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宪铎面对面:我是70岁的博士新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29 14:43 东方网-新民晚报 | |
本报驻京记者杨丽琼 孔宪铎先生,1968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物植物学博士学位。 他曾担任过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研究员,马里兰大学教授、副院长、农业生物中心主任、代理副校长,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和学术副校长等职。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大、中国科大、山东大学等十多所国内大学,都曾聘他为名誉或客座教授。 9月8日下午,北京大学心理学院迎来了一位满头银发的博士新生。他用工工整整的繁体中文字填写注册报到表,交上证件照片,正式开始了自费就读北京大学博士生的一段新生活。这位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博士生名叫孔宪铎,他不仅已年满69岁,还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孔子第72代后裔。 “我是1935年出生的,我的导师、北大心理学系的王登峰教授是1965年出生的,我比他大了整整30岁。”昨天上午,孔先生在下榻的北京友谊宾馆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强调了他与导师的年龄差距。 我觉得有一个正规的训练比没有要好 从1954年考入台湾中兴大学园艺系开始,孔宪铎先生与生物学、与基因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他对记者说:“我是学基因的,基因是我的本行,但是最近十来年,我又对人性很感兴趣。”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心存疑问,为什么一个人对孩子的关怀和关爱比对父母的关怀和关爱更自动、更自发、更执著?即父慈很深而子孝很浅。我想从基因了解人的父慈子孝之别,知道人心的自私之源,弄清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道理。” 老祖宗孔子两千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也启发了孔先生。他说:“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天性都一样。什么一样呢?孔子没说,但我觉得是‘食色性也’,这个天性几乎不会改变,生物要一代代向下传,不吃东西人类会绝种;没有两性关系,也会绝种。这两样是天生的,变不了。但是‘习相远’,人长大以后,有人做了强盗,有人成了圣人,礼义廉耻,各不相同。”孔先生说:“我希望用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来解释孔子这两句话。” 孔先生因此读了许多哲学书,还写了几篇文章,专门讲人的天性和习性。他说自己的这些文章里“牵涉到很多基因控制人的行为的证据。”但他同时强调,“基因控制人的行为,一定要有一个适合环境的引导,这种行为才能表达出来。” 对基因与人性关系的兴趣,使孔先生产生了找一位哲学系的老师指导的想法,于是“我找到了王老师,王老师虽然在心理系,但他研究人格,所以我要跟他学,读他的博士学位。”他真诚地说,“我是学生物的,在哲学方面懂得很少,我觉得有一个正规训练比没有要好,有个老师指导一下,课题会做得更好。” 做这样的研究课题为什么选择在北大?孔先生的回答很简单:中国人哪个不想读北大? 完全是按规则进的北京大学 多年在西方国家学习生活的经历,使孔先生特别强调“游戏规则”。他说,在一个科技竞争的社会,要讲法制化、规则化,否则就无法竞争和工作。记者和他开玩笑:您是按“游戏规则”被北大录取的吗?孔先生一脸认真:“完全是按规则进北大的。” 孔先生告诉记者,他原先并不认识王登峰教授,他向北大提出报考博士生也非常偶然。2002年,孔先生撰写的《我的科大十年》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书中详细叙述了香港科技大学成功创办十年的历程。时值北京大学加紧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我的科大十年》一书立即引起了北大改革方案制定者们的重视。 2003年10月23日,孔先生被请到北大,在光华管理学院现身说法介绍香港科大的办学经验。次日中午,“北大多位名教授和我聚餐,席间,我心血来潮问王教授,能不能为我在哲学系安排一个演讲,我想听一听哲学家们对我有关‘基因与人性’的看法的评论,因为我想到哲学系读个博士学位。” 当天下午4时30分,孔先生站到了北大的演讲台上。一个半小时后演讲结束,“王登峰教授说,讲得很好,我收你做博士生。一个令我惊喜的意外。”孔先生说。 2004年3月8日,孔先生再次到北大,交了100美元的报名费,因为他来自美国,所以被列为留学生,英文和政治两门课免考。3月13日,由王登峰教授主考他的专业课,包括人格理论和几门心理学课。7月初收到了录取通知。 没有读完小学,却当过大学副校长 孔宪铎先生的人生经历颇为传奇,他对自己的一个总结曾在学生和朋友中广为流传:没有读过万卷书,却走了不止万里路;睡过街头也住过总统套房;没有读完小学,却当过大学副校长;在纱厂做过小工,也在中南海当过座上客;几十年来足迹遍布海峡两岸,横跨东西两个文化圈,看过不同肤色的面孔,也听到不同语言的声音。 孔先生说,他的家乡在山东临沂,“从两岁开始,我就成了日军铁蹄下沦陷区的小难民,跟着家人不停地逃难,从镇上到乡下,从鲁南到苏北,再到南京和上海。”童年在孔先生记忆中留下的,只有贫困、战乱、逃难和恐慌。15岁以前,他两度从山东逃到上海,每次都在南市的炒货店里做学徒,他至今对当年因年纪小个子矮,只能垫个凳子才够得着用“洋铁筒”做成的炒炉,记忆犹新。“现在看到十多岁的小孩,想起自己当年在上海炒花生,真是觉得不可想象。” 1978年,孔先生出洋多年后首次回国,父亲早已在20年前去世,老母亲和哥哥居住在上海静安寺附近。从此,他在忙于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同时,在山东各大学讲课甚至任职,推动创办临沂大学,帮助家乡中学筹资兴建图书馆和办公大楼,设立孔氏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1992年,孔先生开始参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创办,并在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的位置上退休。 69岁的他计划3年内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然后再拿个历史学博士学位。可惜有阻力,家里人认为他年纪大了,该歇歇了,但是孔先生常常忘记自己的年龄。 【相关链接】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缔造者,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巨匠。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思想和伦理体系,创立了一整套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针和思想道德规范。 孔氏家谱60年续一次。1930年至1937年曾经续过,1998年又开始续。在世纪末的这次续谱中,孔氏家谱委员会邀请孔宪铎出任副主任,孔宪铎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女性也应该入家谱。从此,孔氏续谱打破了两千多年来女性不入谱的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