中创造出来。A选项是错误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一定时间内是不会消失的。B为错误选项。劳动力的价值必须在劳动中创造,自身无法保存。C选项错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源泉,D是正确答案。

  29、假定工人劳动力价值为8元,每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6小时,当劳动力价值下降为4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 C )

  A、从100%下降至50% B、从100%上升至200%

  C、从100%上升至300% D、从100%上升至400%

  解析:每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6小时,则意味着一共创造出16元的价值,扣除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工资8元,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为8元,剩余价值率为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故原来的剩余价值率为8/8=100%。劳动力价值下降为4元时,则剩余价值相应上升为12元。12/4=300%。C是正确选项。

  30、某工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月工资总额为5万元,则该厂资本家每月获得剩余价值( A )

  A、5万元 B、10万元 C、30万元 D、60万元

  解析: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则剩余价值率为4/4=100%,月工资总额为5万元,即可变资本为5万元,m/5万=100%,则m为5万元。A是正确答案。

  31、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C )

  A、生产能力过剩 B、人口增长过快

  C、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本身 D、劳动力价值过高

  解析:相对过剩人口并不是说人口过多了,而是指相对于资本家的需要来说,而成为多余人口,其产生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本身。

  32、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为( B )

  A、100% B、20% C、12.5% D、11.1%

  解析: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量(利润量)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本题计算方法为200万/1000万=20%。选项B是正确答案。

  3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说明了( B )

  A、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C、价值规律失去了作用 D、供求规律取代了价值规律发生作用

  解析:当社会处于简单商品经济时,市场价格围绕商品价值波动;当社会处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时(市场经济状态)时,因为竞争的存在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即成本加平均利润,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此时,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后,价值转化为垄断价格,这时,市场价格就会围绕垄断价格波动。

  34、超额利润的形成是( D )

  A、商品价值高于生产成本的差额 B、生产价格高于商品价值的差额

  C、平均利润高于剩余价值的差额 D、社会生产价格高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解析:超额利润是个别资本家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得到的,劳动生产率高则意味着单位商品生产耗费的劳动时间少,价值量低,但出售时,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决定的,这样,在较低的个别生产价格和较高的社会生产价格之间就会出现差额,这种差额就是超额利润。

  35、由于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所获得的利润是( C )

  A、商业利润 B、平均利润 C、超额利润 D、垄断利润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超额利润的概念,掌握即可。

  36、有一张股票,其股息为20元时,其价格为400元,当利息率不变,股息降到10元时,其价格为( D )

  A、400元 B、300元 C、100元 D、200元

  解析:股票价格等于股息/利息率。可以先从已知数据中计算出利息率,而后可以得出选项D是正确答案。

  37、形成级差地租是( B )

  A、 农产品价值和成本价格的差额

  B、 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C、 农产品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D、 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差额

  解析:农产品的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优等地和中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较低,但在出售农产品时,是根据较高的劣等地所决定的社会价格出售,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会形成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38、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 B )

  A、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 B、形成的条件是不同的

  C、产生的源泉是不同的 D、所体现的阶级关系是不同的

  解析: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因为土地的经营权的垄断,故A为错误选项。产生的源泉是相同的,都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故C错误。所体现的阶级关系是相同的,都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故D是错误选项。B选项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两者形成条件确实不同,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的丰富程度、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I则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而产生的。

  39、如果资本家在劣等土地上追加投资( C )

  A、不可能产生级差地租 B、可能产生级差地租I

  C、可能产生级差地租II D、级差地租I、级差地租II都可能产生

  解析:级差地租II在任何土地上(包括劣等土地)都有可能产生,只要追加的投资所获得的产出大于投资额,则就会产生级差地租II。

  40、形成绝对地租是( A )

  A、 农产品的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

  B、 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

  C、 农产品的生产价格超过价值的余额

  D、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超过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解析:本题目考核的是绝对地租的来源,即农产品的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农产品之所以能按照价值出售,是因为农产品生产赖以依存的土地是稀缺的,一旦瓜分完毕,任何外来投资者都无法再进入农业领域生产,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私有权的垄断。

  4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A )

  A、 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B、 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C、 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D、 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于个别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

  解析: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意味着农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一般落后于工业,所耗费的劳动力比较多,有机构成低,则创造的的剩余价值较高,又因为农业的生产的垄断性,商品可以按照价值出售,不按照生产价格出售。

  4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C )

  A、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有优劣的差别

  C、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D、土地的地理位置有远近的差别

  解析:任何土地的使用因为土地的私有权的存在,都不可能是无偿的,这种因为土地的私有权的存在而产生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A是正确选项。

  4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私人垄断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办厂等是( D )

  A、国家资本输出 B、私人资本输出 C、货币资本输出 D、生产资本输出

  解析:生产资本是指开设工厂,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所以在国外投资办厂属于生产资本输出。

  44、二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是( C )

  A、按照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B、既经济援助,又经济制裁

  C、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 D、既政治控制,又经济侵略

  解析:发展中国家现在经济全球化中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谈不上在经济领域瓜分世界,选项C是正确答案。考生必须把这个结论掌握,它有可能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分析题目中出现。

  45、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国有化”和“非国有化”都是为了( C )

  A、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形式 B、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形式

  C、适应垄断资本家攫取垄断高额利润要求的形式

  D、不断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要求的形式

  解析:A、B、D都是正确的,但不能作为正确答案,资本主义国家采用A、B、D这些手段从根本上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故C为正确选项。

  46、欧洲联盟的本质是( D )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政治同盟

  C、大型跨国垄断公司 D、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同盟

  解析:欧洲联盟,前身为欧共体,欧盟是目前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个国家,目前有关欧盟的主要议题是欧盟的扩大、制定欧盟宪法的大会以及英国加入欧元区。其本质就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同盟。

  47、在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B )

  A、流通阶段 B、生产阶段 C、购买阶段 D、销售阶段

  解析:生产是决定性的阶段,没有生产,流通、消费、交换、分配就不复存在,故答案为B。

  48、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 D )

  A、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C、阶级力量对比的状况 D、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

  解析: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例如,春夏秋冬的交替规律。而经济规律必须依托于人们的经济活动,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

  49、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解析:物的有用性即指使用价值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故A正确。

  50、现在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政策”,包括国家对农产品出口给予补贴,或由国家按照保证价格收购过剩农产品,这样做为土地的所有者提供了( C )

  A、级差地租 B、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C、绝对地租 D、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解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通常是合二为一,即土地的所有者自身从事农业生产,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农产品在自发的交换过程中,并不一定获得利润,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必须采用农业补贴政策来保证农产品的生产,以维护国家的农业安全,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这部分补贴,可以视为对自身从事土地工作的补偿。

  51、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基本条件是( C )

  A、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出现 B、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出现

  C、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 D、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性

  解析: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即不仅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还能生产出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正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理由。

  52、在货币的职能中,包含了经济危机可能性的两种职能是( A )

  A、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解析:在流通手段中,假如一方有货币而不购买,则商品的生产者必然会得不到价值的实现,从而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同样,在支付手段中,假如到期应支付货款一方不能按期支付,则容易引发连锁债务危机,造成经济危机的出现。

  53、超额剩余价值是( B )

  A、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差 B、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差

  C、生产资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差 D、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之差

  解析: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额外的剩余价值。因为出售时是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这种差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

  54、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来源于( B )

  A、土地本身 B、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

  C、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D、农产品的价值

  解析: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是指由于土地肥沃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55、固定资本设备的大修理费用应包括在( B )

  A、生产资本中 B、固定资本中 C、流动资本中 D、流通资本中

  解析:大修理费用开支较大,这部分支出的费用,其实已经转移到固定资本的价值中去,故应属于固定资本的价值。

  56、一块土地一年收取的地租为5000元,银行存款的年利息率为8%,银行贷款的年利息率为10%,问该块土地的价格为( A )

  A、62500元 B、50000元 C、40000元 D、100000元

  解析:土地价格等于地租和存款利息率的比值。5000元/8%=62500元,A为正确答案。命题中的贷款利率为干扰信息。

  57、假设某个资本的年预付的可变资本为20万元,剩余价值率为100%,资本周转一次需三个月,请问该资本的年剩余价值量与年剩余价值率为( B )

  A、 30万元 300% B、80万元 400%

  C、120万元 700% D、200万元 1000%

  解析:周转一次为3个月,则1年周转4次,已知剩余价值率为100%,可变资本V为20万元,则周转一次产生的剩余价值为20万元,故1年中产生的年剩余价值量为80万元。年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年剩余价值量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即80万/20万=400%。

  58、社会形态是( D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则构成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曾经据此把人类社会分为五种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59、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句话的意思是( B )

  A、 货币直接代表劳动时间,所以,可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

  B、 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外在的价值尺度

  C、 货币出现后,有了共同尺度,各种商品才可以作为价值相互比较

  D、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解析:决定商品的价值最根本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说,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大小,是因为它本身也有价值,本身也是劳动时间的产物,而时间和时间是可以比较衡量的。

  60、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C )

  A、 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B、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C、 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D、 形式上的等价交换掩盖了事实上的剥削

  解析: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价值规律)的矛盾是资本总公式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个公

  式矛盾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61、假设某企业全部预付资本为200万元,其中流动资本为40万元,每年周转6次。在固定资本中,厂房每年耗费1万元,机器总价值为80万元,可使用20年,其它固定资产价值30万元,可持续使用10年。则该企业预付资本年周转次数为( C )

  A、1次 B、1.53次 C1.24次 D、2次

  解析:流动资本一年周转额为240万元,机器的一年价值周转额为80/20=4万,固定资本价值一年周转额为30/10=3万,厂房每年耗费额为1万元。根据预付资本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该企业该企业预付资本年周转次数=1万+3万+4万+240万/200万=1.24次。C为正确答案。

  62、某企业全部预付资本为100万元,其中流动资本为20万元,固定资本可使用10年,则该企业的折旧率为( B )

  A、5% B、10% C、15% D、20%

  解析:由题可知,固定资本额为80万元,80/10=8万元,即每年的折旧金应该为8万元。则折旧率=8万/80万=10%。

  63、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积聚的直接后果是( A )

  A、社会总资本增加 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C、绝对剩余价值量快速增长 D、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解析: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是资本集中而产生的后果,B错误;资本积聚会导致绝对剩余价值量增长,但不会快速增长,C错误;随着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积聚的形成,社会会出现相对过剩人口,不会出现就业率明显提高的趋势。D选项为错误选项,不选。

  64、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B )

  A、交换 B、生产 C、消费 D、分配

  解析:生产是核心,起决定性作用,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方式,交换、分配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65、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B )

  A、政治规律制度 B、生产关系 C、历史文化传统 D、伦理道德规范

  解析:A、C、D都是社会的规范和关系,但对社会起最基本作用的是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

  66、一本书售价20元3角,这里的“元”和“角”是( A )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解析:价格标准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独立职能。

  67、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C )

  A、商品的使用价值来体现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解析:个别劳动如果想转化为社会劳动被社会承认就必须通过交换的方式来实现。

  6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D )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解析:商品的所有者拥有使用价值,然而他想获得的是价值(货币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商品的购买者手中拥有货币,然而,他想获得是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内在的矛盾表现在外部的对立就是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69、商品的二因素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因为( B )

  A、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B、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 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解析:A、C、D均是正确的,但不能回答命题,故不选。

  70、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由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被称为( C )

  A、有形损耗 B、实物补偿 C、精神损耗 D、价值补偿

  解析:精神损耗又称为无形损耗,有形损耗也称为物质损耗或物质磨损。

  71、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C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解析:再生产就是生产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72、个别企业加强工人劳动强度而多得的价值部分属于( D )

  A、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超额剩余价值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掌握即可。

  73、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少数几国取得胜利的学说是以( C )

  A、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为依据的 B、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为依据的

  C、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为依据的

  D、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规律为依据的

  解析: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之处取得成功。而这种薄弱就是由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俄罗斯在1917年时就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阶段,客观了造就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土壤。

  74、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手段是( D )

  A、计划手段和法律手段 B、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C、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D、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解析: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同样是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但不是主要手段,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75、垄断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C )

  A、内容 B、作用 C、表现形式 D、作用后果

  解析: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及其后果,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垄断形成后,改变的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在垄断条件下,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7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D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市场竞争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解析:科技进步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管理;生产的迅速发展与市场需求相对不足而导致的经济危机必须由国家出面,采取反危机措施,才可以暂时度过难关;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靠个别资本家无法解决,必须由国家采取措施得到局部缓和,以上几点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77、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时间上的继起性的关系是( D )

  A、继起性是由并存性决定的 B、并存性是由继起性决定的

  C、并存性是继起性的结果 D、二者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

  解析: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由空间上的并存性决定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同时,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时间上继起性的结果。如果相继运行出现障碍(如罢工等),空间上的并存也就不可能。产业资本只有并列处在三种职能形式上,又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中,才能保持循环过程的连续性。

  78、资本周转速度与( C )

  A、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D、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解析:资本周转主要是研究资本周转的时间长短和周转速度。周转时间越长,则周转速度越慢;在一定时间内周转次数越多,则说明周转速度越快。因此,C为正确选项。

  79、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D )

  A、银行资本 B、工业资本 C、商业资本 D、金融资本

  解析:金融资本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是在生产资本和

  银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资本垄断日益融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资本

  形态。

  80、金融资本是( D )

  A、 归属于银行所有而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

  B、 银行垄断资本

  C、 国家控制的资本

  D、 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金融资本的概念,掌握即可,注意,不要把金融资本的概念和银行资本混淆。

  81、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其实质是( D )

  A、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B、消除经济危机的爆发

  C、加强垄断资本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 D、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解析: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矛盾越来越多,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国家出面进行宏观调节才可,但其实质仍然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和长远发展。

  82、在农业有机构成等于甚至高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情况下,这时绝对地租就( D )

  A、来自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

  B、来自优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C、来自中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D、来自市场价格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余额

  解析: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具体形式条件不同:级差地租是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绝对地租是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农业的有机构成一般比工业低,故此其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因为土地的私有权的垄断,其市场价格按照价值出售。这种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就构成了绝对地租。当农业有机构成等于甚至高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价值就有可能等于生产价格,或低于生产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就按照垄断价格出售,以确保土地所有者获得绝对地租。

  83、利润在本质上是( D )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解析: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是一致的,但本质上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观念上”的产物,使之所以说是“观念上”的产物是因为利润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资本家却把它当作自己全部资本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就转化为了利润。

  84、某一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为100%,该资本4年周转1次,则该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为( A )

  A、25% B、50% C、100% D、200%

  解析: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周转次数。因该资本4年周转1次,则1年的周转次数

  n=1/4。100%×1/4=25%。故A为正确选项。

  85、平均利润形成后,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B )

  A、掩盖了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特殊作用 B、投入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D、不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解析:平均利润形成后,投入等量资本就可以获得等量利润。从而掩盖了剥削的实质。好象利润的获得和只是和自己的预付资本额有关,而与工人的劳动无关,造成了利润是由自己的资本产生的假象。

  86、简单商品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同时也是社会劳动,其社会性是

  ( D )

  A、通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

  B、通过商品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表现出来的

  A、 通过商品生产者的抽象劳动表现出来的

  B、 首先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通过交换表现为社会劳动

  解析: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而不是社会性,劳动的社会性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不是劳动者自己能决定的。也就是,私人劳动必须表现出它的社会性质,但在生产过程中又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这样就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来解决。故D为正确选项。

  87、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C )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

  C、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D、人民所进行的革命行动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C正确。

  88、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B )

  A、劳动者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 D、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解析:在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能动作用的能力和人们征服自然力、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标志,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各个经济发展时代的区别是以生产工具的革命为标志的。

  89、两种商品相交换的数量比例取决于( B )

  A、使用价值量 B、价值量 C、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 D、交换价值

  解析: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而商品的价值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决定的,所谓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的数量,因此,B是正确选项。

  90、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1只羊( B )

  A、处在等价形式上 B、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C、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D、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

  解析:A商品=B商品。在此公式中,羊的价值通过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上,而石斧反映出另一种商品(羊)的价值,成为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起着个别等价物的作用。

  91、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C )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B、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C、经过商品交换 D、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解析: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或私人劳动要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必须通过交换的方式得到解决,故C是正确选项。

  9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特殊在( D )

  A、能保存资本价值 B、能转移价值

  C、能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D、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解析: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着使用而逐渐减少或消失,例如面包。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一定时间内却可以不断再生,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在劳动中不断创造出自身的价值和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9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创造使用价值过程和创造价值过程的统一

  解析: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劳动过程只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即无酬劳动的物化过程。

  94、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是因为它掩盖了( D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界限 B、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界限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界限 D、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界限

  解析:资本家说,他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或报酬,这是虚伪的表示,实际上,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只是劳动力的价格或报酬,即工人只得到了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这部分劳动对工人来说是有酬劳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完全被资本家作为剩余价值拿走,工人在这段时间内的劳动无任何报酬,故属于无酬劳动,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界限。

  95、资本主义再生产是( A )

  A、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B、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C、 物的要素再生产和人的要素再生产的统一

  D、 生产资料再生产和生活资料再生产的统一

  解析:所谓再生产是指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一次的行为,而是周而复始的行为,在这种过程中,商品又会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所以说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同时,在这种不断的生产中,资本家因为控制生产资料而仍然是资本家,工人因为不掌握生产资料而仍然是无产阶级,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生产关系实质。

  96、在产业资本循环三个阶段中的购买阶段,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D )

  A、价值尺度 B、生产剩余价值 C、实现剩余价值 D、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

  解析:如果这种购买劳动力或生产资料的行为属于即时支付的话,货币执行的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如果购买时,交易双方有一方延期支付,并获得了另一方的认同,这种情况下,货币执行的就是支付手段职能。

  97、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资本采取的职能形式是( C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D、商业资本

  解析:货币资本是第一阶段的职能形式,生产资本是第二阶段的职能形式,商品资本是第三

  阶段的职能形式,在此阶段商品只是刚刚制造出来,尚未投入市场销售,所以它只是产业资

  本循环的环节之一,商业资本不同于商品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商品

  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实际上是产业资本中商品资本职能

  的独立化形式。

  98、目的在于考察资本运动速度以及对剩余价值生产产生影响的是( B )

  A、资本循环 B、资本周转 C、资本流通 D、资本积聚

  解析:资本循环注重运动形式和条件,重点分析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上资本形态的变化;而资本周转注重分析资本运动经历的时间和速度,揭示资本运动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故B为正确答案。

  99、某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3年4个月,那么该资本一年的周转次数为( B )

  A、1/40 B、3/10 C、1/3.4 D、1/34

  解析:3年4个月如果统一以月计算为40个月,周转一次需要40个月,在一年内周转的次数为12个月/40个月=3/10。故B为正确选项。

  100、一企业有流动资本4万元,1年周转3次,每月支付工人工资5000元,该企业的预付可变资本是( B )

  A、6万元 B、2万元 C、1万5千元 D、5000元

  解析:可变资本也属于流动资本的范畴,1年周转3次意味着每周转1次需要12/3=4个月。已知每月需5000元工资,则该企业的预付可变资本额是5000*4=2万元。B是正确答案。

  101、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 D )

  A、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可变资本 B、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

  C、 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全部劳动

  D、 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解析:成本K是由C+V构成的,此处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指的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而非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全部劳动。因为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全部劳动中不仅包括可变资本,还包括利润P或剩余价值M。

  10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的商品生产价格总额( B )

  A、一般情况下低于其商品价值总额 B、一般情况下高于其商品价值总额

  C、一般情况下等于其商品价值总额 D、与商品价值总额无关

  解析: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意味着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单位商品的价值就低,但在出售时是按照社会平均的生产价格来实现的,这样在两者之间就会产生一个差额,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可以比其他企业多赚一些钱。故B为正确选项。

  103、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A )

  A、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B、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化的结果 D、剩余价值率平均化的结果

  解析:部门内部的竞争会形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部门之间如果资本可以自由转移,则会导致各部门利润的平均化。

  104、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心是( A )

  A、社会生产价格 B、个别生产价格 C、社会价值 D、个别价值

  解析:社会生产价格是指K(成本)+平均利润。各生产者都按照此价格出售商品,投入等量资本可以获得等量利润,市场价格会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之所以上下波动,是因为在市场中还存在供求关系。

  105、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是由于( B )

  A、剩余价值率的降低而引起的 B、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引起的

  C、社会资本中固定资本比重的提高而引起的

  D、社会资本中流动资本比重减少而引起的

  解析: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意味着需要的劳动力相对于不变资本越来越少,虽然劳动力(可变资本)创造的剩余价值会越来越大,但不变资本的增长幅度更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会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资本家获得的利润额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因为他的预付资本额上升了。试想两种方案,一种是10万元,每年的利润率是10%,一种是1000万,每年利润率是1%,在此情况下,作为资本家当然会选择后者利润率低的。因为第二种方案虽然利润率低,但利润额比较大。

  106、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D )

  A、生产和交换 B、分配和交换 C、分配和消费 D、物质资料生产

  解析: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无论哪个社会,只要停止物质资料生产,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从事教育、政治、科学等其他活动,社会就会因此而灭亡。

  107、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 B )

  A、生产方式 B、生产资料 C、生产工具 D、生产关系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劳动力三要素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识记性知识,掌握即可。

  108、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 D )

  A、劳动对象 B、人的劳动 C、劳动资料 D、生产资料

  解析:生产资料是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物的因素,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指人的劳动。

  109、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了该社会的( C )

  A、上层建筑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 D、社会形态

  解析:注意,经济基础说的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C、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D、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

  解析: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注意和另一个概念社会形态相区别,社会形态只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111、当投入劳动量不变,但遭受自然灾害时,会造成( A )

  A、农产品的使用价值量下降,单位产品的价值上升

  B、农产品的使用价值量下降,单位产品的价值下降

  C、农产品的使用价值量不变,单位产品的价值下降

  D、农产品的使用价值量下降,单位产品的价值不变

  解析:当投入劳动量不变,但遭受自然灾害时,农产品产量下降,数量减少,当然意味着使用价值量的下降,但此时,单位商品的价值却会上升,因为就单位产品来说,其劳动时间增多了。

  112、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 B )

  A、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 B、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C、充当等价物的商品 D、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解析: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反映了在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偶然出现剩余产品的交换的现象。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或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即A商品=B商品。在此公式中,羊的价值通过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上,而石斧反映出另一种商品(羊)的价值,成为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起着等价物的作用。

  113、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生产关系 B、政治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解析: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关系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在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11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D )

  A、社会分工 B、机器的出现 C、货币的使用 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解析:商品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其中社会分工是商品产生的前提,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决定性条件。

  115、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 )

  A、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解析: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生产时间,只有生产时间降低了,价值才会降低,但出售时是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出售,自然会获得超额利润。

  116、价格标准是由货币的( A )

  A、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 B、流通手段职能派生出来的

  C、支付手段职能派生出来的 D、贮藏手段职能派生出来的

  解析: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充当商品的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为了使金银能充当价值尺度,必须给金银确定一定重量的货币单位,即价格标准。所以说,价格标准是由价值尺度职能派生的。

  117、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A )

  A、价格机制 B、竞争机制 C、供求机制 D、利率机制

  解析: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外在的作用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市场的基本要素,即供给、需求和价格以及竞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功能。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的形成机制、供求关系的变动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其他机制如竞争机制、供求机制都会通过价格机制而表现自己的作用。

  118、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D )

  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解析: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无休止地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不变法则,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19、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 D )

  A、 个别资本家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B、 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C、 各个资本家提高个别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D、 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解析:每一个资本家都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的结果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120、平均利润无论在性质上还是数量上都表现为( C )

  A、不变资本的产物 B、可变资本的产物

  C、预付资本的产物 D、工人活劳动的产物

  解析: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资本互相之间流动的结果,资本家把它看做是C+V的产物。从而掩盖了剥削的实质。

  1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C )

  A、剩余价值 B、剩余劳动 C、资本积累 D、可变资本

  解析: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积累,即资本家把剥削而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或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让工人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并据为己有。

  122、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C )

  A、 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B、 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C、 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D、 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解析:劳动生产率进步、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会造成机器排斥人的现象,并不是说劳动力绝对多余了,而是说他们相对资本家来说是多余人口,所以是相对过剩人口。

  123、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 A )

  A、实际工资 B、名义工资 C、货币工资 D、年货币工资

  解析:名义工资是指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工资的货币额,也称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能够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由于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往往发生背离。名义工资的表面上涨,并非意味着实际工资的上涨,因此,只有实际工资才能真实反映工人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

  124、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则可变资本将会与( A )

  A、总资本按同一比例增长 B、固定资本按同一比例增长

  C、劳动力总量按同一比例增长 D、人口总量按同一比例增

  解析: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意味着C/V的比值固定不变,当扩大再生产时,如果C追加,则必然意味着V同比例增加。A是正确答案。

  12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 A )

  A、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B、流通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C、生产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D、社会总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解析: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形成的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要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来进行生产,这就要求预付资本额的增大,A是正确选项。

  126、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 B )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C、提高平均利润率 D、提高资本积累率

  解析:在一定时期内,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率是相对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例如某资本家有10万元资本,可变资本为2万元,假设剩余价值率为100%,则M=2万元,如果该资本每年周转1次,则资本家的利润为2万元,如果通过加快销售、缩短购买时间等方式加速资本周转,假设1年周转了4次,则年剩余价值量为8万元。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周转次数=100%*4=400%,年剩余价值率增长了。

  127、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 A )

  A、平均利润率 B、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 D、年利润率

  解析:本题为识记性知识,掌握即可。

  128、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要进行,其前提条件是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

  ( A )

  A、必须大于第二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B、必须等于第二部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C、必须等于第二部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D、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对新增加的生产资料的需要

  解析: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必须在满足原有的需要之外,还应该有剩余,只有有了剩余生产资料,才能为扩大再生产奠定物质基础。

  12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C )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解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

  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爆发经济危机。

  130、年剩余价值率是( C )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B、剩余价值于总资本之比

  C、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之比

  D、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总资本之比

  解析:识记性知识,掌握即可。

  131、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 B )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解析: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预付资本价值,从一定形式出发,经过循环运动,带着剩余价值,全部回到它原来出发点的形式,中间所经历的时间,即预付资本价值周转一次的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

  132、生产逐渐发展,工人就业增加,物价稳步上升,企业利润额增加,这是( C )

  A、危机阶段的特征 B、萧条阶段的特征 C、复苏阶段的特征 D、繁荣阶段的特征

  解析:复苏阶段的特征是,投资增加,生产进一步恢复,物价回升,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到危

  机前的水平。当社会生产达到危机前的最高点时,就由复苏阶段过渡到高涨阶段。

  133、“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指( B )

  A、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B、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C、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垄断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

  解析:与“局外企业”对立的是“局内企业”。所谓局内企业指的是垄断企业。局外企业指

  的是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134、平均利润形成后,在各生产部门内部( A )

  A、少数技术先进企业仍能得到能超额利润 B、所有企业都能得到超额利润

  C、所有企业都不能得到超额利润 D、一切企业都只能得到超额利润

  解析:企业的利润平均化只是一种趋势,不排除个别企业仍然通过先进的技术、垄断等获得超额利润。

  135、资本主义制度下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 C )

  A、商品的生产价格 B、商品的市场价格

  C、商品的社会价值 D、商品的个别价值

  解析:资本主义制度下部门内部的竞争而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

  136、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 A )

  A、商品价值的变动所引起的 B、平均利润的变动所引起的

  C、商品供求关系变动所引起的 D、资本有机构成变动所引起的

  解析: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货币币值的变化会影响价格的变动。注意,供求关系、货币币值上“影响”价格,而价值是“决定”价格。

  137、生产成本形成之后,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 C )

  A、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B、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C、所费资本的增加额 D、所用资本的增加额

  解析:所用资本是指投入生产中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是指生产中所消耗掉的资本。即C+V这一部分资本。

  138、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D )

  A、揭示了利润的真正来源 B、阐明了利润的本质

  C、完全消除了各企业各部门的利润差别 D、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解析:平均利润形成后,一般情况下,只要投入等量资本就可以取得等量利润,好象这种利润的取得只是和资本额有关,而与可变资本无关,从而掩盖了剥削的实质。

  139、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是( D )

  A、剩余价值的存在 B、年剩余价值率的存在

  C、利润率的存在 D、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解析:生产价格就是指成本加上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平均利润率的产物,所以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各资本的不同部门之间流动而形成的平均利润率。

  140、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变为( C )

  A、市场价格围绕平均利润上下波动 B、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成本上下波动

  解析: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会因为供求关系的存在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因为垄断尚未形成,此时市场价格会因为供求关系的存在而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因为垄断的大量存在,市场价格会因为供求的存在而围绕垄断价格波动。

  141、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 D )

  A、土地的优劣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D、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解析: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一般落后于工业,所以耗费的劳动力较多)。绝对地租的来源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的存在。注意,以上,条件、原因、来源考试容易考核,要分别理解掌握。

  142、利息的本质是( A )

  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B、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

  C、借贷资本的所有权的产物 D、具有自身特殊的运动形式

  解析: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143、生产性流通费用是( A )

  A、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B、与商品的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

  C、同商品买卖相关的费用 D、支付商业店员工资的费用

  解析:生产性流通费用是指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分类、包装、保管、运输等费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而支付的费用。

  144、纯粹流通费用只能由( C )

  A、不变资本价值补偿 B、可变资本价值补偿

  C、剩余价值补偿 D、社会价值补偿

  解析:纯粹流通费用是指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纯粹由商品买卖引起的费用,包括广告、通信、店员工资和商业机构的日常开支等。这种非生产性费用不增加商品的价值。

  在商品流通中的必要的运输、保管和包装支出,不属于纯粹流通费用的范畴,它们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如果纯粹流通费用的增长超过正常需要,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商业资本家的这部分费用必须在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中得到补偿。

  145、在平均利润既定的情况下,利息率主要取决于( A )

  A、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B、企业的经营状况

  C、货币币值的高低 D、货币的流通速度

  解析: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它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

  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1)、平均利润率的高低;(2)、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如果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利息率则由习惯和法律传统来决定。(3)、受物价水平影响,为了抵消通货膨胀对实际利息的影响,需要高的利息率;(4)、国家金融政策影响,国家运用利息政策,影响资金供求。

  146、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 C )

  A、优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B、中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C、劣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D、各类土地的平均条件决定的

  解析:农业的生产价格和工业不同,工业是由社会中等劳动生产率企业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和生产价格,而农业因为土地的稀缺性,必须由劣等土地决定。如果农业和工业一样,产品价格由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作为社会生产价格,那么劣等土地因为劳动生产率落后,单位产品价格高,而不盈利,则劣等土地资本家会抛弃土地,把资本转移走,这种情况下,粮食会因为供求关系的改变而上涨,要一直涨到劣等土地资本家要获得平均利润为止,

  因此,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土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C是正确答案。

  147、土地价格是( A )

  A、地租的资本化 B、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C、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总和 D、农业资本家交纳的全部租金

  解析:土地价格是指土地出售时的价格,实质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没有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所以土地可以买卖并有了价格。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148、股份公司本质上是( D )

  A、资本民主化的形式 B、消灭了劳动和资本的界限

  C、劳动者通过购买股票而成为资产者 D、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

  解析: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制度发展的产物。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股份公司的形式,资本家可以用少量的资本控制较大规模的企业,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149、某资本家企业预付资本是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c:v=9:1,剩余价值率是100﹪,可变资本一年周转4次,年利润率为( B )

  A、20﹪ B、40﹪ C、60﹪ D、100﹪

  解析:年利润率等于年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率。从题目中可知,可变资本为10万元,剩余价值率为100%,则m=10万元,因1年周转4次,可得出年剩余价值或年利润量为40万元。40万/100万=40%。B是正确选项。

  150、银行的作用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生了根本变化,即银行( C )

  A、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B、不仅是信用中介,而且是支付和结算中介

  C、由普通的中介者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 D、直接控制了工业生产

  解析:金融资本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是在生产资本和银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资本垄断日益融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资本形态。在金融资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寡头,即掌握庞大金融资本的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生活的全面控制。金融资本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对政治生活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15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占统治地位是( C )

  A、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 B、争夺短缺资源的产物

  C、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D、垄断资本主义国际竞争的结果

  解析: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开始逐步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初期,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国家正式形成。

  15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 A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 B、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自由化的调节控制

  C、资本主义国家力量逐渐增强的表现 D、资产阶级自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解析: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和深化,随着科技革命的出现,生产和资本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关系的矛盾更加尖锐,并引起了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单由私人垄断资本无法解决,这样,迫使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予以缓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表明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承认它的社会本性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所作的重大调整。即通过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强化和扩大国家的经济职能,促使国家对社会生活进行正常的、广泛的干预和调节。

  153、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统治的实现手段主要是( B )

  A、个人联合 B、参与制

  C、控制新闻出版传媒等宣传工具 D、设立“民间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解析:参与制是指通过参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对经济领域进行统治。“个人联合”培植代言人是金融寡头在政治领域的统治方式。C、D是在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

  154、国家直接向私人企业采购定货的形式属于( D )

  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B、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一种方式

  C、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D、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解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为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垄断利润,经常采用国家直接向私人企业采购定货的形式,例如,美国军方每年采购的大量军火,保证了美国军火商人资产阶级的巨额利润。

  155、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垄断组织是( D )

  A、卡特尔 B、康采恩 C、托拉斯 D、混合联合公司

  解析:A、B、C的含义请参见课后关键词释义,它们产生于垄断资本发展早期和中期,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垄断组织的国内形式主要是混合联合公司,即多角经营的公司。

  156、战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是( A )

  A、产业资本国际化 B、商业资本国际化 C、借贷资本国际化 D、货币资本国际化

  解析: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际扩展的重要手段,A是正确选项。

  157、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 D )

  A、生产力自身运动的规律决定的 B、价值规律决定的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运动的规律决定的

  解析:生产力越发达,财富越多,要求建立在此之上的生产关系是人与人平等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每个人都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只能确保一小部分资本家享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广大劳动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因此,从长远来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158、垄断资产阶级采用“福利政策”的结果是( C )

  A、 减轻了对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剥削程度

  B、 能够提高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实际工资

  C、 不会降低对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剥削程度

  D、 表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利益并非完全对立

  解析:垄断资产阶级采用“福利政策”,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畴内的自我调整,这些政策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但并没有降低对工人的剥削,相反剥削程度进一步加深了。主要原因就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大。

  159、已经购买来但尚未使用的生产资料处于资本循环的( B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解析:生产阶段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已经买来的生产资料处于生产时间的范畴。

  160、当代最典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同盟是( A )

  A、欧洲联盟 B、西方八国会议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即欧洲经济共同体、煤钢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

  161、处于购买和销售阶段的资本可以统称为( A )

  A、流通资本 B、流动资本 C、商品资本 D、商业资本

  解析:知识性试题,掌握即可。

  162、以下垄断组织中参与企业失去独立法人地位的垄断组织形式是( C )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解析:请参阅课后关键词释义。

  163、二战前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 )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托拉斯 C、跨国公司 D、混合联合公司

  解析:请参阅课后关键词释义。

  164、抽象劳动不存在于( D )

  A、简单商品生产中 B、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

  C、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 D、自己自足的产品生产中

  解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如果是自己自足的产品则产品中不包含抽象劳动,因为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而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如果是自用产品,则无需和他人交换,既然不交换,自然无需考虑其产品价值。故不包含抽象劳动。

  165、以下不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的是( D )

  A、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B、 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资本社会化形式的发展 D、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管理的加强

  解析:D属于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力的调整,与题干不符,属干扰选项。A、B、C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

  166、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C )

  A、广泛实行承包制 B、放权让利,政企分开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抓大放小”

  解析: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机制,着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

  167、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的形成过程.其中"超过一定点"指的是( A )

  A、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

  B、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本部门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C、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D、收回了预付资本的价值后,继续进行投资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指的是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的价值形成。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临界点,就是题目中所说的“一定点”。故答案为A。

  168、加速资本周转之所以能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最根本的原因是(C)

  A、预付的资本量增加了        B、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C、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多了   D、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解析: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以更快地收回预付资本,进行下一轮生产,因为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所以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C是正确答案。

  169、生产要素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的经济依据是( C )

  A、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B、财富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D、 财富是由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 D、财富是由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的

  解析:生产要素是指土地、设备、原材料等,它们和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并且是价值形成的重要条件,但它们并不是形成价值的源泉,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抽象劳动。但生产要素可以参加价值的分配,原因在于这符合市场经济法则,是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的表现。

  170、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D )

  A、燃料 B、原料 C、劳动力 D、厂房、设备

  解析:燃料、原料都属于不变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范畴,劳动力属于可变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范畴,故此A、B、C都是错误选项。

  171、北京王府井商场的股票,某月某日收盘价格为每股价格5元。则该股票价格是( B )

  A、股票所代表的投入企业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B、股息的资本化

  C、按股票面额可从公司盈利中分得的一部分利润额

  D、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变化的晴雨表

  解析:股票价格决定于股息与利息率的比值,股票价格实质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故B项正确,股票市场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晴雨表,它影响的是整个市场,D选项错误。A项说的是股票的票面值,C项说的是股票的收益,显然与股票价格不是一回事。

  172、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 )

  A、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 B、生产关系的先进程度

  C、思想道德水平 D、政治文明的进步状态

  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标准。

  173、农业资本家总是力争同土地的所有者签定长期租约,而土地所有者则力求签定短期租约,他们的争夺是为了( B )

  A、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B、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C、绝对地租 D、平均利润

  解析:对农业资本家来说,如果签定了一个长期的租约,并约定了一定数额的地租和租金,那么他就愿意在土地上进行更多的投入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土地的所有者之所以不愿意签定长期协议,是因为,短期协议对自己更为有利,短期协议到期后,土地的所有者就可以视土地的产出状况而提高地租。

  174、当代资本主义国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D )

  A、国际卡特尔 B、跨国公司 C、国际康采恩 D、混合联合公司

  解析:本题考核的属识记性知识。

  175、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价值中,既是新创造的价值的又是生产成本的是( D )

  A、c B、v C、m D、v+m

  解析:c的价值不上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故A不选。工人在劳动中新创造的价值是v+m。而v+m又是商品的生产成本,故D是正确选项。

  176、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B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解析:产业资本循环的目的是为了增殖,而价值增殖发生在生产阶段。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又统称为流通阶段,流通阶段是为剩余价值生产服务的。故产业资本循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生产阶段。

  177、资本主义地租是( C )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C、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解析: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平均利润之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农业资本家既然投资于农业生产,他当然要获得全社会的平均的利润额,在平均利润之上的超额利润就被土地所有者占有和获得。

  178、邓小平指出,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它们是( C )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人民民主专政和公有制

  C、公有制度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D、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

  解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会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79、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 D )

  A、 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B、 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

  C、 自然条件差,资源相对短缺

  D、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A、B、C是对我国国情特征的直接描述,D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80、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必须( C )

  A、 不论物质耗费多少,只要能更多生产社会需要的消费资料

  B、 不论物质耗费多少,只要能更多生产社会需要的生产资料

  C、 用尽可能少的物质和活劳动消耗,生产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D、 用尽可能少的物质和活劳动消耗,生产尽可能多的各种产品

  解析:经济效益必须包含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质的规定是指尽可能少的物质和活劳动消耗,生产尽可能多的各种产品,量的规定是指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两者缺一不可。

  18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C )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解析:注意:选项C是正确的,说的是“共同发展”而不能说非公有制是“补充”。

  182、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我们在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时,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是( C )

  A、 让一部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 调节分配收入,防止两极分化

  C、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D、 加强调控,稳定社会

  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项重要原则,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再分配应注重公平。

  183、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是( D )

  A、 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产物 B、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 D、 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解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虽然发端于资本主义社会,但从本质上说应该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物。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184、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 B )

  A、股份制 B、公司制

  C、股份有限公司 D、有限责任公司

  解析: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实行公司制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185、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 A )

  A、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B、满足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

  C、满足人们的富裕生活需要 D、保证实现共同富裕

  解析:社会保障不能保障共同富裕,它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

  18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 C )

  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

  B、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成熟

  C、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服务的

  解析: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本身并无社会制度属性,应该说,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姓“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是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

  187、2004年中国的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了对非公有制的方针,其内容是( C )

  A、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B、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鼓励、指导和帮助

  C、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D、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解析:本题属识记性知识,必须掌握。

  188、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D )

  A、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B、提高科技水平、发展教育

  C、正确处理速度、比例、结构、效益的关系

  D、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发展

  解析: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关键就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

  189、当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高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时( B )

  A、绝对地租会消失 B、绝对地租仍然存在

  C、绝对地租仍然存在,来自于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差额

  D、绝对地租仍然存在,来自于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解析: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有机构成比工业低,其来源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的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当它与工业相同或比工业高时,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就不再有差额,这时绝对地租的来源就是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即农产品按照垄断价格出售。

  190、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按劳分配

  C、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D、共同富裕

  解析:识记性知识。

  19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 )

  A、Ⅰ(v + m)=Ⅱc B、Ⅰ(v + m)>Ⅱc

  C、Ⅰ(c + v + m)=Ⅰc + Ⅱc D、Ⅰ(v + m)+Ⅱ(v + m)=Ⅱ(c + v + m)

  解析:A是基本实现公式,C、D是基本实现条件的派生公式。B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一。

  19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D )

  A、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 B、资本积累的实质问题

  C、资本运动的形式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解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价值补偿,一是实物补偿。

  193、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区别在于( A )

  A、前者是体现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后者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B、后者是体现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前者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C、两者都是体现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只是具体说法不同。

  D、两者都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只不过前者是组织形式,后者是管理形式

  解析:生产关系包括两部分内容: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它们的区别是A。

  194、企业产品成本的降低意味着( B )

  A、生产单位产品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增加

  B、生产单位产品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减少

  C、生产单位产品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不变

  D、生产单位产品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固定

  解析:活劳动是指人的劳动,物化劳动是指生产资料是死劳动。成本由c+v组成,它的降低意味着c降低,表现为不变资本消耗的减少;同时也可以表现为v的减少。故B为正确选项。

  195、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 C )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A、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 B、增加劳动力人数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

  D、增加资金和资源消耗而增加产值

  解析:A、B、D是粗放经营的模式。

  196、我国现阶段农业集体经济的基本经营体制是( A )

  A、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B、土地适度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C、集体管理、个体经营 D、股份合作制

  解析:识记性知识。我国现存的土地承包期是,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

  197、正确认识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C )

  A、商品二因素原理 B、劳动二重性原理

  C、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D、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解析: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都属于不变资本的范畴,它们的价值在生产中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只有可变资本而形成的抽象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创造者。

  198、在资本运动中不仅能占有剩余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是( A )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银行资本

  解析: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都可以获得由“总体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能创造剩余价值的主要是产业资本。

  199、反映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B )

  A、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

  C、利息率 D、年剩余价值率

  解析:剩余价值率表示剥削程度;利润率反映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息率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年剩余价值率反映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200、假定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v是2000,剩余价值m也是2000,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c是3000,这时社会资本( B )

  A、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 B、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C、既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也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D、只能进行萎缩的再生产

  解析: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公式是I(v+m)=IIc。由题目的已知条件是I(v+m)>IIc。这是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之所以选B“有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是因为扩大再生产的还需要另外一个前提。即II(c+v+m)>I(v+m/x)+II(v+m/x)。

  201、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相结合的经济形式是( B )

  A、股份制经济 B、股份合作制经济 C、租赁制经济 D、承包制经济

  解析:股份制经济中的劳动者既是本企业中的劳动者,同时又因为拥有本企业的股权而成为本企业的股东,这种企业具有典型的集体经济性质。

  202、“我们不可能从对小麦的品尝当中,来判定它是由封建社会的农民生产的,还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者生产的。”这句话表明( B )

  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属性和自然属性

  B、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本身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

  C、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与价值一样都共同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

  D、 使用价值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反映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解析:本题是马克思的关于使用价值的论断。A的论断是正确的,但不能回答题目要求,故不选。C选项中前半句是正确的,但后半句是错误的,使用价值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D选项前半句是错误的,应该说价值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203、一切商品对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的含义是( B )

  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主导因素 B、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的统一

  C、商品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 D、这一论断否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要素

  解析: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的关系是指在任何一个商品中,都必须同时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对立的关系是指对商品的生产者来说,他拥有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他想得到的确是非使用价值即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对于顾客来说,他手中有价值的价格符号(货币),但他想得到是某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就在于实现交换(买卖)。故B是正确答案。

  204、货币在执行某种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而不必是现实的货币,这种情况属于( A )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贮藏手段职能 D、支付手段职能

  解析:流通手段必须需要现实的货币。但在执行价值尺度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例

  如,某款式空调售价3000元,则商店只需在商品旁用价目表标明即可,这里的价目表就是观念上的货币。

  205、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A )

  A、以人为本 B、可持续发展 C、科教兴国战略 D、以经济发展

  解析: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0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A )

  A、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为其获取垄断利润服务

  B、 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逐渐向公有制过渡

  C、 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关系的协调

  D、 各个私人垄断资本相互有机结合的总体

  解析:识记性知识。

  207、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的( C )

  A、全部劳动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 B、部分生产资料和部分消费资料的总和

  C、全部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 D、全部生产资料和全部劳动资料的总和

  解析:识记性知识。

  208、资本主义的工资是( D )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D、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解析:本题问的是“工资是什么”?正确答案为D。B选项回答的是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做题时应加强审题。

  不定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因为( ACD )

  A、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C、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 社会生产关系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E、 物质资料生产是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过程

  解析:B、E选项都是正确的,但不能作为正确答案入选。因为A、E回答的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内涵,而题目问的是为什么要把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2、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简单要素是( BCD )

  A、社会分工 B、劳动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E、劳动时间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生产力的三要素,即B、C、D。其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 ABDE )

  A、 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B、 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C、 必须联系经济基础来研究生产关系

  D、 必须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E、 必须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解析: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研究生产关系,无须联系经济基础,因为这样讲,等于说,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生产关系,无异于同义语反复,没有任何意义。因此,研究政治经济学,只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即可。选项C是错误的。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CD )

  A、是互为前提和相互决定的 B、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C、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D、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E、是社会形态的两个方面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并不是互相决定的关系。A是错误选项;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而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选项E是错误的。

  5、下列哪些属于加工工业企业中的劳动资料( ABCE )

  A、生产工具 B、道路、管道 C、生产建筑物 D、劳动对象 E、土地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掌握即可。

  6、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关系是( AD )

  A、 人们必然同自然界发生关系

  B、 人们必须运用生产工具

  C、 人们可以不直接同自然发生关系

  D、 人们必然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发生关系

  E、 人们不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关系

  解析:人类在生产中要同自然界发生联系,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在生产中还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7、发展先进生产力是( ABCDE )

  A、 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条件

  B、 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基础条件

  C、 同发展先进文化一样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D、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

  E、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三个代表中的先进生产力问题,此知识点需要熟练掌握。

  8、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DE )

  A、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B、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C、经济体制反映资源配置形式 D、不同经济制度中可以采取相同的经济体制

  E、 同一种经济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

  解析:生产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经济制度,一是经济体制,本题考核的是两者的联系,此为重要知识点,考试容易以选择题和辨析题的形式考核。

  9、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经济形式包括( CD )

  A、商品市场 B、商品资本 C、商品流通 D、商品生产 E、商品贮藏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商品经济的概念。识记即可。

  10、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是因为( BCDE )

  A、商品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 B、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

  C、简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起点

  D、商品中包含资本主义经济一切矛盾的萌芽

  E、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离不开对商品的分析

  解析:商品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选项A错误。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ACD )

  A、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B、 具体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抽象劳动在质上是不同的

  C、 具体劳动在质上是不同的,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

  D、 不同商品的具体劳动不能在量上进行比较,而抽象劳动则能在量上进行比较

  E、 不同商品的具体劳动能在量上进行比较,抽象劳动则不能在量上进行比较

  解析: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在质上是不同的。钳工和纺织工的劳动显然不同。故B选项错误。具体劳动因为在质上不同,在量上自然无法比较。而抽象劳动因为是抽除了所有劳动的具体形式,就是指人类劳动的结晶和凝结,所以抽象劳动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选项E是错误的。

  12、处于等价形式中的商品的特点有( ABE )

  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C、交换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D、复杂劳动成为简单劳动的表现形式

  E、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解析:在简单的价值形式A商品=B商品的交换中,B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状态,它的使用价值成为羊的价值的表现;它的具体劳动成为A商品的抽象劳动的表现形态;它的私人劳动性质表现为A商品的社会劳动(被社会承认)的表现形态。

  1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 ABDE )

  A、货币本质的体现 B、在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

  C、需要现实的货币 D、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E、实现价格表现了价值

  解析: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的货币即可。C选项错误。

  14、从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ABDE )

  A、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矛盾发展的产物

  B、 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已经孕育着货币的萌芽

  C、 货币是人人们为了便利而共同协商的产物

  D、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E、 金银所以成为货币,首先因为它是商品,有价值

  解析:货币是在长期交换中产生的,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绝非共同协商的产物。

  15、纸币作为一国规定的价值符号,可以( CE )

  A、在世界各国普遍流通 B、不受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

  C、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D、作为长期贮藏手段

  E、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解析:现在只有少数货币如美圆、日圆、欧元等可以在世界各国流通,、起到世界货币的作用,绝大部分货币还仅限于货币发行国或地区使用,货币的数量要受到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如果违反规律则容易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是指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如黄金、白银。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能作为贮藏手段。

  16、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与价值不一致,这说明( DE )

  A、价值规律有时不发挥作用 B、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C、商品的供求关系可以改变价值规律 D、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E、价格与价值相一致只是一种趋势

  解析: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有商品存在,它就发挥作用。A是错误的。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而非供求关系决定。供求关系的作用是“影响”价格。但供求关系的变化不能改变价值规律。

  17、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共同点在于( AB )

  A、它们都是价值运动形式 B、它们都是买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C、它们都是以货币为媒介 D、它们都是以商品为媒介

  E、它们都能发生价值增值

  解析: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资本流通公式是G—W—G’。由公式可以看出,前者以G为媒介,后者以商品为媒介。只有资本流通公式才可以增值。所以选项C、D、E是错误的。

  18、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BD )

  A、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E、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解析: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取得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劳动时间而取得的,虽然延长的具体措施不同,但都是延长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B是正确的。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单个企业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的,所以说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9、在物价变动时,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别可表现在( ABCDE )

  A、 物价上涨时,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会下降

  B、 物价下跌时,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会增加

  C、 物价上涨时,名义工资上升,实际工资可能不变

  D、 物价上涨时,名义工资上升,实际工资可能下降

  E、 物价下跌时,名义工资下降,但实际工资有可能不变或增加

  解析:名义工资是指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工资的货币额,也称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能够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由于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往往发生背离。名义工资的表面上涨,并非意味着实际工资的上涨,因此,只有实际工资才能真实反映工人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

  20、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实现的途径是( CDE )

  A、应当扩大生产场所 B、应当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

  C、应当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

  D、应当挖掘企业潜力,改进生产技术

  E、应当提高劳动生产率

  解析:选项A、B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特征。

  21、资本积累规模的影响因素有( ABCDE )

  A、 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

  B、 对劳动力剥削的程度

  C、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D、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E、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解析:积累基金的比例越高,则资本积累规模越大。加强对劳动力的剥削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为资本积累提供更多的源泉。劳动生产率水平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所用资本和所费用资本之间的差额越大,则实际发挥作用的资本数额越大。预付资本总额越大,在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所得利润额越多。全部选项都是正确的。

  2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CDE )

  A、单个资本的增大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 D、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E、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解析:A、B是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条件,而非结果。

  23、以下关于成本价格的论述正确的有( BCDE )

  A、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B、资本家生产商品的资本耗费的总和

  C、资本家赚钱盈亏与否的界限 D、资本家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E、商品价值中相当于C+V的部分

  解析:商品价值中包含m,而成本只是指C+V这两部分,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

  24、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 ABDE )

  A、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耗费转化为生产成本

  B、 剩余价值表现为生产成本的增加额

  C、 剩余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的产物

  D、 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E、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

  解析:当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时候,就取得了利润的表现形式。C选项中剩余价值是不变资本的产物的说法是错误的,故C选项不选。

  25、平均利润的形成使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那么( BDE )

  A、 资本家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

  B、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的利润大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的利润小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D、 资本有机构成具有平均水平的部门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一致

  E、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得到的利润低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解析:因利润在社会范围内的平均化,有些部门得到的利润会高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有些部门得到的利润会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故A选项是错误的。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因劳动生产率较高,生产单位产品耗费的时间少,价值量较低,但在销售时,是根据社会的平均生产价格来出售的,可以多获得一部分利润,即剩余价值。故B为正确选项。

  26、生产价格形成后( AC )

  A、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

  B、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

  C、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

  D、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

  E、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价值

  解析:同上题。

  27、生产价格理论没有违反劳动价值论,这是因为( BCDE )

  A、 商品的生产价格任何时候都与商品价值相等

  B、 全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

  C、 生产价格只不过是反映剩余价值在各个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不会增加剩余价值

  D、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

  E、 全社会资本家所得的利润总量和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相等

  解析:商品的生产价格形成后,一般情况下生产价格和商品价值因利润的平均化是不等的,所以A是错误选项。

  28、商品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区别是( ADE )

  A、 前者是产业资本的一部分,后者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

  B、 前者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一种职能形式,后者是产业资本出现以前就存在的为实现剩余价值服务的商业资本

  C、 前者为了商业利润,后者为了使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D、 前者不独立,后者独立存在

  E、 前者使产业资本生产的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后者则是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资本

  解析: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并非在产业资本出现之前就存在,B是错误的。商品资本的目的才是为了转化为货币资本,而商业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C选项恰恰颠倒了两者的位置。

  29、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 ABCDE )

  A、利息 B、地租 C、银行利润 D、产业利润 E、商业利润

  解析:全部选项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其实质都是工人创造的财富。

  30、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共同点和区别是( ABCDE )

  A、 两者都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 两者都来自于农产品的超额利润

  C、 级差地租以土地优劣为条件,绝对地租不以土地优劣为条件

  D、 级差地租来自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绝对地租来自农产品的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E、 级差地租是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垄断而产生的,绝对地租是因对土地私有权垄断而产生的

  解析:本题比较重要,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多加关注。

  31、垄断是( ABCDE )

  A、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B、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

  C、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 D、垄断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经济特征

  E、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

  解析:这是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特征做的概括。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具体形式有( ABCD )

  A、 利用国有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B、 利用财政手段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

  C、 利用金融手段来影响和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

  D、 利用国家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E、 利用国有制经济逐步取代私有制经济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无利用国有制经济逐步取代私有制经济的计划,故E选项是错误的。

  33、资本全球化的原因是( ABCE )

  A、 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调整需要向国际投资才能实现

  B、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积累了大量资本,而向国外投资

  C、 跨国公司的庞大经济实力使境外投资大量增长

  D、 发达国家履行承诺帮助落后国家而进行投资

  E、 各国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促进资本国际化

  解析:发展援助问题是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曾作出承诺,把国民生产总值的0.7%作为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其中0.15%用于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但现实是,几十年来,援助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不断减少,特别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援助的比例只占到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0.24%,与他们的承诺相差甚远。至今只有像丹麦、挪威等个别国家履行了承诺。故选项D是错误的。

  34、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CD )

  A、 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是不等的

  B、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来源不同

  C、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而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式

  D、 剩余价值揭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利润反映的是物与物的关系

  E、 由此产生的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相等的

  解析:利润和剩余价值在数量上是完全相等的。来源都是根本源于工人的活劳动。但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不同的,利润率总是绝对小于剩余价值率。

  3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存在深层次的矛盾,主要表现为( ABCDE )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同时,又带来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B、 科技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结构性失业,加速社会的分化

  C、 跨国公司在大规模扩展经济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经济失控和阻碍经济发展的现象

  D、 资本的国际化日益深入,但竞争更趋激烈,南北国家贫富鸿沟加大

  E、 根本问题仍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法克服

  解析:此题探讨的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深层次矛盾,容易以分析题的方式考核。

  36、资本家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是( ABCD )

  A、提高劳动强度 B、延长工人劳动时间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降低工人的工资 E、增加预付资本数量

  解析:当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预付资本数量只能获得更多的利润额,赚更多的钱,但利润率不会因此而提高。

  37、深化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具体体现在( BD )

  A、 创造价值的劳动限于直接生产的工人

  B、 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C、 创造价值的劳动只能限于物质生产领域

  D、 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

  E、 劳动和其它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解析:创造价值的劳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生产的工人,价值的创造是“总体工人”劳动的结果。例如建筑师虽然不是直接生产的工人,但建设而成的房屋的价值中也有他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他也是房屋的价值的创造者,也是“总体工人”的范畴。A选项是错误的。创造价值的劳动现在已经不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在精神领域的劳动也创造价值。故C是错误的。劳动仍然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永恒的真理。其他生产要素虽然参与价值的创造过程,但不是价值的源泉。E选项是错误的。

  38、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 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就越高

  B、 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

  C、 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从而也就提高年利润率

  D、 节约不变资本,可以提高利润率

  E、 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高

  解析:资本有机构成高,意味着预付资本中C(不变资本)的比重越大,故而利润率越低。当然,这里所说的只是一般趋势,不排除个别企业通过技术垄断等方式获得高利润率。

  39、“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DE )

  A、 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B、 土地等生产要素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C、 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劳动是价值的共同源泉

  D、 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共同源泉

  E、 土地等生产要素是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解析:A是正确的,但与题干不符合,故不能做为正确答案入选。使用价值的源泉有两个,一是具体劳动,一是土地等生产要素。

  40、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特点是( ACDE )

  A、它能创造出新价值 B、它能使自身的价值发生转移

  C、它能转移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 D、它能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E、它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本身更大的价值

  解析:劳动力的价值是不会发生转移的,只能在劳动中不断创造出来。B是错误的。

  41、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伟大发现是( BD )

  A、劳动价值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E、平均利润学说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掌握即可。

  42、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 ABCE )

  A、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 E、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

  解析:加速资本周转,必然在购买、生产、销售三个环节上争取缩短时间,为了生产更多的产品,资本家往往让工人加班加点生产,这时候带来的必然是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物质损耗)增加,故D是错误选项。

  4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ABC )

  A、国家直接掌管的垄断资本 B、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D、国家工作人员在私人垄断企业中投资

  E、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解析:国家工作人员拥有国家授予的权力,如果投资于企业,则容易利用权力破坏市场经济法则,形成不公平竞争。故D是错误的。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虽然存在,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E是错误选项。

  44、生产关系是( ABCE )

  A、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合而成的相互关系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

  C、人们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E、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解析:选项D是生产力的内涵,而非生产关系,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因此,选项E是正确答案。

  45、经济规律的特点是( ABC )

  A、 不能离开人的经济活动

  B、 绝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长久不变的

  C、 在阶级社会中,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有阶级背景

  D、 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E、 各个社会形态只有特定的经济规律

  解析:任何阶级都可以利用经济规律,同时,有些经济规律在任何社会形态都会发生作用,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规律,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会发生作用。选项D和E是错误答案。

  46、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ABDE )

  A、 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 是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 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 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E、 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解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研究价值创造的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才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故C是错误选项。

  47、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 ACD )

  A、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增加 B、商品价值总量减少

  C、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E、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

  解析: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商品数量的增加,使用价值总量当然会增加,A是正确的。虽然商品数量增加了,但商品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因为价值是以时间作为计算依据的,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例如一小时内生产一双鞋,和一小时内生产两双鞋,其价值总量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不同的,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低。

  48、资本家努力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原因是( BCD )

  A、使本企业的利润率下降 B、追逐超额利润

  C、增加剩余价值总量 D、竞争规律的强制作用

  E、获得垄断利润

  解析:选项A是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而非原因。个别企业提高有机构成并不能产生垄断利润,只有当这个企业处于垄断地位时,才能产生垄断利润。

  49、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 ACE )

  A、市场竞争 B、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价格波动 D、资源的有效配置

  E、供求关系的变化

  解析: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但价格和价值的不一致并没有违反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会有所变化。尽管价格经常波动,但总是以价值为基础,从一个较长时期或从全社会来看,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的部分会相互抵消,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仍然相等。因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一种形式。

  5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ABDE )

  A、 创造价值的“总体劳动”和“总体工人”的范围在扩大

  B、 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种类在增加

  C、 只有工农业的直接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

  D、 创造价值的劳动的领域从物质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E、 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解析:第三产业的某些行业的劳动同样创造价值。故C是错误的。

  51、土地所有者从租种他的优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那里获得的地租是农产品的( CD )

  A、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 B、生产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

  C、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D、价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E、价格与价值的差额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因优等地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和因土地私有权而产生的绝对地租,C阐述的是级差地租形成的来源。D阐述的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来源。

  5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ADE )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E、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解析:A、D、E分别阐述的是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53、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 CE )

  A、 既包括买的过程,又包括卖的过程

  B、 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

  C、 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D、 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

  E、 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增殖

  解析:A、B反映的是资本总公式和商品流通公式的共同特征,不符合题意,故不选。资本的公式只是概括了资本流通的增殖的特征,并没有概括商品流通的特征,故D是错误选项。

  54、考察资本循环的重点在于分析( CDE )

  A、资本运动所经历的时间长短 B、资本运动的速度快慢

  C、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和并存性 D、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

  E、资本在各个阶段上资本形态的变化

  解析:A、B选项是资本周转所重点分析的问题。

  55、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ACE )

  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量不变的资本 D、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

  E、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解析:选项B和D是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在剩余价值增值中的作用不同而划分的。

  56、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BDE )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E、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解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为周转速度提供依据,故C不选。

  57、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ABE )

  A、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过程 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C、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E、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解析:平均利润的形成只是一种趋势,并不意味着垄断利润的消失,如果某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高,技术先进等因素的存在,仍然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和有机构成提高之间并不存在关联关系。所以C、D是错误先项。

  58、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ABCE )

  A、 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B、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

  C、 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D、 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E、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

  解析: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只是资产阶级在自身生产关系范围内的自我调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59、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 BCE )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

  E、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

  解析:例如有一资本家预付资本额为10万元,其中可变资本为2万元,剩余价值率为100%,原来每年周转一次,则年剩余价值为2万元。现资本家为提高周转速度,采用网上销售等方式加强营销,假设现在该资本每年周转3次,剩余价值率依旧为100%,则年剩余价值为6万元。B是正确选项。资本周转速度加快,意味着机器等固定资本的使用效能增加,相应地有形损耗会增加。故D是错误选项。

  60、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ABCDE )

  A、生产时间的长短 B、流通时间的长短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D、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

  E、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解析:识记性知识,掌握即可。

  61、当经济不景气时,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节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BCD )

  A、提高利率,减少市场货币供应 B、降低利率,增加市场货币供应

  C、大量买进债券,放出货币 D、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货币供应

  E、提高再贴现率,紧缩贷款

  解析:A、E是经济过热时采取的措施。

  6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ABCDE )

  A、 有利于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B、 有利于扩大作为生产要素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的规模

  C、 有利于推动全球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D、 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E、 使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膨胀,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性,A、B、C、D所阐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正效应,E所阐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负效应。现在的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63、公有制经济包括( ABC )

  A、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B、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D、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经济

  E、国家和集体参股的股份公司

  解析:1997年中共15大对公有制的含义作出了重大发展,其内容即包括A、B、C三方面。

  64、市场机制的长处和优势在于( CDE )

  A、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B、宏观上统筹规划经济总量和重大经济结构

  C、对经济信号反应灵敏,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实现优胜劣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

  E、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

  解析:选项A和B是计划机制的长处和优势。

  65、“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新概括。“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 ACE )

  A、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 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

  C、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 先进社会制度的发展要求

  E、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析:本题考察“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注意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是“始终”代表。

  66、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劳动所形成的剩余产品主要用于( ABCDE )

  A、社会保险 B、社会福利 C、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

  D、扩大再生产 E、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需要

  解析:社会主义同样存在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只不过我们的剩余产品和价值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67、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 ABCD )

  A、促进经济增长 B、增加就业 C、稳定物价

  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E、抑制通货膨胀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知识性试题掌握即可。

  68、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在于( ABCDE )

  A、 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 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C、 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D、 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E、 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解析:现代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本题属于重要知识,需掌握。

  69、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BCD )

  A、 归属清晰 B、权责明确 C、保护严格 D、流转顺畅 E、股份制度

  解析:注意不要把产权制度的这16字特征和现代企业制度的16字特征混淆。现代企业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70、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下列关于对公有制和企业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ABDE )

  A、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B、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C、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实行绝对控股

  D、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E、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

  解析: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实行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相结合。C的论述是不全面的。

  71、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BCDE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产品分配形式

  E、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解析:选项A反映的是生产力,不符合题目要求,故不选。

  7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体现在( ABC )

  A、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 B、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

  C、先进的、科学的管理体制 D、进步的思想道德水平

  E、进步的文化教育思想

  解析:D、E所反映的是上层建筑的内容,不符合题目生产力的要求,故不选。

  73、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是( A B )

  A、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B、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C、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彼此互相决定 D、分配、交换、消费决定生产

  E、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决定交换,交换决定消费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生产四环节的关系。

  74、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的原因是( CDE )

  A、 任何经济规律都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B、 任何经济规律都可以被人们所利用

  C、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D、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

  E、 人们不能废除、消灭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解析:A、B反映的经济规律的人的认识的主观性,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目的要求,类似题目和干扰选项是考试时经常采用的方式,考生需要加强审题。

  75、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C E )

  A、人人们能否创造和改造它 B、是否具有客观性

  C、是不是一个历史范畴 D、能否利用它为社会造福

  E、在阶级社会中发现和利用它是否有阶级背景

  解析: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经济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不能改变它,故A是错误的。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都具有客观性,正确认识它,都可以为人类造福,所以B、D不选。

  7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表现是( ABCD )

  A、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 B、私人垄断的产生和发展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E、垄断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解析:E选项并非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扬弃,属干扰项。

  77、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D E )

  A、使用价值的存在以价值为前提 B、使用价值存在与价值存在互为前提

  C、凡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价值 D、凡是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E、价值存在以使用价值存在为前提

  解析:考核的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属于重点知识。

  78、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ADE )

  A、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价值是价格的货币表现

  C、价格与价值始终保持一致 D、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

  E、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解析: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如,生产一匹丝绸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0小时,生产一两黄金的必要时间也为100小时,则1匹丝绸=1两黄金,假设现在货币价值降低为50小时生产一两黄金,则商品价格提高为1匹丝绸=2两黄金。

  79、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是( ACD )

  A、劳动生产率 B、使用价值 C、商品供求关系 D、货币价值 E、交换价值

  解析:劳动生产率越高,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低,作为表现形式的价格自然就会低。因为供求关系的存在,会导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和价格成正比关系,价值越高,价格也就越高。

  80、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 BCDE )

  A、商品的流通速度 B、流通中的商品数量

  C、货币的流通速度 D、商品的价格水平 E、货币职能的发挥程度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货币的流通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81、资本的本质是( DE )

  A、 以货币、生产资料和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

  B、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要素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E、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解析:A、B、C回答的都是资本的表现形式,不符合题目要求,故不选。

  82、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的形式是( AE )

  A、资本集中 B、资本积累 C、资本积聚 D、加速资本周转 E、组织股份公司

  解析: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加速资本周转可以使资本增大,但不能使资本“迅速”在短时期内增大。而作为资本集中手段的股份公司,可以很好地发挥竞争和信用功能,使单个资本迅速扩大。

  83、资本主义工资是( ACD )

  A、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D、是工人一部分劳动的报酬

  E、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工资的表现形式和本质,需要注意,这里的表现是虚假表现,掩盖了剥削的实质。

  84、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 AB )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名义工资 D、实际工资 E、相对工资

  解析:知识性试题,掌握即可。

  85、下列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BCDE )

  A、工具 B、厂房 C、农田 D、耕畜 E、矿山

  解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历来是考试热点问题,考生需掌握。

  86、加速资本周转可以( ABCDE )

  A、节省预付资本 B、节省流动资本 C、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D、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E、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解析: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尽快转移固定资本的价值,通过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来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

  87、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 AB )

  A、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B、价值的回收方式不同

  C、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不同 D、在预付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不同

  E、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解析:固定资本的价值转移是分次分批转移,而流动资本的转移或创造是一次性的,固定资本的回收是固定资本是分次分批逐渐收回,流动资本是一次全部收回。

  88、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 ABCDE )

  A、生产时间的长短 B、流通时间的长短

  C、非劳动时间的长短 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E、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状况

  解析:一般来说,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比较快,固定资本的速度比较慢,因此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状况会影响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如果固定资本比重大,则总资本的周转速度慢。相反,如果流动资本的比重大,则资本的周转速度快。

  89、一企业有不变资本10万元,可变资本2万元;固定资本8万元,流动资本4万元。固定资本周转1次需12个月,流动资本资本1年周转4次,年产值36万元。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AE )

  A、150% B、200% C、300% D、500% E、600%

  解析:固定资本1年的周转额为8万元,流动资本1年的周转额为16万元,已知年产值为36万元。即C(8万)+V(16万)+M=36万。则M=12万元,M’=M/v=12万/2万=600%。故年剩余价值率为600%。M’=m’×n。即600%= m’×4。则m’=150%。

  90、固定资本的磨损可以分为( BC )

  A、不变资本磨损和可变资本磨损 B、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C、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 D、机器厂房磨损和原材料的磨损

  E、自然磨损和人为磨损

  解析:因流动资本是一次性转移或创造,所以没有磨损的概念。固定资本因为价值是分次分批转移,所以随着生产过程的开始,必然会带来原价值的损耗。可以分两类,即B、C。

  91、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 BDE )

  A、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两者在质上相同在量上有区别

  B、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C、 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转化形式

  D、 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E、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按同一方向发生变化

  解析: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两者在质上是不同的但在量上是相同的,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A、C是错误的。

  9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 ABDE )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预付资本数量的多少 D、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E、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解析:预付资本数量的多少只会影响利润额的大小,不会对利润率产生影响。

  93、成本价格形成之后,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 DE )

  A、不变资本以上的增加额 B、可变资本以上的增加额

  C、可变资本的产物 D、成本价格以上的增加额

  E、预付总资本的产物

  解析:成本价格就是K=C+V。当把M看作是C+V是产物的时候,M就转化为利润了。

  94、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过程,同时就是( DE )

  A、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过程 B、超额剩余价值不再出现和存在的过程

  C、剩余价值向利润转化的过程 D、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E、各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解析:A、C是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之间就已经存在的过程。超额剩余价值仍然会因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而存在。故B为错误选项。

  95、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以下的论断中正确的是( DE )

  A、所有的资本家只能得到平均利润 B、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都不能获得超额利润

  C、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都不能获得超额利润

  D、 资本家既能获得平均利润,也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E、 商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解析:平均利润形成后,不排除某些资本仍然可以凭借技术垄断等原因继续获得高额利润。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虽然一般不能获得高额利润,但如果该企业的准入门槛较高,其它资本无法自由进入,则该企业仍然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96、垄断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采取的改良主义手法有( ABCDE )

  A、培植工人贵族阶层 B、破坏工人运动 C、推行福利政策

  D、发行小额股票 E、推行“劳资合作”、“工人参加管理”

  解析:改良是制度的量变过程,是在保持制度根本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些方面进行调整,资本主义改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事实。

  97、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是( CD )

  A、生产价格是对价值的否定 B、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是一致的,不一致只是例外

  C、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D、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的商品生产价格高于价值

  E、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的商品生产价格低于价值

  解析:价格与价值是考试重点,前面试题中已经有分析,可参阅。

  98、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各生产部门( CD )

  A、所得到的利润量完全相等 B、商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完全一致

  C、商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一般不一致

  D、按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量有多有少

  E、商品市场价格和生产价格完全一致

  解析:平均利润形成后,市场价格就因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99、生产价格理论并没有违反劳动价值论,而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是因为(ABCD )

  A、 全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

  B、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化

  C、 全社会范畴看,资本家所得的利润总量和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相等

  D、 生产价格反映的是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

  E、 生产价格在任何时候都等于价值

  解析:生产价格与价值相等只是例外,不相等才是经常。

  100、作为宏观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即三种调节手段是( ACE )

  A、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调整企业所得税税率

  C、调整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 D、调整个人所得税税率

  E、公开市场业务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货币政策的调节手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MP3 手机 相机
 
服饰 首饰 护肤

旅游 电脑 礼品

精品折扣一拍网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 分类信息 投资赚钱的秘密武器!专治面瘫遗尿尿失禁 权威医院治愈高血压!
·高血压人要“解放”! ·治愈股骨头坏死新突破 ·治疗皮肤癣的最新成果 ·700万乳腺病患者见证
·开麦当劳式的美式快餐店 ·开唐林香烧鸡烤鸭店 ·好生意,一月收回投资! ·疤痕疙瘩、痤疮一扫光
·8800元投资!88万年利 ·粥全粥道,赚钱之道! ·幼教新模式火爆全球 ·权威治皮肤顽疾白斑症
·让人人都有性感的家 ·投资几千元快活做老板 ·治疗肾病尿毒症新突破 ·专治脑中风偏瘫后遗症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