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5 12:2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常考点) 1.商品的概念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反映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2.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重要考点):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依存:首先,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一个东西不具有使用价值,即使耗费了人类劳动,也不能成为商品。但是,生产出的产品再有用,如果不用于交换,耗费在其中的劳动也不形成价值,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有些东西不是劳动产品但也被当做商品买卖,是由于这些资源在市场引导配置的情况下被当做商品,反映的是社会分配关系。其次,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再次,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实现要以价值的实现为条件。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商品的生产者(卖方)和消费者(买方)不能同时拥有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取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购买者为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商品的“价值”。这一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就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商品的二因素来自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3.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其劳动的目的、手段、方法和结果各不相同并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 抽象劳动: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即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将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抽象还原的结果,具有质的同一性,使各种商品的价值可以相互比较。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和联系: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与其他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一方面又是与其他劳动相同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生产特有的范畴。 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的实体是人类的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二)商品的价值、价值量、劳动生产率 1.基本概念(重要考点)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以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某一使用价值的时间。 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实中某一生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即大多数生产者所具有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的状况。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复杂劳动能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商品交换以简单劳动为衡量尺度,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完成的。 (3)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常考点) (1)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常表示为单位时间生产该产品的数量。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由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者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会使他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使单位产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从而价值量减少。这正是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不断追求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秘密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