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透视独立学院 是办企业还是办大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2/10 13:29 荆楚在线-湖北日报 | |
有人说,独立学院的现状和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成长初期的状况何其相似。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就是需要规模扩张。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独立学院本质是大学,大学以教书育人为天职,是社会的文化旗帜,不能像企业那样把赢利摆在首位。 到底是办企业,还是办大学?是独立学院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面对的课题。 利益与良心的较量 “那真是考验我们的良心!”今秋首次招生中,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党委副书记余正建感受深刻。 他清楚记得,今年8月10日前后那些天,每天有几十个学生要求退档。因为家长们相信了某些独立学院“专本连读”、“五年一贯制本科”等诱人的不实宣传。他和学校其他负责人一起,每天就蹲在学校行政楼大厅,苦苦给学生家长做工作。 一方面是上线的专科生要退档,一方面是不够线的学生家长想花钱买指标。“怎么办?我们要不也那样宣传,要不也卖指标?” 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该校时任董事长、武汉人福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王建中一连召开了几次董事会。 利益与良心的较量里,良心终究占了上风。“人福高科是一家上市公司,投资教育的目的不是短期内获取巨额利润,而是寻求长远发展。更重要的是,公司领导层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对教育有着很深的情感,投资教育是他们的梦想。”余正建分析,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投资方没有随波逐流,校方代表和企业方很容易沟通。 但资本拥有与生俱来的趋利性,如果投资方急于收回投资,甚至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或“一夜暴发”,急功近利的行为就难以避免。 中南民大工商学院院长孙松发坦言,独立学院究竟是着眼长远办大学,还是更看重眼前利益,决定权完全掌控在投资方手中,而非校方派来的校长或院长。因为几乎所有独立学院董事会构成中,投资方代表都占多数。有些明显违规的事情,即便校方代表反对也没有用,投资方最后可能撇开校方代表,动用自己的人马“单独行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独立学院负责人则尖锐指出,监管部门的缺位,客观上也纵容着种种违规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计划与市场的冲突 办企业,进多少原材料,生产多少产品,企业拥有绝对自主权;办大学则不然,能购进多少“原材料”,大学自己不能说了算。 高等教育能按市场法则行事吗?一位独立学院负责人感觉,独立学院徘徊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左右为难。因为,独立学院投资者希望遵循市场规则,他一方面为自己拥有的股份而可能获得的永久利益作长期准备;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学校招不到学生的投资风险。学校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组建,却在招生上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招生模式。 华师汉口分校董事长罗爱平说,如果按目前分配的招生计划,每年只能招两千多人,独立学院需要二三十年才能达到省属高校的中等水平。投巨资兴建的大教室、大校园将有一部分闲置,无疑是浪费资源。 |