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孔宪铎的传奇人生(4)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3 13:09 新民周刊 | |
兴教 国外,教育经费的规定都写进宪法。 读大学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在香港时,孔宪铎向银行家背景的主管教育的长官进言,办教育跟开银行不一样,银行利息24小时算一次,教育也许一代人才能算一次回报;在 1978年,背井离乡近30年后,孔宪铎回到故乡,身份是美国大学教授。他吃惊地发现,1000多万人口的山东临沂市,只有一所师范专科学校。 “北京有1200万人口,却有大学67所,而临沂一所也没有;2002年,全国高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北京、上海达到了48%以上,而临沂还不到1.7%;再看别处,韩国是52%,而美国是81%。”孔宪铎从此四处奔走,要为家乡办一所大学。他最能打动家乡官员的一个观点是:“临沂的孩子都跑到外面去上学,谁还能回来?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地方如何发展?”他向当地官员打包票:“只要你们建起大学来,我帮你们找好老师。” 一呼十年,2003年秋,临沂大学终于奠基。 2001年,孔宪铎接受了山东建工学院名誉校长之职,很快触及细节:学校有大门两扇,却常常只开一边。为什么不都打开呢?校方答:门卫人手不够,怕不安全。“这不是理由”,他说,“不能为了自己管理的方便,而让进出的人麻烦。”两扇门大开了,至今未发生“不安全”的事。 校内常有人乱扔废物。孔校长要求增加100个垃圾筒,并且要摆在一眼就能看见的地方;学生反映打开水的时间太短,他立即向学校建议,早晨中午各延长半小时;世界杯比赛期间,他要求学校一定转播。“我们办学不是为了管学生,而是为学生服务。一切应该以人为本,而不能以管理者为本。” 朋友 见记者的前一天晚上,孔宪铎与老友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园会面。至夜,二人步行至校内食堂吃饭。杨振宁告诉他,年纪大了,每天只做一件事,对身体有好处。杨还告诉他,清华到底是清华,第一个星期布置作业,没有一个同学不交,在美国就不一定。 “杨先生真是爱国,爱到有点‘溺爱’,好的坏的他都爱”,孔宪铎呵呵一笑,“好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譬如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评价,与丘成桐等学者不同,杨振宁是说好话的。但在孔宪铎眼里,杨振宁是其最敬仰的学者和炎黄子孙。 1990年端午,孔宪铎去中南海拜望万里,万里执手相言:“在你不能做好事的时候,就做一个好人吧。”这句话让孔宪铎动容,也让所有听到的人感慨万千。 与台湾“四大公子”之一沈君山交往既深;与名人李敖也交情不浅。但对后者,孔宪铎心存不解:“一个人,如果不管哪届政府上台,都要抓他下大狱,恐怕有点问题。” 孔宪铎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不要让人厌烦。 最近,孔宪铎又回家乡。60年岁月荏苒,一切在变,家乡的厕所未变——一堵墙、一个洞。于是,继1983年推动“草纸运动”之后,孔宪铎目前正致力于乡村厕所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